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可是18世纪的一种艺术风格,它涵盖绘画、雕塑、建筑、室内装潢、装饰、文学、音乐和戏剧等方面。
就词源而言,“洛可可”是法文的rocaille和coquilles的合成词,即“石头”加上“贝壳”,因为洛可可风格常用这两种物品来做装饰。
洛可可风格在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和路易十六初期达到鼎盛,以其绚丽、豪华、轻佻和谐谑而闻名。
洛可可以一种轻松优雅的风格使绘画彻底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追求享乐的世俗生活和使人欢愉的爱情是洛可可绘画的主题。
jeanneantoinettepoissonmarquisedepompadour第一,洛可可风格于18世纪兴起于凡尔赛宫,它是对巴洛克时期的尤以凡尔赛宫为代表的宏伟、对称的一种反抗。
较之巴洛克,洛可可更加诙谐、华丽、优雅,因此洛可可绘画更具装饰性,用色更加柔和、更有田园之风。
巴洛克艺术常常服务于政治,为贵族和教堂树立威信;而洛可可艺术则更加活泼、谐趣,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君主政体和教会的绝对权威在18世纪丧失了威望,这不仅因为一些世俗贵族和教会牧师的由于放荡的品行而在思想道德上威信扫地,还因为自然科学和哲学发展了人的理性思维,使人们有能力认识到旧社会制度的缺点。
人们喜欢牧歌式的轻松愉快的抒情,喜欢阿那克里翁式的诗篇,对17世纪悲剧中那种符合道德的歌颂义务、荣誉和意志的英雄史诗而感到无趣。
布歇的《梳妆》洛可可绘画氛围轻松,常常取材自日常生活,著名画家布歇的《梳妆》截取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画面。
画面上的女子正在穿衣,手里系着袜子,胸脯半袒露着,两腿分开,似乎因为忙乱而顾不上体态。
她的腿间有一只小猫悠闲地躺着,给画面一下子增加了情趣;女仆背过身去,正在给主人准备帽子;背景里画着花鸟画的屏风颇具东方色彩,增加了华贵的气息;但是画面左侧的物品十分杂乱,暗示贵妇装扮时的忙乱。
第二,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另一特点是轻佻浮华。
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倡导者是蓬帕杜夫人,她是路易十五的情人,不仅参与军事外交事务,还以文化“保护人”身份左右着当时的艺术风格。
布歇的庇护人就是她,因此给她画过不少画像。
蓬帕杜夫人奢华和轻浮的作风直接影响到了洛可可风格的形成。
比如,法国画家让·奥诺雷·弗拉贡纳尔的作品就迎合了当时流行的情色主题,其最著名的一幅画是《秋千》。
这幅画工艺精良,而更轰动的是它所描绘出来的三角关系。
画面左下方的绅士可以看到秋千上的贵妇人的裙底,而且这个贵妇是被她身后的丈夫推起来的。
贵妇故意踢飞自己的一只鞋挑逗着绅士,而她的丈夫却对两人的暗送秋波毫不知情。
画中的三个人看上去都很快乐,但是快乐的原因却不尽相同。
弗拉贡纳尔情色风格的作品还有《玩狗的少女》、《无谓的抗拒》等。
弗拉贡纳尔的《秋千》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洛可可艺术开始衰败,伏尔泰和布隆代尔等哲学家抨击洛可可风格肤浅而堕落。
1785年,洛可可艺术已经在法国完全销声匿迹了。
在18世纪晚期的德国,洛可可被嘲笑为“猪尾巴和假发”(低级而矫揉造作的意思)。
洛可可艺术在法国巴黎以外的地区和意大利存活得比较长,直到新古典主义时期到来,即随着拿破仑上台后“帝国风格”兴起,洛可可才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一些欧洲历史片里看到华丽的洛可可风格,如2006年的好莱坞大片《绝代艳后》中,玛丽王后的奢靡衣着和宫殿展示了洛可可的鼎盛时代。
著名歌手玛利亚·凯利华丽多变的唱腔,尤其是她的海豚音,也被誉为是洛可可风格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