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云山下古茶乡,茶事兴来万国香。
闻说茶中独此品,年年摘入贡朝花。
在湖北随县车云山,有这样一种毛尖,获得毛主席“汤清叶绿、香高味浓”的褒奖。
1915年,与茅台一起获得万国博览会金奖。
它坚持传承车云山毛尖“大清浓”味道,制出“叶大、汤清、味浓”好茶叶。
车云山毛尖茶史文化源远流长。
接下来,请跟随小编一起,去探寻车云山的千年茶历史。
五千年前的荆楚大地上,“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从此有了“中国茶,发乎于神农”的说法。
相传神农就诞生于随县厉山,因此,随县自古以来就拥有种茶、产茶、品茶的悠久历史。
随州神农像早在千年以前的唐朝,车云山就发现了茶树,传说武则天患肠胃疾病被车云山茶叶治愈。
特赐银两,在车云山顶峰修建了千佛塔,以彰茶功。
古塔伫立千年,印证着车云山茶事的风风雨雨。
千佛塔伫立山巅1915年,“车云山毛尖”与“贵州茅台”一起荣获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茶香飘逸出国门,滋味醇厚万世香。
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奖牌1956年,毛主席和苏联专家在北京品尝此茶后,称赞其“汤清叶绿、香高味浓”。
留下一段茶史佳话。
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致车云山茶社的信随县千佛塔贡茶园1997年,车云山毛尖在中国国际茶会上获金奖。
代表毛尖的最高品质,获得了全国认可。
车云山毛尖的历史,可谓千古积淀,万代茶香。
现代成绩亦可圈可点、灿烂辉煌。
车云山毛尖获中国国际茶会金奖车云山下车云尖,鄂豫两地一脉茶。
茶叶清香已荐尝,一时分与两省夸。
豫有信阳,鄂有车云。
1953年,鄂豫两省以车云山为界,车云万亩茶园就此划分在鄂豫两省境内。
从此,一山分两省,两省共一山。
两省出产的车云山毛尖和信阳毛尖,同根同源,共享一片好山头。
一山分两省 两省共一山车云山高水灵长,山下人家种茶忙。
茶味清甘胜茗汤,制法精严古到今。
车云山村全村茶园种植面积约4千亩,全村97户人家,家家户户世世代代以种茶、炒茶、卖茶为生。
每年清明前春茶开园时,采茶女散立园中,巧手翩跹,兰指轻拢,摘下一片片翠绿新芽。
春日采茶忙(摄影:高建新)在湖北随州车云山村,有这样一个茶叶世家,炒茶、制茶手艺代代相传。
一家四代人,深居车云山村里,他们坚信,只有古法制茶,才能制出色、香、味、形俱佳的毛尖茶。
用手掌温度,辅以机器精准操作,凝聚制茶人心血,茶才更具灵魂。
正是这样的传承与情怀,才保留了车云山毛尖千年不变的亘古味道。
手工炒茶车云山中老旱茶,古树新芽色更佳。
香味清高犹似旧,绝胜琼蕊与琼浆。
区别于现今流行的“小混淡”毛尖品种,即干茶条形小,茶汤混浊,茶味淡。
车云山村延续古茶品种和古法制茶,继承车云山毛尖传统正宗味道,具有“大清浓”的特征。
“大”指干茶条索紧细匀直,大而完整;“清”指茶汤清澈明亮,透亮不浑浊;“浓”指茶汤滋味醇厚,持久回甘。
“大”得益于车云山村留存的高山茶的品种——老旱茶,和车云山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
高山地区山高林密,云雾环绕,雨水充沛,昼夜温差大,茶芽昼生夜储。
成长周期长,营养储存充分,生长出来的新鲜茶芽,茶芽饱满,芽叶大而厚实。
老旱茶茶芽饱满 芽叶厚实老旱茶干茶 紧细圆直 锋毫显露“清”得益于其独特的揉捻技术,不同于“小混淡”毛尖的过度揉捻,车云山毛尖采用轻度揉捻,辅以190度的火力加温,让茶叶里的茶碱、叶绿素慢慢析出,而非暴力揉捻至茶叶破碎。
冲泡出的茶汤自然清澈明亮。
机器揉捻 精准拿捏力度茶汤清澈明亮“浓”得益于车云山毛尖独特的三烘技术,前两次烘焙蒸发掉茶叶内多余水分,使茶叶干度达标,一捻即成粉末。
第三次烘焙给茶叶提香,采用木炭烘焙,每半小时翻动一次,连翻4次,确保每一片茶叶都提香才算完成。
最终达到香气高、茶干足的目的,冲泡出的茶汤滋味醇香厚重。
每半小时翻动一次用木炭给茶叶进行第三次烘焙 给茶叶增香春天已至,美景如期。
不妨来到湖北随县车云山,感受自然之美,人文之韵,啜饮一盏新绿,品尝车云味道。
编辑:付爱敏通讯员:随县草店镇党委政府 阳斌 谭立芳编审:李春花 邵婷监制:丁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