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地之数,《系辞传》上篇第九章有解释,而第九章主要是讲蓍草卜筮的,因为筮法中要得出“六七八九”四个数,所以第九章在筮法之前有一段文字先讲天地之数。
我们在第三和第四两讲中,重点讲了筮法,现在回过头来再探讨一下天地之数,让大家明白这些数是怎么来的。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自此至“其知神之所为乎”为《系辞传》上篇第九章。
“天一,地二……天九,地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天地是什么意思,《十三经注疏》没讲清楚,很多书都没讲清楚,朱熹在《周易本义》中用河图、洛书来解释,也是奇怪的,因为是先有了天地之数,才有的河图和洛书的排列规则,而不是根据河图洛书产生的天地之数。
其实天地并不神秘,天地就是阴阳。
“天一地二”等等也就是把自然数划分为两类,单数叫天数也叫阳数,双数叫地数也叫阴数。
天地、阴阳,与单双和奇偶是一样的,天代表奇数,地代表偶数。
一三五七九是奇数,称作天数;二四六八十是偶数,称作地数。
天数地数,奇数偶数,叫法不同,实际是一回事,都是对立统一的意思。
这里从一讲到十为止,十是一个很重要的数字。
民族学认为,人类早期只认识二,当时的二,也不是作为数字意义存在的,而是把一堆猎物分成两半的意思。
之后认识三认识五,然后终于认识十。
每认识一个数,都是一个艰难而伟大的进步。
我们祖先把十视作盈数,数字发展到十,好像满了似的。
当然古人认为万也是盈数,认为数至十以满,至万最大,所以把十称作小盈,把万称为大盈。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五”,就是一三五七九这五个天数; “地数五”,就是二四六八十这五个地数。
亦即十以内的五个奇数和五个偶数。
五位相得,是一与二相得,三与四相得,五与六相得,七与八相得,九与十相得。
各有合,是五个天数合在一起等于二十五,五个地数合在一 起等于三十。
二十五与三十相加,等于五十五,这就是“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周易》的千变万化、神秘莫测,正是由五个天数与五个地数合成的“五十有五”的变化产生的。
“五十有五”的变化产生六七八九这四个数,由六七八九的变化产生爻,由爻组成卦,所谓“成变化而行鬼神”即指此而言。
“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
挂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归奇于扐以象闰。
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这段话是与上面“天一、地二、天三、地四……”那段紧挨着的,主要讲筮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咱们在第三和第四两讲中已经详细详解过了,这里重点要说的是“大衍之数”。
传本《系辞传》在讲筮法这一部分有错简和漏字。
关于错简,宋人程颐、朱熹和项安世等已经觉察并作了更正。
关于漏字问题,长期以来不见有人论及。
这大概是古代学者对先贤过于尊崇,不敢有疑所致。
因此,自京房、马融、荀爽、郑玄、姚信、董遇,以至朱熹等主流易学大家,都把“大衍之数五十”作了非常错误的解释。
其实“大衍之数五十”,应为“大衍之数五十有五”,传本中漏掉了“有五”二字。
非常明显,上文自“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五,地数五”至“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一大段文字,均在说明五十五是怎么来的。
而下文突然不提“五十有五”,直言“五十”,这个“五十”从何说起?显然是没有依据的,也不符合上下文逻辑。
其实西汉末《易纬-乾凿度》已经对大衍之数漏字问题作了修正,可能后来的易学大家没有看到此作,或者更多是出于对孔圣人的崇敬,不敢有疑,竟然对“五十”作了各种奇奇怪怪和无厘头的解释。
最后借用明代大学问家陈献章的一句话,与诸君共勉: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更无别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