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室环境布置要创造温馨 有些教室布置时刻提醒学生考试还有多少天?冲刺多少天等等,这样布置没有错,但这样的教室布置,缺陷也是明显的:过于单一的暗示,制造了心理的紧张。
注意力的适度引领,使学生产生“内紧”状态,能促进行动的效率,是有积极作用的;但紧张过度,则会走向反面,产生焦虑,抑制思维,甚至诱发逆反。
所以,班级的环境布置不能没有导向,但也要把握好度,如能创造家的温馨布置,我想效果会更好! 2.教室环境布置不能成为“凝固的音乐” 走进很多班级,布置堪称精美。
但细一问,或许此布置已经维持了很久——一个月、半学期,甚至更长时间。
开学初,许多老师布置教室的积极性往往很高,学校督查的力度也很大。
热一阵过后,教室不“空落落”的了,大家心里也就坦然了——在这样的班主任眼里,教室布置只是任务,只是形式。
这样的教室布置,正如一潭死水,在学生的心里掀不起半点涟漪,成了没有生命活力的摆设。
要想让教室成为潺潺流淌的小溪,不断带给同学们新的营养、新的风景。
首先要注重有关栏目的更新周期:黑板报两周更换一期,宣传栏每月作一次改版。
另外要依据校历表以及学期教育关键词(本学期,我班建设的关键词是“尊重”),在学期初拟订出班级一学期的出版计划,并明确承办小组。
在板块定期更新的同时,还应设置一些常换常新的栏目:如“表扬栏”和“曝光台”。
3.教室环境布置要“曲高和不寡” 看过很多教室布置,感觉到有一种现象比较普遍,那就是教室布置的取材多局限于名人名言、名人典故。
给学生以崇高榜样的引导本无可非议,但是渲染过分,似乎会给学生以威压,缺少自主意识的张扬,有“曲高和寡”之不足。
正确的做法应让学生鲜活的思想成为教室布置的主角:悬挂的条幅是学生创作的“凡人智语”,才艺大看台不断推出的是学生的文学、书法、绘画、小制作作品,《班级宣言》每一条的后面都有原创者的名单……在这方天地里,让“我”成为思想的主人。
生命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成功的教育,要追求“生命在场”的境界;新课程理念下的德育,也强调“唤醒”而不是“灌输”。
教室布置,不能忽略这样的规律:有“德知”,才能建构“德识”,并进而引导“德行”,培养“德性”,只有充分尊重主体的德育,才是有效的德育。
4.教室环境布置要“不惧挑战” 中小学阶段,是孩子们的生理、心理迅速成长与发生巨变的时期。
伴随着成长的,是无尽的烦恼和困惑。
教室布置在对学生进行理性引领的时候,不能无视孩子们感性抒发的需求。
尤其针对中学生,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设计“爸爸妈妈,我为什么不听话”,“老师,我想对你说”,“网络,想说爱你不容易”,“其实,这并没有什么”等专题。
每个专题之后,我们都要进行一次讨论或辩论,把可资借鉴的东西告诉孩子。
心理学上著名的“破窗理论”告诉我们,当问题出现的时候,理智的做法不是漠然或回避,而是积极地面对。
教室环境布置这个阵地建设,不能漠视这个规律。
教室,是学生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它不应该是思想的桎梏,而应该是青春的家园。
营造一个和谐、自由、灵动的氛围,是教室环境布置应有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