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观真,中国当代艺术家粗糙、轻盈的苎麻布,流动、粘结的大漆,当二者结合,以自然题材的画作呈现,光与影的交错,仿佛可以唤起某种遥远的记忆。
吴观真认为,大漆之美,在于其透明与深邃。
在艺术的旅途中,他不仅以创新的方式诠释传统材料,也在探寻自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图一,作品《闻.折柳-24.1.2》细节图二、图三,作品《那水-2024.4.1》细节站在吴观真的画前,你会被其中蕴藏的灵动与飘逸所打动,将大漆和苎麻融合在一起,这种革新式的作画方式,不仅释放出材料的艺术表现力,也让大众看到了古老技艺的另一种可能性。
「自然」、「故乡」和「记忆」一直是吴观真笔下描摹的主题,如若细细探寻,你会望见一个站在时间彼端的吴观真,在故土的山野间奔跑、驻足,捉蜻蜓、捡树叶,看着日头缓缓西行,再凭着经验和记忆回到儿时的、旧旧的家。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艺术家吴观真的个展“折柳&Heimweh”一方面援引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曲”的典故,以借古喻今的方式影射了当代人内心深处隐隐作痛的“乡愁”;另一方面使用了发明于17世纪欧洲的病理学概念Heimweh(思乡病),点出了在现代化进程下人和空间关系的历史变迁。
他的绘画首先应该被理解为空间装置,是剧场性的(theatrical),这回归了宋之前绘画和建筑构件的紧密关系,如屏风和壁画。
其次在图像学上艺术家又借鉴了后印象派以来现代主义绘画的表现手法,并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的大漆工艺和苎麻编织融合于其中,创造了一种中、西和古、今的双重参照。
自幼生长于闽北,自然的神秘与力量早已在吴观真的心中生根发芽。
在他看来,自然不仅是他创作的源头,也在无形中指引着他将两种传统材料作为创作的方式。
当常规的画布并不能满足他的创作需求,经历了绢布、纸张、亚克力、玻璃、金属网等材质的试验后,吴观真回忆起童年时在山间玩耍,会常常在阳光底下观察树叶的纤维与叶脉,与之类似的是,苎麻的结构使得光线能够透过画布,与大漆的光泽相互映衬,创造出一种通透的视觉效果。
自此,一种超乎常规又合情合理的艺术形式就此诞生。
作品《花系列》吴观真觉得,许多现代人所困扰的问题,在自然界里也早已有了答案。
生活在山里的日子,他学会了如何根据太阳的位置判断时间,如何在日落前及时下山,以免迷失在黑暗中;他将山中的藤蔓植物和树枝,视作创作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