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切换城市】欢迎您来到装修百科!
关注我们
我要装修

卫辉知府兼任卫辉一中校长期间的私密往事(卫辉一中校史馆)

发布:2024-09-08 浏览:62

核心提示:【摘要】正因如此,在河南任职30年,他被誉为“中州第一干员”,还被慈禧与光绪帝面授“御赐荣禄大夫 、钦嘉一品衔。”比起老家平度,于沧澜在河南的名气更大,现在的河南省卫辉市第一中学就是他创立的,当时的名字叫“卫辉府官立中学堂”,于沧澜自任监督(校长)。于沧澜于沧澜故居 现在知道于沧澜的人不多了,他在河南省为官30余年,被誉为晚清“中州第一干员”(中州是河南省的古称)。 于沧澜,山东平度古庄北村(原来叫古庄村,1959年分为古庄北村和古庄南村)人,自光绪三年考中进士,他就被分去河南任职,什么地方难管、什么地方

【摘要】正因如此,在河南任职30年,他被誉为“中州第一干员”,还被慈禧与光绪帝面授“御赐荣禄大夫 、钦嘉一品衔。
”比起老家平度,于沧澜在河南的名气更大,现在的河南省卫辉市第一中学就是他创立的,当时的名字叫“卫辉府官立中学堂”,于沧澜自任监督(校长)。
于沧澜于沧澜故居 现在知道于沧澜的人不多了,他在河南省为官30余年,被誉为晚清“中州第一干员”(中州是河南省的古称)。
于沧澜,山东平度古庄北村(原来叫古庄村,1959年分为古庄北村和古庄南村)人,自光绪三年考中进士,他就被分去河南任职,什么地方难管、什么地方麻烦就有他的身影。
辛亥革命爆发 ,他两袖清风回了家乡 ,之后双目失明、家境困难,却始终保持乐观心态,一直活到76岁。
  一头小马驹感动了教书先生 古庄北村距离平度市区40公里,属于相对偏远的村子,但在古时这里可是重要的交通要道 ,是胶东地区去济南或进京的必经之地。
每到乡试或会试时,马路旁就会搭起几个棚子,里面备好茶汤,专门款待赶考的学子。
做这事的是于沧澜的父亲于镒。
而我们的主人公于沧澜是这家的二公子,他兄弟五人,当地人尊称“二大人”。
于沧澜小时候很调皮,其他兄弟认真听、认真写,只有他一会儿看看窗外一会儿又摸摸身上的衣服,偶尔还会去碰碰正在认真学习的兄弟。
教书先生对他很失望,将他列为“坏孩子”名单,不再上心教育。
于沧澜的父亲于镒看在眼里,心想不能直接说教书先生,得想个法子才行。
这一天,于家刚降生了一头小马驹,孩子们都争相去看,教书先生也过去了,他无意中说:“七天的小马,肉吃起来特别嫩。
”这话恰好让在旁边的于镒听到,回去后便嘱咐下人,等小马驹第七天的时候就杀掉吧。
于镒一向不忍杀生,但为了孩子的前途只能狠下心,把煮好的肉给教书先生送了过去 ,而后相求:“请先生务必好好教导二子,他虽顽皮却极为聪明。
” 先生一看,没想到自己随口说的一句话也被老爷子听到心里,感动不已,自此对于沧澜特别上心。
有了教书先生管教,再加上于沧澜自己的努力,学业日进,终于不负众望,光绪三年(1877年)中进士。
被戏称“和尚县令” 于沧澜终于实现了父亲的心愿。
他相继代理上蔡县、滑县、兰封县和固始县的知县,几年之后升为鹿邑知县。
提到这几个地方,史料用四个字来形容:繁、难、冲、要。
简单来说是个人员复杂、匪盗丛生、经常起冲突的地方,吏治难度非常大。
于沧澜吸取之前县令的教训,越是棘手的事情越要处理 、越是别人不敢做的事他就越得坚持做到底。
所以在当地豪绅眼里,他就是个眼里容不下沙子的人。
比如代理固始县知县时,当地有位有钱人的家人犯罪被抓,要是以前送点银两就解决了,但成箱的银子送到于沧澜面前,他看都不看就端茶送客,最后还是秉公处理,严肃了衙门的风气。
他经常跟上司发表意见,如果觉得上头做法不对,一定会据理力争,不会违心奉迎,为此得罪了不少官员。
曾经他得罪了专管一省财赋和人事的布政使,朝廷已经下发他升任鹿邑知县的文书,布政使却故意压下任命状迟迟不给,于沧澜得知后也没有向其低头,而是泰然应对,逼得布政使不得不自己找台阶下。
于沧澜有个特殊的称号叫“和尚”。
原来,他自小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平时只吃素食,从不碰肉类,也不喝酒。
作为官场之人竟然两样都不沾,这事传出去后大家便给这位铁面无私的县令起了个外号“和尚”。
如果有事犯到这位“和尚知县”手里那就麻烦了,只能等待处理 ,贿赂是绝对不可能的。
任职30年,成“中州第一干员” 别人不敢来的地方他来了,别人治理不了的地方他管得井井有条。
这些年于沧澜先是从代理知县干到了知县,再从知县升任河南卫辉知府(卫辉府管理九县)。
对他这种认真负责又没有任何背景的人来说,只能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往上爬,而于沧澜并不在乎这些,在哪他都一样干。
后来,河南最南部的重镇信阳也交给于沧澜管理。
之所以说是重镇,是因为信阳是由北京到湖广等省份的必经之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建成的京汉铁路,就通过此处。
所以这里也就变成了个是非之地 ,不仅朝廷大员接踵“光顾”,商贾大亨纷至沓来,而且每天车马铃声嘈杂震耳,兵民杂处恶棍嚣张。
这样的地方交给别的官员自然不放心,于沧澜这些年专门啃这种“硬骨头”,这次他又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导以礼义,抚以威信”,很快治理得“四境帖然”。
到了晚晴,朝廷实行新政,他更成为巡抚的得力助手,特别是升为道员(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后,他身兼数职,什么矿物、巡警、筹款的事全得做。
正因如此,在河南任职30年,他被誉为“中州第一干员”,还被慈禧与光绪帝面授“御赐荣禄大夫 、钦嘉一品衔。
” 比起老家平度,于沧澜在河南的名气更大,现在的河南省卫辉市第一中学就是他创立的,当时的名字叫“卫辉府官立中学堂”,于沧澜自任监督(校长)。
两块咸鱼骨头救了官差命 这里有两则关于于沧澜的小故事与大家分享。
说于沧澜曾经被分配到南方当官,当时南方正缺盐,连做饭都非常紧张。
有一封官府的文件必须紧急送到北京,于沧澜是个心细的人,他想到这项任务路途遥远,如果长期吃不到盐,身体就会受影响,更别提完成任务了,怎么办呢?他派人找来两条咸鱼,这在那个时期可是非常珍贵的。
给官差说,你带上这两条咸鱼上路,实在受不了就吃一口,但记得一定要把鱼骨头带回来,这是一种药引,有大用处。
官差记下这些话就出发了,果然如于沧澜所料,一路上的旅店几乎都尝不到半点咸味,幸亏有身边的两条咸鱼及时补充盐分,才能顺利将文件送到。
可回来时就麻烦了,咸鱼已经都吃完了,只剩下两根鱼骨头,官差实在受不了了,就冒着回去可能被砍头的危险咬了几口鱼骨头。
见到于沧澜后,官差赶紧跪下认错:“大人,您嘱咐一定要把鱼骨头带回来,可我回来的路上实在受不了了,只能啃了几口鱼骨头,请大人处分。
” 于沧澜一听反而笑了:“我要是不刻意交代你把咸鱼骨头带回来,你去的时候就把骨头丢了,回来的路上没有盐吃,你能回来吗?”原来这就是他想的办法,两块咸鱼骨头保住了官差的性命。
还有一则是说于沧澜娶了个南方大户小姐,他带着家人回平度探亲。
快到家时他问妻子,第一次回家准备的什么礼物,妻子从身边掏出一个精致的小盒子:“这是我攒了20多年的宝贝,想先给公公婆婆。
”于沧澜一看,里面是块盐砖,转手就扔了,“这东西,老家有的是,就不用了。
” 两袖清风回老家,双目失明 十年寒窗苦读让他满腹经纶,三十多年在朝为官,他恪尽职守,勤于政事。
因为在文学上的造诣,曾先后五次被聘为河南省乡试同考官,经他举荐的不少读书人都考中举人和进士。
只可惜,这位一心想为朝廷效力的忠诚官员生不逢时。
辛亥革命后,于沧澜对当朝政府日渐心灰意冷,看不到希望的他两袖清风回到古庄北村。
因在政时过度劳累、退休后又对朝廷的事挂念不已导致双目失明,之后老于家接连遭到土匪劫掠,于沧澜的家境日渐艰难。
这时的于沧澜反而安之若素,每天与乡里的读书人谈论诗文,仿佛又回到了自己读书时,一直到1920年冬天去世,享年76岁。
卫辉一中历史沿革1729——1732源泉书院 清朝雍正年间(地址在西盐店無量庵,今已无存)1733——1747源泉书院 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地址在顺城关南朝阳寺,今已无存)1748——1753源泉书院 清朝乾隆年间(地址在西盐店無量庵,今已无存)1754——1885崇本书院 清朝乾隆、光绪年间(地址在今卫辉一中)1886——1901淇泉书院 清朝光绪年间(地址在今卫辉一中)1902——1912 卫辉府官立中学堂 清末、民初1913——1920 省立汲县中学校 中华民国1921——1932 省立第十二中学 中华民国1933——1938 省立汲县初级中学 中华民国1939——1948 河南省立汲县中学 中华民国1948、11——1949 太行公立卫辉中学 1949、12——1952 平原省卫辉中学1952——1956 河南省汲县中学1956——1988、12 河南省汲县第一中学1988至今 河南省卫辉市第一中学2003年卫辉市高考补习学校创办(地址在市教师进修学校,2009年7月迁张武店卫辉一中分校2006年卫辉一中分校创办(地址在张武店村)

  • 收藏

分享给我的朋友们:

上一篇:驻马店警方:打掉中缅边境电信诈骗犯罪团伙(驻马店破获诈骗案) 下一篇:[太原沐林装饰]新房装修预算不足怎么办?装修如何省钱呢?(太原沐林装饰)

一键免费领取报价清单 专享六大服务礼包

装修全程保障

免费户型设计+免费装修报价

已有312290人领取

关键字: 装修报价 装修网 装修风格

发布招标得免费设计

申请装修立省30%

更多装修专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