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简单对比北京市、上海市城市扩大模式。
虽然北京市的摊大饼更早,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上海市其实更像摊大饼。
北京市的摊大饼,其实主要是到四环以内的地区,也就是大约相当于上海市的中环线。
而上海市在中环线之外的摊大饼的范围更大,因此摊大饼的形态已经比北京更加明显。
下面地图是北京市、上海市的城区面积对比。
从上面的地图中可以看出,上海城区面积比北京市略大,差距仅有300平方公里。
但是从地图上面可以看出,上海市“外围摊大饼”的趋势更加明显。
下面是北京市的市区部分路网地图。
北京市整体的特点是四环路以内的“摊大饼”的方式比较均匀,道路也比较规整,而在四环路以外,整体的路网结构就比较凌乱了。
下面是上海市市的市区部分路网地图。
上海市市区路网结构,与北京市相反,在最靠近市中心的地方,路网比较凌乱,而在外部则是呈现了棋盘式的路网结构。
由于北京市、上海市都已经是外围的面积远远大于市中心的面积,因此反而上海市摊大饼的趋势更加明显。
北京和上海城市发展路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北京和上海城市发展路径是:北京原本是摊大饼,但是大饼只摊到北京四环路,四环外是拉面条上海其实一直是打着多中心名号的摊大饼,摊大饼已经达到上千平方公里北京的景观图图所示。
上海的景观如图所示。
北京和上海的城市发展模式北京市是中国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中,摊大饼的鼻祖,不过今年来北京的发展可能更像是“拉面条”,而上海则一直都是以摊大饼为根基的。
北京2035总规当中的城市交通如图所示。
从北京的城市交通图中可见,北京最大的一个问题在于北京棋盘式的路网只到了北京四环路附近,也就是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也就是北京城市摊大饼的范围。
而北京的四环以外的地区,则是基本上是拉面他的发展模式,两个重要的面条就是:北京的东长安街北京地铁4号线、13号线的西北一线在新一线城市当中,类似北京这种交通结构也是比较多的,但是没有北京情况复杂。
上海2035总规当中的城市格局如图所示。
上海的城市格局一直是“打着多中心名义的摊大饼”,上海的城市发展的特点是:的确有多中心,但是无关大局的确有留白区域,但是面积不大主流依然是摊大饼上海以摊大饼形式发展的建成区,比北京更大,从本质上来说上海城市建成区的连绵性比现在的北京更强。
上海摊大饼模式的一个好处是,路网结构越向外反而越好,上海内环中环的路网还是老城的结构,又窄又弯,到了上海外环附近反而有了比较好的路网。
很多新一线城市的发展路径与上海类似,这些新一线城市原本是按照多中心来发展的,但是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接近于摊大饼,最后连成一片。
上海和北京的城市中心对比从本质上来说,对于上海和北京这种一线城市,乃至中国更多的新一线城市,想要多中心发展是非常难得,因为城市固有的力量太大。
大数据中的北京地铁站和城市中心如图所示。
北京现在的城市早已经出了四环以外,四环之外面积甚至比四环以内更大。
北京四环以外其实已经扭转了摊大饼的模式,其实更像是拉面条,沿着地铁和轨道交通引领发展。
北京拉面条的发展模式,其实就是多组团格局的延伸,这也引发了一些线路单点压力太大的问题。
大数据中上海地铁站和城市中心如图所示。
上海摊大饼的结构在上海地铁上面的反应也是比较有特点的,因为上海摊大饼的结构其实并不是靠着地铁线。
上海的地铁只是城西了摊大饼结构的特点,越向内的地方地铁越多,越向外的地方地铁越少。
从北京和上海城市中心的角度来看,其实二者都不是多中心发展:北京传统的城市中心只是长安街一线,新城市中心再加上中关村附近上海虽然号称有多个城市中心,但是散得比较开,与传统市中心的能级相差很大从为新一线城市作参考的情况来看,北京和上海都不是完美的例子,在中国新一线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一个比北京和上海更好的条件,那就是有更广阔的城市新区可以利用,而不是像北京和上海这样,必须从传统的市中心向外延伸。
北京和上海的发展就是中国新一线城市的示例,二者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过程。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的确北京是在拉面条,而上海是在摊大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