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区是广东省梅州市的市辖区,中央苏区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环接梅江区,东邻大埔县,西界兴宁,南连丰顺县,北接蕉岭县。
始建于秦朝,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改敬州为梅州;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州府制,梅州改称梅县。
2013年10月,国务院同意批准梅县撤县设区,与梅江区同属梅州市辖区并称梅城。
2015年底,梅县区下辖新城办事、扶大高新区管理委员2个镇级建制单位和17个镇,355个村、33个居委会,总面积2755.36平方公里,总人口611638人。
2016年,梅县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87.18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46.64亿元,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57.8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2.82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24.9:36.2:38.9。
梅州市梅县区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 和“足球之乡”之誉。
先后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区/市)”、“中国旅游强县(区/市)”、“中国民间艺术(山歌艺术)之乡”等。
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
中文名称梅县区外文名称MeixianDistrict别 名程乡县(古名)行政区类别市辖区所属地区中国广东省梅州市下辖地区17个镇(另分设2个镇级建制单位)政府驻地梅州市梅县区程江镇宪梓南路13号电话区号0753邮政区码514700地理位置广东省东北部面 积2482平方公里人 口62.9535万方 言客家语-粤台片-嘉应小片-梅州话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著名景点灵光寺、叶剑英纪念园、雁南飞、松口古镇等机 场梅州梅县机场火车站梅州火车站、高铁梅州西站车牌代码粤M历史沿革南朝齐(公元479年~502年),从海阳县分出部分地方置程乡县,辖境包括今梅县区、梅江区、蕉岭县、平远县全部及丰顺县一部分。
南汉乾和三年(公元945年)于程乡置敬州仅领程乡一县。
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因避赵匡胤祖父赵敬之讳,改敬州为梅州,因梅江为名,仍领程乡县。
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废梅州,仅置程乡县,隶属潮州。
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复置梅州,仍仅领程乡县。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梅州,程乡县隶属潮州府。
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程乡县升格为直隶嘉应州,领兴宁、长乐(今五华)、平远、镇平(今蕉岭)及程乡本属,称“嘉应五属”。
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复设程乡县。
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撤销程乡县,境地为嘉应州管辖。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嘉应又复名梅州。
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州府制,梅州改称梅县。
民国十六年(1927年),在梅县境地(原程乡县主要境域内)建立梅县人民政府委员会。
1949年5月17日,梅县解放,1949年5月24日,成立梅县人民民主政府,隶属潮梅人民行政委员会管辖。
1979年3月,原梅县所辖梅州镇由区级升格为县级称梅州市。
1983年6月,县级梅州市与梅县合并改为梅县市。
1988年1月,广东实行市管县体制,梅县地区改设地级梅州市,梅县市分为梅县和梅江区,属于梅州市管辖。
1999年9月28日,梅县人民政府由江南正式搬迁至程江镇新县城办公。
1999年11月15日,经梅州市政府同意,梅县程江镇、扶大镇各割出一部分成立新城办事处,但未获省政府批准。
2004年7月,梅县设立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梅县(扶大)园区管理委员会,撤销扶大镇并入程江镇。
2012年9月,广东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梅县西阳镇划归梅江区管辖。
2013年10月,国务院同意批准梅州市梅县撤县设区,成为梅州市辖区,与梅江区同属梅州市区并称梅城。
风景名胜中国传统古村落中国传统古村落茶山村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茶山村(首秕中国传统村落)位于梅县区水车镇西面,县道荷水畲公路贯通全村。
村内原有一颗古油茶树,故而得名“茶山村”。
该村落源于明代初期,逐渐兴盛,清末达到鼎盛期,村中现存34座传统民居,其中绍德堂为明代建筑,有500多年历史,村中有三百多年历史建筑三座(萼辉楼、创毅公祠、伯荣楼),二百年以上历史建筑五座(畅云楼、德崇楼、司马第、培元楼、承庆楼),其余大部分历史建筑均在百年以上。
桥溪村始称叩头溪;该村四面环山;方圆约1平方公里;明朝万历年间,由陈朱两姓人家先后在此卜筑营居,世代联姻,互结秦晋之好,繁衍生息。
该村于2002年用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村内最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有朱氏的继善楼和反围龙式的积善堂等,堪称梅州“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和革命老区的一个缩影。
该村对研究客家民系的迁徙史、客家华侨史、地方教育史、地方革命史和客家地区的人文习俗、宗教信仰、民居建筑艺术等、提供了历史、科学和艺术的宝贵资料。
客家围屋客家围屋客家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
代表性的有坐落在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白宫富良美村的联芳楼(又称华侨“围屋”),还有,建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南华又庐”位于梅县区南口镇,是梅县区最大的客家民居。
其建筑造型独特;亭台楼阁俱全,雕龙画风,具有典型的客家民居特色。
万秋楼万秋楼万秋楼位于梅县区新城办事处富贵居委夏屋,建于民国19年(公元1930年),是世代旅居马来西亚华侨夏先生所建,夏先生名以澄,字万秋。
当时,夏万秋重生在马来西亚聘请一名专家找到大贮量锡矿而发家后,为荣宗耀祖,在祖家建屋取名万秋楼。
该楼是由厚实的墙体和百余根直径1.2尺,长有丈余的花岗石圆柱作骨架,石柱的底座和顶端配有花卉或各种浮雕图案,衬托着用石米批荡的墙体,使整座建筑浑然一体,庄严典雅。
楼内的大门,小门,光窗及主楼的骑楼,走廊都设铁拉闸防护,天井上空更有“防盗网”的设施。
万秋楼因夏先生无后代在家,一直处于空置状态。
人境庐人境庐在梅州市区(梅城)东3公里的杨桃墩小溪边。
建于清德宗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是清代诗人黄遵宪的别墅。
因他有诗集《人境庐诗草》而得名。
建庐前三年,他任驻日参赞时结识的日本书法家成獭温为他写了“人境庐”三字门匾,字体苍劲有力,深蓝色,衬以赭红底色,典雅庄重。
千佛塔千佛塔在广东梅州市区(梅城)东山岭上。
由生铁铸成,上有千佛浮雕,故名。
南汉大宝八年(公元965年)铸造。
与广州光孝寺内的东西铁塔同为南汉时遗物。
塔七层,高约7米,第一层铸有建塔的纪年铭文,上有琉璃瓦亭覆盖,塔旁有清末诗人黄遵宪的南汉修慧寺千佛塔诗等碑刻。
山后有红色岩系形成的大东岩、油岩等岩洞。
鳄骨潭鳄骨潭在广东梅州市区(梅城)东南约15公里的郑均峡内。
梅江东流至此,两山矗立,河身变狭,水流湍急,中有深潭。
相传宋通判陈尧佐戳鳄鱼后,曾弃骨于此,故名。
在潭侧石壁上有巨大的“鳄骨潭”三字石刻。
北岸有观澜亭可俯瞰深渊。
松口元魁塔松口元魁塔松口元魁塔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1629年竣工,为九层高的楼阁式砖石塔,楼梯筑于砖墙中间,仅容一人上下,每层都有对开的四个石窗,位于距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四公里处的梅江下游北岸,为明末翰林学士、东宫侍讲李二何主持修建于明万历年间。
此塔为楼阁式八角形塔,共7层,高40余米。
塔底正门有李二何亲撰的对联:“澜向阁前回,一柱作中流之砥;峰呈天外秀,万年腾奎壁之光。
”阴那山风景名胜区阴那山风景名胜区阴那山位于梅县区雁洋镇,其东南为大埔县英雅镇。
山势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300余里,蜿蜒起伏。
由梅雁集团公司投资开发的阴那山旅游区,于2000年10月开业,从雁洋南福村开始,一条长达9.9公里的水泥公路绕着层层山峦,峰回路转数十旋,一直延伸至阴那山。
风景区范围6.6平方公里。
山顶五峰并列,海拔均超千米,故有"白云深处望三州(梅州、潮州、汀州)之说。
阴那山突起于梅江平原之上,山势雄奇,峰峦叠翠,冬季山顶有积雪。
具有“神山、群峰、奇石、翠瀑、浮云”的特色。
阴那山秀甲潮梅,名播闽粤,与罗浮、南华鼎峙齐名,并称“粤东三胜”。
灵光寺灵光寺,本名圣寿寺,位于梅县区城东镇南部阴那山半山海拔约500米处。
相传在唐咸通年间高僧潘了拳来此开山建茅,他死后人们在此建寺,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扩建后改今名。
现存殿堂为明清及以后建筑。
灵光寺主殿以“菠萝顶”建筑为最大特点,其中最大的佛殿(又名波罗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七间,殿中央有螺旋形斗八藻井,俗称波罗顶。
这个最大的佛殿(又名“菠萝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
寺前有古柏两株,一荣一枯,相传为潘了拳手植,至今已逾千年。
枯柏经300余年而不朽,人称“生死树”。
王寿山王寿山位于梅县区桃尧镇黄沙村境内,离梅州市区70多公里,屹立于广东省交界处,海拔1148米,是梅县区第二高山。
该山连绵20平方公里,由多座山峰连结而成,素有“九峰十八景”的美誉。
主要的旅游景点有螳螂挂壁、棋盘石、笠麻栋、和尚拜烛。
叶剑英纪念园叶剑英纪念园叶剑英纪念园位于梅县区雁洋镇虎形村,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纪念园规划占地面积482亩,分为纪念景区、人文秀区、生态林区和旅游休闲服务区。
纪念景区中,以“少怀壮志”、“泉井情深”、“力挽狂澜”、“翰墨飘香”、“百战归来”五大主题组织序列;人文秀区以叶剑英故居、叶家宗祠为核心,展示叶剑英出生和成长的环境;生态林区中结合山道布置“叶道英亭”、“心系赤子”石刻等,充满诗情画意;旅游休闲服务区内设置模拟军事训练基地、农家乐园、植物园和客家风情街,供游人休闲及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