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短尺长与尺长寸短,只是一个属性关联关系的认识次序问题。
我们可以说它是一个尺寸认识的一种定式。
就是说,寸是短的,尺是长的,这个属性关联关系的定式,是不随着认识次序的不同而变化的。
但是,中国还有一句话,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常也被大家使用,叫做: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显而易见,这句话的内容与前面的寸短尺长形成的属性定式关联关系的认识上,是有分歧的,也就是说,这句话与定式的认识结论是相反的。
那么,如果我们认定寸短尺长是一个公理。
那么,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就是与公理相反的一种悖论。
那么,公理是什么呢?现代人认为公理是经过人类长期反复实践的考验,不需要再加证明的命题。
另有一种说法就是社会上多数人公认的正确道理。
两种说法之间,有一个共同的内容,就是说明公理是一种认识,是一种正确的,不再需要证明的正确认识,可以直接应用的理性认识。
也就是说,公理是一种可以直接应用于人类对大自然再认识过程中的一种正确的,不需要再加以证明的正确道理了。
两种说法之间,有一个不同的内容,就是说明公理产生的范畴,一种是人类范畴内的反复实践考验,一种是社会上多数人公认。
也就是说,归根结底,还是人类的一种认识,一种高于直观逻辑的不直逻辑认识,在现代科学理论中被称为理性认识。
反过来说,公理的正确认识性一经确立,就是不容置疑的。
也就是说,一种认识经过长期反复实践的考验,就可以称为是一种对大自然现象的一种正确认识。
称为对大自然运动变化规律的完美认识,或者称为对大自然现象的本质认识。
即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
或者变个说法,称为人类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与大自然运动与变化规律完美合一的程度了。
人类的认识与客观大自然的规律性的一体化统一性的研究成了现代哲学的根本课题。
但是,这种哲学认识,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被无数次证明。
任何公理认识,都是具有产生这种认识的阶段性与层面性的。
新的认识不断会产生,新的公理不断的取代旧的公理,人类的认识永远与客观世界的大自然存在着一个无法跨越的认识领域局限。
被誉为公理的认识总是具有真理的相对性。
人类无法认识空间的无艮无限,无法认识时间的无终无始。
也就是说,人类的任何认识都是由决定产生它的层面条件决定的。
这样,任何公理都应该具有层面条件性。
这个道理,在中国的属性基础数论中,有专门的阐述。
就是数字一产生的属性原理。
也就是说,自然为大,认识为小,认识永远是自然中的一部分。
但是,大的无限小,与小的无限大,永远是一个无法衔接在一起的独立存在的极限。
中国传统文化中称为太极。
太极文化的原理,在易经中并没有进行阐述,而是阐述了一个易有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公理过程。
显而易见,太极理论与易理理论的变迁,是商周文化断档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就是说,西周之后,易学成为了封建文化中的显学,而太极之学则转变为天子神文化垄断下的秘学与隐学。
使中医科学的流传也由原始的太极理论,转化为易经论。
太极论与易经论的变迁。
使钟鼎文化时代人人皆知的太极观,变成了老百姓禁学的秘学。
阴阳法则则太极论中的阴阳辩证观,转化为易经论中的阳一阴二阳三阴四的公理观。
我们现在通过属性数学的挖掘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就是太极论是阴阳,三焦,四象,五行,六气,七阶,八卦,九宫认识的总和。
而易经只是阴阳,四象,八卦认识的一个分支。
所以,我们可以说,易经论只是太极论中的一个相对公理分支。
而太极论才是所有相对公理的总和。
更确切的说,太极研究的是什么是阴阳的学问,而易经则是用公理方式来表达阴阳公理的学问。
公理化的表达方式,在中国古代称为简易认识方法,这种认识方法不需要再证明就可以直接的被应用于人类对大自然的事物认识。
在社会科学的关联关系认识理念中,这种自然科学的公理化被社会制度与道德思想所应用之后,就进入了一种信仰的认识范畴。
在这个认识层面上,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公理科学的极端发展,就会使人类的认识进入信仰范畴,进入不再需要证明就可以直接应用的理念范畴。
所以,我们说公理科学是受宗教文化熏陶与信仰基因遗传而产生的自然科学系统。
它仍然无法摆脱信仰理念上的执着,使公理化的科学发展之路在信仰的前提下,无法摆脱上帝掷骨子而产生的随机性困惑。
讲到这里,我们再认识一下寸短尺长,尺长寸短的认识程序问题,与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辩证观问题。
显而易见,寸短尺长的认识程序是我们先认识到了寸,尺是寸的迭代积累。
这样,尺长寸短的认识程序则应该是我们先认识到了尺,寸是尺的再分。
也就是说,寸短尺长是一个十寸之短合而于一尺之长的迭代积累,尺长寸短是一个一尺之长分而为十寸之短的细化再分。
这样,尺寸的长短认识程序问题,就会产生了长为短之合,短为长之分的一分一合认识观,称为捭阖之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