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新闻360》报道:在今年的江苏省两会上,省政府工作报告继续提出加大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力度。
作为生态治理方面的重点工作,江苏也一直非常重视垃圾分类的正面引导和公众参与。
2015年,国家选定26个垃圾分类示范城市,省会南京入选。
2017年,南京又被确定为全国首批46个先行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之一。
新年临近,记者走访了南京市垃圾分类督导员,看看垃圾分类“代言人”的日常工作,听一听他们的心里话。
【督导员:“我不怕费事,就怕不理解”】谢国娥,南京志达环保科技公司六合区域主管。
每天,她的工作就是跟踪记录示范小区垃圾分类投放情况。
谢国娥她们每天大概要去20个小区,每个小区里至少要跑遍三栋楼。
谢国娥告诉记者,刚开始上门走访的时候还会被老百姓排斥,甚至部分市民怀疑垃圾分类换取积分的方式是一个骗局。
尽管面临着不理解,但是谢国娥她们依然坚持着把这件事做下去。
两年多来的坚持不懈,挨家挨户地让居民们正确地进行垃圾分类,谢大姐的努力没白费,居民们从排斥到理解,再到现在,主动参与者越来越多。
其中一个小区有将近800户住户,刚开始的时候垃圾分类参与度还不足百分之十,到现在已经接近百分之四十。
以厨余垃圾为例,现在不少居民都能自觉开袋投放,厨余垃圾倒到绿桶里面,塑料袋扔在黄桶里面。
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垃圾都会被专业运输、分类清运,再跟生态园对接,把合适的垃圾做成有机肥。
南京六合区天赐佳园小区居民说,通过垃圾分类,小区里也变得干净了,大家也都不乱扔垃圾了,市民们都养成了好习惯。
【居民参与率提高 与垃圾打交道也有成就感】在小区另一处可回收垃圾积分兑换点,带废旧纸箱和塑料来兑换生活用品的居民络绎不绝。
居民们把硬纸板、旧衣服、塑料瓶等一些可以利用的再生资源进行称重,然后再刷卡获得积分,通过积分兑换来大米、面粉等物品也都是老百姓家里能日常用到的。
谢国娥说,两年前,她自己当垃圾分类督导员的时候,只能用本子记录兑换信息,效率低,还容易出错。
现在,互联网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她自己也从督导员升为片区主管。
谢国娥还给自己算了一笔“经济账”,刚开始的时候是每天上午工作两小时,每小时收入15元,一个月下来也只有900元;现在用上来互联网,一个月的收入能有三千元。
记者注意到,工作中的谢国娥习惯边和居民聊天,边用本子做记录。
用她自己的话说,她现在就是一位专业的“垃圾分类”代言人。
谢国娥说,其实也有不少居民都是十分支持垃圾分类的工作,有的提出要做志愿者,在本小区里宣传垃圾分类,这样其实更有亲和力。
每天的垃圾回收工作结束后,谢国娥都会在小区里多转一会儿,看看垃圾桶里有没有被居民扔错的垃圾。
如果有,她会和同事一起将它们正确分类,以便回收。
聊起这份职业,她说她自己也想不到。
谢国娥说,刚开始对这份职业也有些不理解,不明白到底要干什么。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谢国娥的工作也得到了家人的一致支持。
大家认为,这些工作毕竟是为社会在做一点贡献,如果每个人都做一点点的事情,那么给社会带来的进步是很大的。
【南京:建成示范小区550个 居民覆盖率15.5%】据统计,2015年到2017年,南京市共建成垃圾分类示范小区550个,约占全市居住小区的13.5%,覆盖居民36万户,占全市户籍户数的15.5%。
“回收进小区、分类有积分、积分可兑换”的模式,受到居民广泛支持。
根据江苏省对垃圾分类工作新的部署要求,去年年底,《南京市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方案(2017-2020年)》正式实施,韩仙所在的六合区城管局,就是南京首批试点强制垃圾分类的单位。
在这里,每一层楼都设置有分类垃圾桶。
韩仙介绍,垃圾分类的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提供了可回收的袋子。
办公室里的旧报纸,废纸盒都是可以参与兑换积分活动,兑换来的积分计入公益卡,到时候再用于公益事业。
【南京:试水强制分类 今年打造垃圾分类片区】接下来,南京试点垃圾分类的机关单位还将把强制分类纳入各科室的考核评比,推动强制分类落实。
记者从南京市城管局也了解到,为了使垃圾分类由点到面,全方位推进。
今年,南京市每个区都将围绕一个街道打造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做到单位、小区和公共区域垃圾分类全覆盖;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分类全覆盖;分类投放、分类收运环节全覆盖,落实片区内的强制分类。
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从“社区”到“片区”、从城市到乡村、从宣传教育到强制实施,垃圾分类工作正在全面推开。
垃圾分类不只是物理拆拣,更指向生产生活观念的变迁。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开始垃圾分类,为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微评:做好下一代人环境权益的托管者】做好垃圾分类,涉及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居民。
我们都应该意识到,每一代人都是后代人环境权益的托管者。
垃圾分类,一边是政府做好垃圾分类处理设施、收运体系的规划建设,一边则是我们每一位的尽心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