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王充好学而家穷无书,常到洛阳集市上研习书文;入眼的皆是书袋及书箱中的典籍。
耽,沉浸、深研。
玩,研习、玩味。
寓目,过目、观看。
囊,指书袋。
箱,书箱。
这两句是承前面“求古寻论”而言的。
这是说求古寻论的人,其志趣爱好就如王充耽溺读书。
王充虽家贫无书,常到集市阅读所卖之书,集市喧闹,王充眼里看到的却也只有囊箱中的书而已。
王充好学而博通经籍,后至京城洛阳太学学习,拜班彪为师,他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著作颇丰,《论衡》是其代表作。
范晔《后汉书》为王充、王符、仲长统立合传,后世誉为“汉世三杰”。
王充嗜书之事包含两个道理:一是少年立志好学,条件不具备,也要设法创造机会读书。
二是立志求学者,要自律专心而不受外界干扰。
“耽”从耳冘声,指耳垂下垂的幅度大。
冘,像人(人)出界(冂)远行,为长行貌。
“沈(沉)”像沉牛(或人)于水中,为“冘”之本字。
物沉水则缓慢下行、越沉越深,所以从冘的字多有长、远、深义:荐首横(长)木为“枕”,深沉注视为“眈”,乐酒(沉湎)为“酖”。
耳(耳)垂长则下垂幅度大(冘)。
“耽”也指快乐;人乐于做喜好的事,故又指嗜、喜好;人易迷恋喜欢之事,故又指沉溺、迷恋;沉溺某事则认真钻研,故又指玩味、深研;深入研究会耗费时间,故又指滞留、延搁。
“读(讀)”从言賣声,本义为诵读、理解书意。
古者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抽绎其旨趣曰读。
讽诵与读循序而进,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賣”用钱币(貝)网进(网,罒)的货品交易出去(士,出形),本义为走着叫卖。
又说“賣”从貝从睦,买卖(貝)讲求公平、和睦(睦)。
又说“賣”金文由屯(商品囤积)、目(观察时机)、貝(换取金钱)组成,这是古代商人致富的常用方法。
读书须张口念字(言),叫卖不断(賣)近于读书。
“玩(翫貦)”在轻视、懈怠义上,“翫”为本字。
“翫”从習元声,指习以为常而生懈怠、玩忽。
“習”为小鸟展翅(羽)在白天(白)反复练习飞翔。
“元”指人的头,头为人之首,故引申为始。
“翫”指人习以为常(習)而始(元)生厌倦,因厌倦而轻视、玩忽。
后作“玩”。
“玩”为玩弄之“玩”的本字,从玉元声,本指戏弄、玩弄。
玉为珍宝而润泽,古人把玩最多,以手把玩多是圆润之物,头(元)为圆形。
又写作“貦”,人(元)多喜爱财货珍宝(貝)。
在轻慢、玩习、欣赏等意义上,“玩、翫”通用,简化字为“玩”。
“市”市有垣,从冂(有范围的买卖场所)从乀(及,以其所有易其所无,物相及也),之(往、去)省声。
“市”为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
人往(之)市场(冂)以物交易(乀)。
“市”作动词指交易、进行买卖。
“寓”从宀禺(猴类)声,本义为寄居。
猴类动物本多居树上,“宀”为人所建屋而有居住义,猴子(禺)若居屋(宀)则为寄居。
“寓”作名词指居住、住所。
“目”像眼睛形,外为眼眶,内为眼珠,瞳孔或有或无。
“目”指人的眼睛。
作动词指看、注视;人生气时多怒目而视,故又以目表示愤怒;或以目示意。
“囊”从㯻省、襄省声,本义为口袋。
㯻(gǔn),从束圂(hùn,像豕被捆囗中,指猪圈)声,本义为束、捆。
“襄”像人脱下外衣、换上工作服(衣),动手(又)搬运一块块(口口)土壤(土),本义为帮忙搬运土壤,引申为开垦土地、移除、帮助等。
又说“襄”指人解衣耕地,解衣绕全身而奋力耕地,有大、高、上等义。
“囊”为袋子,袋装物自下而上(襄)装满后要将口捆束(㯻)。
“箱”从竹相声,车内可供人乘坐或装物品的地方,又名牝服。
凡虚中能受之物谓之牝,车箱以负器物谓之服。
箱多以竹木(竹)制作,车箱两旁栏板相对(相,以目视木,有两、相互义)。
“箱”也指箱子,收藏衣物的方形器具。
出言当敬畏谨慎而不可轻忽,或许有人在隔壁竖耳偷听。
语出《诗经·小雅·小弁》,是劝讽周幽王勿轻言,恐有人隔墙听而知君王轻信谗言。
易,轻易。
輶(yóu),由轻车泛指轻。
攸,所,助词。
畏,敬畏。
属,连属。
属耳,以耳触物,常指窃听。
垣墙,院墙。
这里是说要谨言,亦是处身之道。
出我之口,即入人之耳,可不畏哉!正是俗语所说的“隔墙有耳”。
据《公羊传》记载,晋襄公准备让狐射姑当中军统帅,大臣阳处父谏言其不能担当,就没任命。
晋襄公后来对狐射姑说是阳处父反对,狐射姑大怒杀了阳处父。
阳处父虽被狐射姑所杀,根源却是晋襄公泄露君臣议事的言语。
孔子把言语放在孔门四科的第二位,仅次于德行,足见言语重要性。
古来有关慎言的教导:一是言语不要过多,言多必失;二是言必有信,不可轻诺;三是勿说是非,是非之言会给自己、他人带来祸患。
“易”一说蜥蜴形,上为头,下为身及足。
蜥蜴随环境变易自身颜色以保护自己,有变易义,俗称变色龙(蜥蜴变色)。
又说“易”像两手捧器向另一器倾注水或酒之形,器水倒入另一器,有变易、互易义(两器易水)。
持器向另一器倒水,有赐予之义,后分化为“赐”。
又说像熔化变形(三画彡表示熔化后的条纹)的锡块(日),右边的锡块(日)准备向左熔(彡),这是古代熔解锡矿以制造合金的概念。
阴阳变化不定,故“易”在古代指阴阳变化消长;变则不同,又指不同;又指容易、平易、简易;又指简慢、轻率。
“輶(yóu)”从車酋声,本指轻车,古代多供君王使者乘坐。
“酋”指久酿之酒味醇汁浓,酒坛(酉)上酒香飞扬(八)。
从酋的字多有轻扬、灵便的意思:猴属轻灵为“猶”,泥鳅灵敏滑溜为“䲡”,柔韧之木为“楢”,山高峻为“崷”。
轻车(車)灵便迅捷(酋)。
“輶”泛指轻。
“攸”像人(人)持器具(攴)导水使畅流(丨),指水安行畅流貌。
也像以攴击人,本义盖为敦促,有顺导、使适宜之义。
水畅流则迅疾,故“攸”引申为迅疾;由流向转指处所;又用作助词。
“畏”从甶(鬼头)虎(虎爪)声,本义为害怕、恐惧。
人多憎恶所畏惧者。
鬼吓人在头脸,虎伤人主要用爪,“畏”用鬼头、虎爪两种可怖畏之物以加强恐怖感。
又说,从鬼手持攴,甚是可畏。
“属(shǔ)(屬)”从尾蜀(大眼曲身野虫)声,本义为连接、连续。
蛾蝶类的幼虫(蜀)运动时,尾(尾)向前移动,身体弓起,然后头向前移,身体放平,如此循环连续前行。
蜀类小虫(蜀)靠身体与尾巴(尾)连续配合爬行。
“属”也指跟随。
“属(shǔ)”指类别、种类;又指同伴、同伙。
“耳”像耳轮廓之形,外像耳廓,中像耳孔。
耳朵,听觉器官,耳主听,故指听。
耳在头两边,故指附在物体两旁便于提举的结构。
“垣”从土亘声,本为围墙、矮墙,泛指墙。
卑曰垣,高曰墉。
“亘”指回旋区间,像回环旋绕形。
垣墙多以土石(土)建制,围绕在一定区域外(亘)。
“墙(牆)”从嗇爿声,用土石等砌成的屏障或外围。
“嗇”,成熟收获时野外谷物堆垛形。
粮食来之不易,农夫多爱惜,故转指爱惜。
“爿”,为木的左半边。
树木劈开两半,左边为“爿”,代表床或墙一类的木板;右边为“片”,代表木片。
墙如竖立的木板(爿),填土(土)版筑而成,如谷垛(嗇)之围起堆高。
古代柩车用帷幔罩住棺材四周,如墙壁,故“墙”也指棺罩四周的帷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