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汰渍(Tide)的标识你可能真的以为这些洗衣球是软糖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已经向全国发布警告:千万千万不要食用洗衣球。
2018年的头两周,全美至少发生了39例因为吞食洗衣球而中毒送医的案例。
而截至一月底,这个数字大约为450-500起,其中一半以上属于故意行为。
洗衣球作死三连:含住-咬破-呕吐洗衣球挑战(Tide Pod Challenge)之火爆,堪称2018开年互联网“第一趋势”。
不过这并非“冰桶挑战”般皆大欢喜,而是一帮乳臭未干的小青年冒着生命危险口吞洗衣球,然后把视频上传到网上换取关注。
用作死换流量,这特么不就是国外快手么!除了直接吞食之外,这帮家伙还用洗衣球为原材料“研发”了多种“食谱”。
在作死方面创意十足:油炸披萨奶泡法餐甜点三明治洗衣球是日化公司的新产品,实际上就是一块胶囊皮包装的浓缩洗衣液,洗衣服的时候只要丢一块进洗衣机就好。
洗衣球色彩鲜艳、柔软Q弹、气味良好——和糖果属性差不多,对热爱甜食的人(尤其是没有分辨能力的孩子)极具吸引力。
过去5年,美国每年都要发生上万次误食洗衣球的事件,造成了10多起死亡,其中大部分都是5岁以下的孩子。
厂家在广告警告:让洗衣球离孩子们远点但显然,目前引起恐慌的不是小孩误食,而是小青年排队作死。
虽然气味清新,但洗衣球的味道不可能好。
视频里的蠢货们吃到满嘴泡沫、舌头抽搐、上蹿下跳能够给观众带来快乐,但吞食洗衣球的后果远比表象恐怖。
“我知道这个是洗衣服的,但它看起来真的很美味”普通的洗衣液和洗衣粉(在极小剂量时)可能会引起呕吐等肠胃反应。
但洗衣球里装的都是浓缩版的,只需一口,可能就得送去急救。
首先,这些洗衣球通常是胶囊包装,需要咬开。
在咬开的一刻,里面浓缩碱性物质会爆满口腔的每一个角落。
这会迅速引发咳嗽和呕吐反应,直到吐出胃里的每一滴酸水为止。
此外,碱性物质具有强烈的烧灼性,从咬开那一刻开始,从口腔到胃部的整个消化体统都会被烧伤。
且不说损伤的不可逆,光是被拖到医院插管洗胃,可能都是你的终身噩梦。
而如果飞溅入眼,可能你就得等待好心人给你捐赠眼角膜了。
这还不是最恐怖的。
在你咳嗽和呕吐的时候,清洁剂能够进入到你的呼吸系统,一旦入肺,将会造成呼吸困难,严重时你可能会把自己憋死。
最后,如果清洁剂进入到血液,可能会引发中毒、休克等反应,严重可致死。
这个作死趋势的始作俑者既不是网红也不是明星,而是一则洋葱新闻(注:洋葱新闻指根据现实新闻编造出的荒诞讽刺故事)。
洗衣球最早诞生于2012年,它的卖点就是漂亮和小巧,一个胶囊球里浓缩了好几种清洁剂。
但前面也说了,它的漂亮害了它,每年都有上万起儿童误食事件。
于是在2015年,洋葱新闻网刊载了一则消息,用儿童的角度描述了他对洗衣球的无限向往,讽刺洗衣厂商的绚丽包装对儿童造成的伤害。
“上苍保佑,我发誓我一定要找到那些‘彩虹糖’然后一口吞下......谁也不能阻止我”洋葱新闻的段子在年轻人里很有影响力,这则消息原本用于讽刺,却引发了很多人的食欲。
网上开始零星出现各种梗图和视频。
到了2017年,油管搞笑博主CollegeHumor也盯上了这个梗,并拍摄了一部名叫《不要吃洗衣球。
讲真,它们是毒药》(Don't Eat the Laundry Pods. (Seriously. They're Poison.))的搞笑视频,里面的男子宁愿吃洗衣球吃到昏厥急救也不后悔。
这部视频的播放量超过了300万。
“我不后悔”洗衣球很快成为了网路的热门梗词,一开始,人们只是在讨论它的危害。
但很快,有人意识到:既然大家讨论的这么热烈,如果我真的吃了,会不会就火了?吃一下又不会死的,对吧......没错,这个莫名其秒的作死挑战,来的也是莫名其妙。
“我发现只要红配黄,就都能引起我的食欲”在汹涌的舆论氛围下,汰渍宣布,他们将进一步改进包装(之前就因为儿童误食改过包装,甚至在胶囊外涂了一层苦味剂),让洗衣球看起来没那么有吸引力。
他们发布声明提醒大家,除了洗衣之外,不要用洗衣球干任何事。
他们还提供了相关安全指导。
各路网红也发帖提醒自己的年轻粉丝,不要为了吸引眼球而作死:看到互联网上洗衣球吃的热火朝天,商家也发现了商机,他们纷纷推出了洗衣球同款的食物:安全又无毒。
甜甜圈蛋糕鸡尾酒甚至抱枕各大社交网站也在陆续删除有关洗衣球挑战的帖子。
但以上所有的警告和挽救都没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截至目前,网路依旧充斥着“洗衣球挑战”内容,小青年们还在冒死拍视频。
和快手上一些让我们匪夷所思的视频一样,这些人在网上作死往往并非出于不懂得“生命的可贵”。
而是通过作死引发互联网的关注,能够给他们带来点赞、粉丝、甚至是性和金钱。
你很难说清楚,这究竟是互联网之雄奇,还是互联网之险恶。
但网络不是原罪,虚荣心才是——不知网上的中二少年们什么时候才能懂得,作死并非成功的捷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