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切换城市】欢迎您来到装修百科!
关注我们
我要装修

《明皇幸蜀图》山重水复疑无路,“豆人尺马”过险峰,山水不见人

发布:2024-09-08 浏览:46

核心提示:见山见水不见人的“山水画”这是一幅相当漂亮但有点搞笑的画,画卷展开满眼的崇山峻岭,郁郁葱葱的青山绿水,山峰险峻,气势不凡,瞬间被壮观的景致所吸引,初看以为是一幅地道的山水画,但这幅画有个很气派的名字《明皇幸蜀图》,明皇指的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可哪儿有皇帝的影子呢?遍寻山水之间,才发现在崎岖的山间窄道上,逼仄的夹缝中才隐约看到一些小小的不起眼的人影,根据人物骑的马匹行头才大致能分辨出,在画面右下角队伍头上骑着三鬃马身穿红袍的人物就是唐明皇。这幅画画的实际上是唐明皇逃难的故事,可怎么画家就画成了只见山水不见人的

见山见水不见人的“山水画”这是一幅相当漂亮但有点搞笑的画,画卷展开满眼的崇山峻岭,郁郁葱葱的青山绿水,山峰险峻,气势不凡,瞬间被壮观的景致所吸引,初看以为是一幅地道的山水画,但这幅画有个很气派的名字《明皇幸蜀图》,明皇指的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可哪儿有皇帝的影子呢?遍寻山水之间,才发现在崎岖的山间窄道上,逼仄的夹缝中才隐约看到一些小小的不起眼的人影,根据人物骑的马匹行头才大致能分辨出,在画面右下角队伍头上骑着三鬃马身穿红袍的人物就是唐明皇。
这幅画画的实际上是唐明皇逃难的故事,可怎么画家就画成了只见山水不见人的“山水画”呢?盛极而衰“安史之乱”公元756年 , 唐玄宗统治后期, 大唐盛世盛极而衰, 爆发了“安史之乱”。
6月,安禄山攻陷了潼关,唐玄宗被迫仓皇西逃。
杨贵妃命丧马嵬坡,唐玄宗一行马不停蹄开始了向蜀地逃难的旅程,在西逃路上,天子一行人风尘仆仆,在路上也经历了不少艰难险阻。
天子逃难多不吉利,所以走到哪里都要为行程进行美化,唐玄宗逃难蜀地,应美其名曰驾幸,所以就有了这幅美名为“明皇幸蜀图”的山水画。
这幅《明皇幸蜀图》的作者据说是唐代画家李昭道,他与父亲李思训都是唐代非常有名的山水画家,因为李思训曾担任过右武卫大将军,所以李家父子有了别号,父亲被人称作“大李将军”,儿子李昭道尽管并没当过将军,但人们顺着他父亲的别号,就称他为“小李将军”了,这两位“大小李将军”可说是青绿山水的开创者。
《明皇幸蜀图》就是一幅典型的青绿山水画。
关于这幅画创作者父子二人究竟是谁创作的也有一番争论,一说作者为父亲李思训,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明皇幸蜀图,李思训画”;但另一说此图应该是李思训之子李昭道“小李将军”的作品。
这里有个充分的理由是,这幅画的背景是“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去四川避难时的故事,而此时李思训已经去世了,所以只有李昭道才有可能见到这一史实并且将这个题材描绘下来。
《明皇幸蜀图》原来也不叫这个名字, 这幅画在宋代就已经有多种藏本和摹本 ,根据宋人的记载《明皇幸蜀图》实际与《摘瓜图》为一图两名。
宋代叶梦得在《避署录话》中记载《明皇幸蜀图》为李思训画估计有误,但其它的对画作特征的记述却可作参考,他这样记述道“《明皇幸蜀图》,藏宗室汝南郡王仲忽家,余尝见其摹本,方广不满二尺,而山川、云物、车荤、人畜、草木、禽鸟无一不具。
峰岭重复,径路隐显,渺然有数百里之势,想见为天下名笔。
宣和间,内府求画甚急,以其名不佳,独不敢进。
明皇作骑马像,前后宦官、宫女、寻从略备。
道旁瓜圃,宫女有即圃采瓜者,或讳之为摘瓜图。
”“豆人寸马”过险峰这个记述清楚地说了这幅画画了唐明皇骑马像,在经过的道路旁有瓜圃,于是命宫女去采瓜,所以当初这幅画叫个《摘瓜图》,当时是宋宣和年间,也就是宋徽宗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这个皇帝酷爱书画,当时内府估计着急要把这幅画作进献上去,但是忌讳这个画的名字起得不怎么地,所以改名叫作《明皇幸蜀图》,这样叫起来才够气派。
虽然画的名字变得气派了,但是难逃画作历史背景的尬尴。
这幅画作怎么描都逃不过唐玄宗避难入蜀这一悲惨的历史题材,唐明皇一路上也是吃尽苦头,据说,在安禄山兴兵作乱之际,咸阳、金城等地的百姓和大小官员早都先天子一步逃跑了。
唐明皇所到之处,既遇不到百姓,也寻不见官吏接驾,街上的店铺也家家门户紧闭,一片萧索、清冷的景象。
这些兵荒马乱中逃难的皇族们纵然带足了金银珠宝,却也换不来半点粮食。
为了安定军心解决吃饭问题,天子甚至不得不惜杀掉御马来充饥。
可见唐明皇入蜀的过程有多惨,幸蜀的队伍凌乱不堪,人人无精打采,似残兵败将。
经过一个半月的煎熬,唐明皇率领的大批队伍才抵达成都。
这样凄惨的旅程,你让人家画家怎么表现呢?画家在表现这一主题时干脆回避了唐玄宗逃难时的狼狈一面,而将其粉饰为一派帝王游春行乐景象,所以就成了现在这幅“只见大山大水,不见皇帝影踪”的奇怪画卷。
世称小李将军的李昭道擅长青绿山水,兼善鸟兽、楼台、人物,并创海景。
他不亏是画青绿山水的高手,他的画风巧赡精致,虽“豆人寸马”,也画得须眉毕现。
干脆这幅“明皇幸蜀”的题材就采用这样的手法,完全可以避重就轻, 画面中绘着壮丽险峻的山川,仔细观察可以看见山下山中有些很小的人骑着马,行经在这蜿蜒崎岖山路间,这些人马就是唐玄宗到四川避难的队伍。
画面左边中段的山间,有些用木材搭建的路,这就是古代的「栈道」,那是因为这些悬崖峭壁上没有路可通行而搭建的,所以「栈道」底下是悬空的,十分危险。
这幅画的空间布局非常巧妙,在唐明皇的身后,跟随着由四位大臣和七位妃嫔组成的皇家护卫队。
画家巧妙地把一群负管行李的侍从安排在画幅中心,人马都在休息,布置了一个有趣的“歇晌”场面,把骑马正要过桥的唐明皇及他的嫔妃、随从压缩在画幅的右角。
唐明皇骑三鬃马身穿红袍此时表现的是唐明皇骑着马正要过桥的瞬间,可是逼仄的桥面和湍急的流水似乎使御马踌躇不前。
这座木桥把这部分画面引向下一部分。
小桥另一侧是运送物资的队伍。
人们经过长途跋涉,人马都疲惫不堪,好不容易来到了一片溪边平地处,所以赶紧休整一番。
这是逃难途中难得的放松时刻,只见有的人倚坐在岩石上,用手抚摸出血起泡的双脚;有的人则挽起裤脚,坐在溪水边凉快一番;那还有人正卸下马匹、骆驼身上的重物,也让它们能喘口气,有的马干脆躺在地上撒起了欢。
再经过一座木桥,是一段更为崎岖的栈道,一行人正骑着马蹒跚登高。
顺着山峰往上看,在山腰处已经有前行的队伍向前更险峰的山道上行进了,蜿蜒而上的山路更加印证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
这样路途歇息的场面反倒凭添了一些轻松滑稽的感觉,使画面充满了难得的愉悦、轻松的气氛,巧妙地回避了当时唐明皇所面临的严酷现实。
画面上,作者着重用青绿重色增强“春”的气息,条条山径迂回盘曲其间,危耸的栈道临于绝壑之中,天际飘动着朵朵白云,在这险峻的山岭之中,给人以气派宏伟之感。
画家画出了春天的景色,表现了蜀道之艰险,但没有直接描写帝王一行在蜀道上艰难跋涉的情景,只是把一群类似侍从的人物置于画幅较显眼的地方,而把明皇、殡妃和侍臣们画在画幅的右角。
画中的人物、鞍马虽然多,而且刻画得细致入微,但画面的主体仍是被山水占据的。
在《明皇幸蜀图》中,人却成了景物的点缀,画家先用墨线勾勒出山石树木、白云流水,再平涂上色,使整个画面看上去极其整洁:岩石断裂得干净利落,白云的轮廓清晰明确,树木株株独立。
这不似真实的自然,是被理性分析整理过的世界。
这幅画兼具着历史及政治意义,因为李昭道将安史之乱的文字历史转化成生动的画面。
背负不祥之名的经典画作经过画家一番巧妙构思,精心的布置,这个本来疲惫不堪的“皇帝幸蜀”之旅果然高大上了,不可否认画家绘画技巧的高超。
但是这幅画的故事还没有完,随着这幅画作的流传,它几经易手。
这样一幅重量级的画也到了乾隆皇帝之手。
在画上有乾隆三十九年(1774)的御题诗:青绿关山迥,崎岖道路长。
客人各结束,行李自周详。
总为名和利,那辞劳与忙。
年陈失姓氏,北宋近乎唐。
这位也好在书画上留名题辞的清代皇帝品味远不及宋代的书画皇帝宋徽宗,乾隆看这幅画大笔一挥题了这么俗不可耐一首诗。
有人估计他都没搞明白画家是谁,更压根没提唐明皇避难,这是怎么回事呢?乾隆题诗原来,“明皇幸蜀”再怎么洗也被认为是个不祥的主题,怎么说皇帝逃难都不吉利吧。
画作流传到宋微宗宣和年间,宋朝的大奸臣蔡京的儿子就回忆说,记得宋徽宗赏过他老爹一幅画,明明白白就是这幅《明皇幸蜀图》。
蔡京这个老坏蛋心里就犯嘀咕了:“这画是不错,可内府里收藏了那么多名画,皇上赏什么不行,偏给我赏个皇帝逃难图,太不吉利了。
”后来,“靖康之难”暴发,金兵攻破子汴梁城,宋徽宗被掳为阶下囚,北宋遭到灭顶之灾,蔡京的儿子更是认定这幅 《明皇幸蜀图》是不祥之兆。
大概受了这种观念的影响,以“明皇幸蜀”为主题的画作就被改了名字。
以乾隆皇帝那么聪明的人,难说没有什么忌讳,他提个字装个糊涂也没什么不可能,所以到了乾隆的时候,画的名字被改叫作《宋人关山行旅图》。
历史上这幅画虽然题材不好,因而背负不祥之名,但架不住这个小李画家实在是太优秀了,他的画作还是引得后世人竞相收藏,由该图鉴藏印可知,该图曾经明初宰相胡惟庸收藏,其后经收藏家项元汁之兄项笃寿、清初耿昭忠、耿嘉作父子等人之手,继而进入清宫。
一直流传到当代,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后来经过专家的深入研究,才恢复了它的本名。

  • 收藏

分享给我的朋友们:

上一篇:太阳或比人们以前认为的小 将改变对其内部结构和行为的理解 下一篇:天燃气热水器选购注意什么 天燃气热水器的禁忌是什么

一键免费领取报价清单 专享六大服务礼包

装修全程保障

免费户型设计+免费装修报价

已有312290人领取

关键字: 装修设计 装修公司 别墅装修设计

发布招标得免费设计

申请装修立省30%

更多装修专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