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是姜科姜属多年生宿根草性蔬菜。
又叫别名有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鲜生姜、蜜炙姜。
既是蔬菜又是中药,生姜具有和辛辣味,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调味品,姜具有活血、祛寒、除湿、发汗等功能,俗话说“家备小姜,小病不慌”,“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等。
生姜种植地区广泛,是一种经济效益比较好的蔬菜作物,产量高,生姜年年被资本炒作,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现在是价格最高的蔬菜品种之一,各个地方的价格居高不下,我们这里零售价每斤在5元以上。
种植生姜是近年来蔬菜产值最高的品种,如何种植才可以实现高产呢?一、种植生姜需要具备的条件:生姜并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种植,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首先考虑的是气温,气候寒冷,无霜期短是不能种植生姜的。
生姜喜欢温暖的环境,生姜的根茎生产长需要较高的温度。
因此生姜种植通常在在我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各省。
其次生姜耐阴而不耐强光,喜阴害怕烈日直射,散射光对生姜的生长有利。
因此,生姜的栽培要搭遮荫棚或者利用高杆作物适当遮荫,避免强烈的阳光直射。
另外生姜喜欢肥沃疏松的土壤,在粘重潮湿的低洼土地上种植生姜生长不良,在瘠薄保水性差的土地上生姜生长也不好。
生姜喜欢肥沃疏松的土壤,在粘重潮湿的低洼土地上种植生姜生长不良,在瘠薄保水性差的土地上生姜生长也不好,由于生姜的根系少,分布范围小,因此用来种植生姜的土地要求是疏松肥沃湿润,种植土地必须进行深翻暴晒,使土壤风化疏松,以利生姜的根系生长发育。
二、种植土地的选择,生姜喜欢肥沃疏松的土壤,在粘重潮湿的低洼土地上种植生姜生长不良,在瘠薄保水性差的土地上生姜生长也不好,于生姜的根系少,分布范围小,因此用来种植生姜的土地必须进行深翻暴晒,使土壤风化疏松,以利生姜的根系生长发育。
生姜对钾肥的需要量最多,氮肥次之,磷肥最少,栽培生姜时需要注意增施钾肥。
生姜的根系不发达,抗旱能力和耐涝能力差,所以生姜生长对水分的要求比较讲究,在生姜生长期间土壤过干或者过湿对姜块的形成膨大都不利,都容易引起发病腐烂。
种植生姜一般施肥是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生姜生长量大,需要的肥比较多,因此,基肥要充足,生姜的产量高,生长期长,所以需要的肥量多,每亩要施放优质腐熟的牛、猪圈肥2000—2500公斤、草木灰100—200公斤、普钙8—10公斤,或者浓度高的人畜粪水70—80担作为底肥,还可以增加复合肥20公斤种植效果更好。
三、种姜的处理在栽培生姜时,为了使姜种发芽早,争取在生长中、后期的有利温度条件,获得肥大的姜块,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因此,生姜在栽培前要对种姜进行处理。
同时姜的腐败病,就是大家讲的姜瘟的危害性特别大,因此在种植前要对种姜进行适当的处理。
1、选种消毒,播种前选择形状扁平、颜色好、节间短而肥大、没有病虫害的姜块,用草木灰溶液浸泡15—20分钟进行消毒,防止腐败病(姜瘟)的传播危害。
在选种消毒时,凡是发现姜块有水渍状、肉质变色、表皮容易脱落的,说明已经受到腐败病的感染,不能作种。
2、晒种催芽,为了出芽快而且整齐,在播种前一个星期左右,选择在晴天将种姜翻晒几天,使姜皮变干发白,放入垫有稻草的竹筐内,使姜块朝内,脚朝外,一层层的放好后,再覆盖草帘或者稻草,要绳子扎紧,放在温暖的室内,保持竹筐内湿润和20—30℃的温度。
经过20多天后,当幼芽长1厘米左右就可以取出来放在温室或者大棚内,维持20℃以上的温度进行催芽,催芽后把种姜切成小块,每块有1—2个芽,粘上草木灰就可以播种了。
四、生姜栽培1、播种期,由于姜的发芽、生长需要较高的温度,因此姜的播种时间比较晚,一般暖热地区以3月上、中旬播种为宜。
温和地区以4月中旬前后播种为宜。
温凉地区以5月上旬播种为宜,使用地膜覆盖栽培的时间可以适当提前。
2、播种量,姜块的大小与产量关系很大,使用比较大的姜块作种种植不但出苗早,加快生长发育提早成熟,而且产量高。
因此每块姜种要以50—100克为宜,如果栽培的窝行距为50x15厘米来计算,每亩需要种姜150—250公斤,虽然用种量大,但是大家都是知道的,老姜可以回收销售的。
3、栽培方法高厢栽培法,将栽培土地耙平开沟,做成厢宽1.2米,沟宽30厘米的高窄厢,每厢均匀横开种植沟3条,施入腐熟的底肥与土壤混合后,按15—18厘米的株距进行播种栽培,每亩可以栽培8000—9000株,这种方法在地势平坦,地下水位比较高的底带,可以增强土壤透气性,提高土温,防止积水烂根。
条垄栽培法,将土地深翻耙平,不做厢,按照50厘米的行距开种植沟施放底肥,与土壤混合均匀后,按15—20厘米的株距进行播种,以后培土作成垄,这种方法每亩可以种植8000株左右,适宜在地下水位低,通风透气性比较好的梯地或者斜坡地栽培。
在播种时,如果经过催芽的种块,要将芽朝上放,没有经过催芽的种块平放斜放都可以。
播种后覆盖泥土5—6厘米,使姜块尽快出苗。
4、田间管理第一是搭遮荫棚,姜害怕烈日照射,但是散射光对姜的生长发育有好处,因此在播种出苗后,当秧苗高15厘米以后,要搭高1米左右的平架,架上铺盖稀疏杂草或者农作物秸秆,以此遮住部分太阳光线,降低照射强度,以利于植株的生长。
到了秋天光照强度减弱,这时由于地下部的根茎已经开始膨大,需要比较多的光照,就要撤去遮荫棚,增加光合作用,提高产量。
或者因地制宜地在阴山坡种植,或者在稍微有树木遮荫的土地上栽培,效果都是好的。
二是抓好中耕除草和培土,姜的地下部有向上生长的习性,并且喜欢土壤疏松通气,因此在姜生长发育时间要进行中耕除草。
一般中 耕2—3次,结合培土进行。
生长前期中耕适当深一些,到了中后期植株较大,并且地下部已经开始膨大,要进行浅中耕。
培土可以增厚土层,防止姜块暴露出土面降低质量。
通过培土,将原来的栽植平行逐渐变成垄行,使土壤滤水透气,以利于姜的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
三是施肥管理,姜在生长期间,要根据植株的长势确定追肥,一般共追2—4次,结合中耕除草进行,要掌握先淡后浓的追肥方法。
在生长的前期由于植株不大,需要的肥料比较少,一般要少施,到生长中、后期植株长大,并且地下部开始经姜块,需要的肥料较多,要多施勤施,可以在人畜粪水中加入0.5%左右的复合肥,在晴天进行施肥即可以作为肥料又可以作为水分,效果比较好。
四是水分管理:生姜的根系不发达,抗旱能力和耐涝能力差,所以生姜生长对水分的要求比较讲究,在生姜生长期间土壤过干或者过湿对姜块的形成膨大都不利,都容易引起发病腐烂。
植株发生二个侧枝后必须保持土壤湿润,但是不能积水,以免引起姜块腐烂。
五是病虫害防治:姜的病虫害比较少,主要是姜腐败病(姜瘟)危害严重。
姜腐败病发病的时间多在立秋前后,尤其是在阵雨多、地势低洼积水的情况下最容易发病蔓延。
发病初期,植株叶片尖端开始枯萎,以后沿着叶脉变黄,经过几天以后,整个植株茎秆、叶片变为黄褐色而逐渐枯死,严重的时间成片死亡。
姜块开始发病,出现水浸状黄色病斑。
并且逐渐软化腐烂,发出恶臭味。
姜腐败病的病菌主要在贮藏的姜块或者土壤中越冬,可以在泥土内存活两年以上,通过水流及肥料进行传播危害。
姜瘟的防治方法,一是实行三年以上的轮作栽培。
二是严格挑选没有病的姜种,实行种块消毒。
三是选择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态度种植,重视开好田间排水沟渠。
四是及时拔除中心发病植株,并且在病株周围撒放石灰消毒。
五是发病后要及时用50%代森铵1000倍溶液进行喷洒2—3次,具有一定效果。
生姜的主要虫害是姜螟虫(蛀心虫),咬食嫩茎 ,使姜苗枯黄凋萎、茎尖折断。
可以用90%敌百虫800—1000倍溶液喷洒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