“筒子楼”,这是七八十年代国企或事业单位中住房分配制度的产物,这样的建筑又称为兵营式建筑,一条长长走廊串连着许多个独立房间以及一两个公用水房和厕所。
因为的走廊两端通风,状如筒子,故名“筒子楼”。
“筒子楼”最初的用途是作为单位办公用房或单身职工宿舍。
随着单位结婚的职工越来越多,单身职工宿舍的“筒子楼”便逐渐改作职工家属楼用了。
“筒子楼”多为两层,也有三、四层的。
而对那种结构相似的一层宿舍则称作平房。
那时,结婚的职工虽能分配到福利房,但也是得来不易。
单位职工分房的条件较多,如职务、工龄、人口、表现等等。
单位职工多、住房少,这是那个年代非常普遍的情况。
职工结婚多年也没有分配到住房的情况比比皆是。
因没有住房而一再推迟结婚的情况也是多见。
“筒子楼”都没有厨房,在房门边的走道(走廊)上放个煤火炉,一个当案板的小木架,就是做饭的地方。
自来水龙头通常是一层楼只有一处,大家共用。
“筒子楼”的结构大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中间一条长长的走道,走道两边是依次排列的、面积基本相同的单间房;一种是一排单间房,另一侧为朝外的走廊。
走道在中间的不进光亮,一年天都亮着灯。
还不通风,夏天非常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