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里缺什么?就缺大家伙一块玩、一块乐的场地。
今天上午,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大方家社区两个公共空间同时开放: “大方之家”发挥党群活动中心功能;“家传馆”是东城区第一个以弘扬家风家训为主题的空间。
今后,这两处场所将建成居民共享的“家”。
大方家社区既显眼又不起眼:它挨着高大时尚的银河SOHO,在其南侧,对着地标就能找过去;但它又很不起眼,以一大片低矮平房为主,拆迁滞留区的标签贴了几十年。
社区所辖9条胡同,居住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人口老龄化严重。
社区活动空间严重不足。
“只有一个活动室,60平方米。
社区文体队排练在那儿,社区各种会议也在那,像居民代表会、党员代表大会等等。
非常紧张。
”社区干部介绍。
在征求全体党员和居民意见的基础上,今年,大方家社区确定了党组织服务群众项目——打造“大方之家”党建品牌。
从社区名中的“家”字入手,挖掘地区文化,组织开展活动,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幸福感。
第一步,先把两处低效空间整理出来,打造成公共活动空间。
南水关胡同里,社区一处面积40平方米的仓库挂牌“大方之家”,发挥党群活动中心功能。
今天上午,社区在这里组织开展了“我和我的祖国”手绘画活动。
同时还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党章》《毛主席语录》等。
当天,“小院党课”品牌正式揭牌。
原来,大方家社区以前有一位老党员,因身体不便,党支部把党课安排在了这位老党员居住的小院里,由她结合自身经历给大家上党史课。
“小院党课”由此而来。
今后,社区将把四位“党员中心户”所在小院打造成“小院党课”课堂,请四位优秀党员围绕红色教育、社区善治、公益帮扶等主题讲党课,按就近原则,每位党员定点一个小院,参加活动。
“小院党课”也可以在“大方之家”进行。
大方家胡同里,原来妇联开展编织等活动的空间,如今升级为“家传馆”。
推门进去,20多平方米的一间屋子,洋溢着浓浓的中国风。
一面墙上,挂着有关家风家训的中堂画;对着的墙上是15幅家庭老照片。
和窗户相对的墙上,百宝格里是各种各样的老物件:铜火锅、蜂窝煤、算盘、老式照相机等等。
“这在九龙壁前面照的,我还带着红领巾呢,我们兄弟姐妹五个,那时候老六、老七还没出生呢!”74岁的孔慧忱说。
她拿来6张老照片,还有她刚参加工作时在北海公园照的、参加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活动时照的等等。
居民们看着、听着,都沉浸在回忆里。
“我们先做老照片、老物件的征集展示,下一步,我们还将征集家风、家训以及地区名人故事等,将把这里打造成挖掘、展示、传承地区文化的窗口。
”社区干部介绍。
今后,社区还培训居民志愿者开展讲解服务。
“以前下雨坏天没地方去,孩子放学了也没地方玩。
以后好了,再也不愁出门没地方去了!”来参观的居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