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了,等待放榜的日子里,是不是对未来的校园生活更多了一份期待?你想象中的高校生活是什么样的?早在150年前,湖北就有了高校的雏形。
我们追忆了一百多年前,当时的最高学府——经心书院的那些事。
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在历史风云变化之际,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孜孜不倦汲取着最好的教育资源,成为国之栋梁。
书院,高校的前身书院最初产生于唐代,最初是融修图书、集贤士、讲学论道为一体的官方文化机构。
北宋出现了一批私人创办的著名书院,闻名天下的“四大书院”正是发端于此,此时,书院是为了教育、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并不是为了应试获取功名。
清代书院建设达到历史高峰,书院逐步成为官学的组成部分。
此时,作为当时最高的教育机构,书院已经有了高校的雏形。
如今著名的浙江大学,前身正是求是书院。
而湖北人熟知的百年名校武汉大学,其前身是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
1893年,自强学堂是张之洞在陆续创办经心书院、两湖书院之后,创办的新式学堂,可以说,自强学堂,正是张之洞沿着创办书院的轨迹摸索出来新的教学构想。
(经心书院旧址)在这所百年前的最高学府里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摇头晃脑的学生,刻板严厉的先生,还是艰涩难懂的四书五经?150年前的校园生活1869年,时任湖北学政的张之洞,商请湖广总督李鸿章,筹拨公款要建一所湖北当时最好的精英书院,李鸿章定名为“经心书院”,意指“以治心者治经而经正、以治经者治心而心正”。
(张之洞)经心书院的建成,比两湖书院早21年,比自强学堂早24年,是清末书院中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书院之一,可媲美当今的高等学府。
经心书院倾注了张之洞的大量心血,筹款不易,张之洞私人掏钱出了办学三分之一的资金。
(经心书院旧址)他请来的授课老师,均是当年在学术上极负名望的人才。
硬件设施也尽善尽美,学生宿舍共有四栋,每栋房屋20间。
后山上还建有天文台和图书室,设备相当先进。
(昔日老斋舍——《寻城记·武汉》)经心书院最后成为了引领清末地方教育改革、培养新式人才的典范。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师资力量足、办学条件好。
然而,要想进入这样一所高等学府读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旦进入书院,更是幸福到不想走……01选拔严:要想进书院,“高考”只是第一步生源选拔极其严格,要求“或才识出群、或多闻博览、或志行不苟、或好学深思”。
要进书院,得先考取秀才或廪增生,再等着学政来选拔,而且名额有限,每次只有80个人能入选。
按照专家的说法,秀才相当于如今的本科毕业生,也就是说,换作今天,想要进经心书院,你得先有本科学历……02待遇好:住单身宿舍、管吃管穿,还能养家虽然进去难,可是一旦进入经心书院,你会发现,来了就不想走……据史料记载,学生到书院后,每人分住斋舍一间,也就是如今的单身宿舍!不但不用交房租,每个月还能领取三两银子作为伙食费和杂用费。
(经心书院旧址)就连日常所穿的衣服、皮靴、笔墨纸张也全部由书院发放,并且每人还配有礼服:蓝布长袍一件,青布马褂一件。
这还不算完,学生们根据月考成绩,每月都有拿奖学金的机会:超等八元,特等六元,平等四元。
当时优秀的学生,每个月的奖金完全可以养家了。
而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03学风开明,学制中西合并最初经心书院提倡实学,设置经解、史论、诗赋、杂著四科,学生可自由选择四科中之一科或二科,不懂的随时问老师,类似现在的研究院。
(老斋舍如今的模样)甲午战败后,张之洞提倡中西学并重,经心书院增设外政、天文、格致、制造四科,原本的四科改成了课外阅读。
此时,经心书院进一步向近代教育迈进。
学生不再自学,有专门的任课老师,每天上午上三次课,下午两次课,每次50分钟。
上十天学,放一天假,称为旬假。
随着时代发展,经心书院的课程也不断在调整,后期改为天文、舆地、兵法、算学四科,又逐步增加了图画、体操等课。
在这样一所高等学府,老师的督课自然极严。
兵法课注重德国式兵操,请来的是湖北武备学堂的老教官,教官十分重视带领学生到野外演习,每月举行月考一次。
学生的成绩已经采用了先进的记分法,满分为6分,3分及格。
每月平均成绩5分以上的,是超等,4分以上是优等,3分以上是平等,奖学金就是按照这个标准发放的。
经心书院也保留了部分传统礼制。
经心书院的学生杨湖樵曾著文《经心书院述略》,里面详细描述了书院的礼制:书院有举行“谒圣礼”的传统。
暑假结束后,这项礼节在开学典礼上最为隆重。
(2015年经心书院复建后,举行祭孔大典)通常礼堂布置好后,总督和“抚、藩、臬、道台及武昌府县知事们”均要出席,人员按指定位置站好,全体先向孔子行跪揖礼,然后学生向长官、师长行跪揖礼,长官与师长互相行三鞠躬礼,学生互相行一鞠躬礼。
最后总督训话,监督训讲。
每逢朔日,均会举行这种“谒圣礼”,礼仪则较简单些。
04海外留学:送学费,还送安家费为了富国强兵,从1898年起,张之洞又陆续从挑选湖北三个书院(江汉书院、经心书院、两湖书院)挑选学生出国深造。
据史料记载,经心书院被挑选的学子,多半被送往日本学习陆军、交通、农业、法律、政治、会计等,费用均由湖北公款支出。
为了让这些留学生们无后顾之忧、安心学习,经心书院不仅提供留学费用,还为每人准备了一笔安家费。
……以上这些费用,除了部分政府拨款外,其他均是张之洞等一批改革者们四处筹款而来。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能在这样一所高等学府里无忧无虑地学习,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杨湖樵在《经心书院述略》里就表达了这样的感激之情:“因有这样的待遇,学生们若不是另有较好出路,是不愿轻易离开书院的,当时书院对学生的学习期限亦无一定规定。
”而经心学院的学子们,也没有辜负书院的心血。
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孜孜不倦汲取当时最好的教育资源。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沿着张之洞们的足迹,将创办新学的种子进一步播撒。
1903年起,张之洞陆续废除书院,改办学堂,经心书院挑选出的学生,大多分派到这些学堂去任堂长、学监和教员……“这些人皆是用其所学,在各学科的教学中,颇具威望,为当时学生所极称佩的。
”(李书城(右二)、张难先、章士钊和毛主席在一起)还有一部分人,直接参与了革命与历史进程,被永久载入史册——李书城、吴禄贞、李步青、耿伯钊、谈锡恩……他们积极宣传革命思想,最终成为推翻清王朝的干将、辛亥革命的风云人物。
今天的年轻人是幸运的,时代赋予了他们更多的选择和自由。
究竟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度过高校生活?也许,150年前,前人早就给出了答卷。
150年后唤回书声润楚荆1902年,经心书院与江汉书院合并,更名为勤成学堂。
1907年,改名为存古学堂,4年后停办。
直到2015年,在25位企业家的众筹捐赠和发起下,这所当年的地方最高学府得以复建。
截止目前,参与发起捐赠的企业家已达47位!如今,新址坐落在东湖之畔,已成为举办各类文化公益活动的场所。
开山那天,山长郭齐勇制定了学规:孝亲,守礼,勤学,敏行。
发起人企业家提出了“文化传承、智慧分享、兼济社会”的宗旨。
余秋雨赠言:"唤回书声润楚荆 且由经典化人心"。
东湖畔边,樱花园里,你听,150年后,这里再次传来了朗朗读书声……看完这些,你是不是有些跃跃欲试,想去曾经的最高学府探访一番?贴心的小编,为你准备了近期经心书院的活动安排。
活动安排:一、第44场经心读书会:汤因比《历史研究》(公益活动,直接)二、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征文活动启动仪式三、蒙曼公益讲座《中国人为什么爱<诗经>》四、大型原创音乐剧《诗经·采薇》(购票请点击阅读原文)小贴士:此条微信下面留言,截止到6月13日24时,点赞前6名的网友,每人可免费获得价值280元的音乐剧门票1张哦!持票的朋友还可参加蒙曼大型公益讲座《中国人为什么爱<诗经>》(中奖后,工作人员将与您联系送票)楚天都市报记者李力力注:《经心书院述略》杨湖樵著,《武汉文史资料》1986年第1辑总第23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武汉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6年03月,第65-72页。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音乐剧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