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相权不过王权,商鞅唯一的大忌就是变法之后,未曾给自己留个后路。
秦孝公去世后,秦国的旧势力死灰复燃一定是要杀了商鞅以泄私愤的,这个势力也包括新皇帝秦惠文王,即使秦孝公为了商鞅做好一切善后事情也于事无补,新君即位的时候就利用所有反对势力对付商鞅,而商鞅也遭到了车裂之刑。
②商鞅死,秦法未败也。
秦惠文王杀商鞅报了私仇之后,从国家利益考虑,还是沿着惯性往前走,这也是其中的一个缘由,同时商鞅去死也是维护自己的法的尊严,或许商鞅自己都不知道,到了最后,秦国变法最大的障碍就是他自己,只要变法存续下去,那么商鞅就会成为最大的精神支柱。
③知己已死,不再独活。
在大秦帝国中,我们知道,在秦孝公死后,他为了商鞅做了很妥善的安排,因为他已经料到了在自己死后,秦国也再也容不下商鞅,商鞅当然也深知这一点,知己已死,独活也是没有意义的。
杨贵妃在安禄山造反后必须得死我们知道在安禄山造反逃亡到马嵬驿的时候,士兵逼着李隆基赐死杨贵妃。
《妖猫传》里讲了这样故事,或许更能形象的说明他们之间的爱恨纠葛,之前我写的文章也专门分析了他们之间的爱情:又被忽悠了,《妖猫传》并不是在给你讲爱情故事啊。
今天想要讨论的是,兵变之后杨贵妃为何必须得死!①李隆基是现实的,身为天子,他深谙天子的极乐之乐。
什么是极乐之乐,阿部在日记中告诉我们了答案,天子的极乐之乐,就是凌驾于所有人之上的帝王之乐,若说他深爱着美人杨玉环,但在江山和美人之前,他放弃杨玉环,甚至堵死她的生门。
电影中尸解大法是他和幻术师黄鹤商榷的哄骗贵妃的把戏,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贵妃会醒过来,但是还是命人把石棺封死,杀掉所有的知情人,只有这样,贵妃才必死无疑。
他爱吗?他不爱,相比对贵妃的爱,他更惜的是自己的命,自己的羽毛,他爱的虚伪而懦弱。
其实,这样的结果,在阿部想要跟贵妃表白的时候,他就已经说出了答案,贵妃不是一个人,也早已经不属于她自己,她也不是大唐盛世的象征,她只是大唐的镜子,或者说是李隆基本人的镜子更合适,因为在她的面前,李隆基能看到最好的自己,同时拥有江山和美人,羡煞旁人,同生共死永远是假的,在帝王眼里爱情不过是政权的另一种表达罢了。
②再说杨贵妃,这个受所有的男人喜爱的女人,她真的深爱着李隆基吗?很多人在白居易的《长恨歌》里看到了爱情,她因为爱着李隆基才留下发丝,不为难李隆基,自愿赴死,如果这都不是爱情,那什么是爱情?你这样想,我很欣慰,因为你还很善良,还相信着伟大的爱情,无条件相信着我们选择的爱人值得我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事实上,这只是表面现象。
①首先,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她真的有别的选择吗?我们能相信她能在皇帝和金吾卫的眼皮底下,跟着阿部逃去日本吗?如果不能,她作为战乱的众矢之的,真的会有生门吗?②死,是唯一的解法,死结,关键时刻的历史向来如此,商鞅变法后必须得死,战神白起战胜后必须得水淹邺城,杨贵妃在战乱时,也一样,必须得死,既如此,但谁也不愿意背负杀死贵妃的罪名,那就自己主动去死好了,既保住了颜面,也保住了爱情。
当然,是名义上的爱情,我始终相信爱情是可以跨越生死的,当然不是这种必须得死的生命去诠释伟大的爱情,如果不是为情而死,那就容易理解了,失去了李隆基的爱,就很期待阿部的表白,因为她习惯在男人的眼神里找到自己的价值,终究不过是一个贪爱的世俗女子罢了。
历朝历代的亡国之君必须得死在我国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可谓司空见惯,自秦始皇开国以来,中国总计经历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代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
而我们普通的老百姓,总是羡慕皇帝的万人之上,三宫六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殊不知自古以来,没有不亡之国,而亡国之君往往被人囚执而为俘虏、有的在阶庭受羞辱、有的成为奴仆,基本都没有好下场,或比普通百姓更惨。
当然,在百姓的眼里,亡国之君也是该死之人,不仅因为他们荒淫暴政,还因为他们的无能、无力。
①荒淫中国历史上荒淫无道的亡国之君,很多,可以用数不胜数来形容,但谁会是第一任荒淫无道的亡国之君呢?恐怕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那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王朝大夏王朝最后一任君主夏桀。
夏桀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声名狼藉,最昏庸无道的君主,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亡国之君,而后便是商纣王。
纣王本身勇力过人,甚至可以赤手空拳与野兽格斗,只可惜登基后沉迷于酒色之中,为了妲己修建鹿台,从此日日笙歌,不理朝政,最恐怖的是纣王还发明了独一无二的刑罚---用青铜铸成空心柱子,中间放入燃烧的木炭,然后将他看不顺眼的人全部绑在柱子上,活活烧死。
结果,武王伐纣的时候,商纣王躲进鹿台,一把火,自焚了。
②暴政隋末唐初是一个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乱世,而《隋唐演义》给人们描绘了这一时期一群英雄好汉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推翻隋炀帝暴政而发生的故事:隋炀帝在位期间,修隋朝大运河,频繁发动战争,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滥用民力、穷奢极欲,引发全国范围农民起义,天下大乱,导致隋朝崩溃覆亡。
暴政如此,心胸也极为狭窄,嫉贤妒能之心极强。
司隶大夫薛道衡,因为诗写得比他好,隋炀帝就逼他自杀,并且说:“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还有一次,隋炀帝曾作一首《燕歌行》,当时,文人学士都纷纷写诗唱和,但哪敢超越他,所以都是些平庸之作,唯独著作郎王胄的诗不在隋炀帝之下,隋炀帝就借故要把他杀了,临刑时,隋炀帝还故意口诵王胄诗中的警句,说:“从今以后,你还能写出‘庭草无人随意绿’这样的佳句吗?”真是活脱脱的一副小人嘴脸。
618年的春天,李渊起义,隋炀帝被迫自缢身亡,可谓是死有余辜。
可是亡国之君有哪个不是死有余辜?③无能胡亥即秦二世,据载公元前207年,权臣赵高胁迫秦二世自杀,胡亥死时只有二十四岁,皇帝也仅仅当了三年,谁也想不到,曾经一统六国,所以无敌的秦国,尽然会二世而亡国,并且亡国在一个无能的糊涂虫手里,可叹也!而我们最为骄傲的大唐最后一个皇帝,李柷,唐昭宗第九子,在位3年被废,次年被朱温所杀,享年17岁,葬于温陵。
红梅阁—始于唐昭宗年间其他的李唐宗室,在朱温篡唐后,唐昭宗的十几个儿子以及唐昭宗本人、唐哀宗本人都是死在朱温手上的,朱温的杀伐果断其实千载看来还是让人毛骨悚然的,准备带走唐昭宗回河南的时候,一口气把唐昭宗身边的七百多个太监全部砍死了,然后还大搞强拆——硬生生的拆掉了长安城,把拆下的木料都扔到河里面飘走,然后一把大火把千年古都烧成了白地,真的就是白地,以后长安这座古城就没了。
李煜,原名李从嘉,字重光。
依“日以煜之昼,月以煜之夜“的意思改成李煜。
他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按理说这个皇位怎么说也轮不到李煜来做,但是上天和李煜开了一个玩笑,他的五个哥哥先后去世,所以继承皇位的人选只有李煜了。
在被俘虏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诗《虞美人》: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也正是这首诗要了自己的命,当宋太宗赵光义读到”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时,大发雷霆,认为李煜还怀有复国思想,于是让后主的弟弟赵廷美送了一壶酒给李煜,兄弟二人都不知道,原来这壶酒被赵光义下了一种叫做”牵机药“的毒药,据说这种毒药中药中的马钱子。
李煜喝了这壶酒后,毒性慢慢发作,药物渐渐破坏了他的中枢系统,全身抽搐,头脚缩在一起,死状极惨。
④无力“励精图治”与“亡国之君”,这本是相互矛盾的命题,大汉王朝,刘邦为开国皇帝,刘协(汉献帝)为亡国之君,可他这个亡国之君实在是冤。
东汉末年,外戚掌权,宦官干政,朝廷早就腐败不堪,后来董卓掌握大权,废掉汉少帝,立了年仅8岁的刘协为傀儡皇帝,试想已经苟延残喘的王朝岂是一个小儿能力挽狂澜的?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帝也是一个最不幸的例外,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勉的帝王之一,勤俭治国,最终却落得国破身死的悲惨结局,在内忧外患并起的严峻形势下,他累死累活,不可谓不勤恳,可内内外外,事情一团糟,终于难逃“亡国之君”的命运。
当然比起暴虐无常的隋炀帝,荒淫无道的陈叔宝,软弱无能的汉献帝,朱由校恐怕更像亡国之君,可他运气好了一点点,早早死掉,把上吊的滋味、亡国的苦痛留与弟弟朱由检品尝,而崇祯朱由检也只能在“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辩护中欷歔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