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切换城市】欢迎您来到装修百科!
关注我们
我要装修

东宫、诸王嘉礼服饰(东宫中公主)

发布:2024-09-11 浏览:28

核心提示:东宫、诸王嘉礼服饰1.洪武年间东宫诸王礼服定制明初太祖规定,皇太子嫡长子为皇太孙,次嫡子及庶子为郡王,亲王嫡长子为世子。明代很重视宗室,俸禄待遇也十分优厚,至中后期时,随着宗室体系的不断扩大,朝廷的经济负担也不断加重。洪武二十六年(公元 1393 年)定皇太子冠服、亲王冠服、亲王世子冠服,但仅为草制,并未备全。皇太子礼服用衮冕,“冕九旒,旒九玉,金簪导,红组缨,两玉瑱。玄衣纁裳,衣五章,白纱中单,黻领。”亲王冕服皆如东宫,冕旒为五采,青衣纁裳;亲王世子冕三采玉珠七旒,青衣纁裳,纹七章,上三下四。对于皇太子

东宫、诸王嘉礼服饰1.洪武年间东宫诸王礼服定制明初太祖规定,皇太子嫡长子为皇太孙,次嫡子及庶子为郡王,亲王嫡长子为世子。
明代很重视宗室,俸禄待遇也十分优厚,至中后期时,随着宗室体系的不断扩大,朝廷的经济负担也不断加重。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 1393 年)定皇太子冠服、亲王冠服、亲王世子冠服,但仅为草制,并未备全。
皇太子礼服用衮冕,“冕九旒,旒九玉,金簪导,红组缨,两玉瑱。
玄衣纁裳,衣五章,白纱中单,黻领。
”亲王冕服皆如东宫,冕旒为五采,青衣纁裳;亲王世子冕三采玉珠七旒,青衣纁裳,纹七章,上三下四。
对于皇太子妃冠服仅定与皇妃同,亲王妃则用九翚四凤冠。
洪武间对于东宫诸王礼服仅做草制,但已形成基本的冠服体系。
2.永乐年间东宫诸王礼服制度永乐年间进一步对皇太子礼服规定做了细化,“冕冠玄表朱里,前圆后方,前后各九旒。
每旒五采缫九就,贯五采玉九,赤、白、青、黄、黑相次。
玉衡金簪,玄紞垂青纊充耳,承以白玉瑱,朱紘缨。
”衮服中下裳定前三幅,后四幅,素纱中单衣,青领褾襈裾,领织黻纹十一。
亲王之服俱与东宫同,亲王世子更定为冕冠前后各八旒,贯三采玉珠八颗,分别为赤、白、青色。
玄衣纹三章,纁裳蔽膝等制同亲王,中单领之黻纹较之亲王少二。
郡王冕冠前后各七旒,青衣三章,纁裳二章,素纱中单,领织黻纹七。
与洪武年间相比,皇太子妃之冠等级要高于皇妃,下文第二章中详述。
亲王妃降为用九翟冠,制与皇妃同,亲王世子妃用七翟冠,郡王妃与亲王妃同。
至嘉靖帝时,诸王冠服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嘉靖年间东宫诸王礼服改革经过“大礼议”后,嘉靖帝重用支持他的张璁、夏言等大臣,进行礼制改革。
他创制了全新的天子燕居服——燕弁服,并参定燕弁冠服与忠靖冠服之制,定诸王之保和冠服。
“镇国将军以下至奉国中尉及长史、审理、纪善、教授、伴读、俱用忠静冠服,依其品服之。
仪宾及余官不许改服......以其图说颁示诸王府,如敕遵行。
”流行于宋时的方心曲领,在洪武元年时,皇太子及诸王冠婚时会戴通天冠,服绛纱袍,便会使用方心曲领,至明嘉靖时期,方心曲领被废除,通天冠服的功能基本被皮弁服取代。
二、明代宫廷嘉礼服饰的机制(一)宫廷嘉礼服饰的管理机构自洪武十三年(公元 1380 年)废除丞相后,中书省之政事归为六部,设尚书掌事,侍郎辅佐之。
礼部置于洪武元年(公元 1368 年),至洪武六年(公元 1374 年)设尚书二人、侍郎二人,分总部、祠部、膳部、主客部。
洪武二十二年(公元 1389年)改总部为仪制,二十九年(公元 1396 年)又改仪部、祠部、膳部为仪制、祀祭、精膳,加上主客部,称为四清吏司。
礼部尚书,负责天下礼仪、祭祀、宴飨、贡举之政令,侍郎佐之。
“天子即位,天子冠、大婚,册立皇太子、妃嫔、太子妃,上慈宫徽号,朝贺、朝见,大飨、宴飨,大射、宴射,则举诸仪注条上之......百官、命妇朝贺皇太子、后妃之礼,与诸王国之礼,皆颁仪式于诸司。
”嘉礼的举行主要由仪制负责。
起初于吴元年(公元 1367 年)时,明太祖始设内史监,掌皇帝起居、饮食事务。
后改制内史监、御用监各设令一人,丞二人,以及奉御、典簿。
有尚宝兼守殿、尚冠、尚衣、尚佩、尚履、尚药、纪事等奉御,为御前近侍。
至洪武二年(公元 1369年),“内史监奉御六十人,尚宝一人,尚冠七人,尚衣十人,尚佩九人,尚药七人,纪事二人。
”洪武十二年(公元 1379 年)改尚衣、尚冠、尚履三监及针工、皮作、巾帽三局,更尚佩局为尚佩监。
吴元年时亦曾设宫女六尚局。
洪武五年(公元 1372 年)改定为六局一司“局曰尚宫、曰尚仪、曰尚服、曰尚食、曰尚寝、曰尚功。
司曰宫正。
六局分领二十四司,每司或二或四人。
”此六局一司之人,皆为宫中女官。
尚仪局中司宾掌后宫嘉礼之朝见、宴会及赐赉之事;司赞掌朝见、宴会及赞相之事。
尚服局主要负责“掌供服用采掌之数,”下属有四司,即司宝,掌宝玺符契;司衣,掌衣服、首饰之事;司饰,掌巾栉、膏沐之事;司仗,凡朝贺,帅女官擎执仪仗。
尚功局则主要负责宫中女红课程相关事宜,下属四司,司制负责宫中衣物的缝纫与裁制;司珍掌管服饰所用金玉宝货;司綵负责绘绵丝絮之事;司计则掌衣服、饮食、柴炭用度事宜。
洪武二十二年时(公元 1389 年)曾授宫女官赦,“服劳多者,或五载六载,得父母归,对于各项礼仪举行所用衣食器用,负责提供和制造的主要是明代内府所设的二十四衙门。
包括十二监、四司八局。
在这些机构中,除浣衣局外,其他各衙门皆设置于紫禁城内。
宫廷内的侍奉机构,除二十四衙门外,另有内府供用库丙字,掌管所贮藏之丝绵、布匹;承运掌黄白生绢;广盈掌纱罗诸帛匹;絛作掌造各色兜罗绒及诸縧绶。
织造分别在杭州、苏州、南京各设提督太监一名,负责御用龙衣的织造工作。
嘉靖四十四年(公元 1565 年)于苏州府、松江府各取织罗匠人二十人,核实后送入本局,隆庆元年(公元 1567 年)奏准:“凡有传奉急用龙袍等件,本局果难独支,方许奏行南局织造,不得违例陈请。
”(二)宫廷嘉礼服饰的制作流程据《明史•食货志》载:“明制,两京织染,内外皆制局。
内局以应上供,外局以备公用。
南京有神帛堂、供应机房,苏、杭等府亦有织染局,岁造有定数。
”这些负责宫廷服饰的官办机构,皆由政府提供相关经费、原料,并对其所生产的品种、规格以及数量作详细规定,制作出的成品上交至内库。
明初时设南北织染局、南京供应机房,苏、杭织造间行间止。
至万历中期,复频繁遣用织造,弘、正年间亦偶有陕西织造绒袍。
关于地方织造的验收,亦有严格的制度规定:“(正统)十二年准奏,岁造缎匹,俱令腰封编号,开写提调及经织染官吏、匠作姓名,不堪用者以定陵出土的龙袍料及匹料为例,腰封内容各有不同。
袍料墨书题记分别记载了袍料的颜色、纹饰、质地、用途、长度等。
匹料题记则记载了织品地名称、产地、长度、织造年月,以及各类匠作的姓名。
腰封上“xx 匠”为事先在纸上印好,其他为墨书填写。
如出土的大红织金龙贮丝上有“一匹长三。
皇帝对衮服的制作十分重视,一般由内织染局负责,衮服织造前需先由钦天监先择吉日,再由礼部题清,遣大臣告祭,方可进行织造。
衮服制造精良,纹样设计亦十分复杂,通常织造年限长达十年之久,从定陵 W232 出土的衮服(图 2-2.1、2-2.2)小襟上绣字以及绢书标签题字可以看出,一件皇帝的衮服从织造到收入内库之中的时间为十三年。
后妃冠服由尚衣监备办,所用之绸缎、珠宝皆取自内织染局、苏杭织造、内承运府等机构,衮服明代衮服形制有上衣下裳制、袍制两种。
皇帝衮冕之制定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 年),玄衣黄裳十二章,上衣下裳各六章。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 1393 年)更定为玄衣纁裳,素纱中单。
永乐三年(公元 1405 年)时又定,冕冠制以皂纱,衣制以绮,玄衣八章、纁裳四章。
至嘉靖八年(公元 1529 年),上衣衣幅增大,已有掩裳之势,嘉靖帝意欲改回古制,即上衣下裳皆为六章,衣不掩裳之六章,“衣当与裳要下齐”。
但又担心因此而变更了祖制,犹豫不定。
阁臣张璁认为是因当时的衮服上衣八章、下裳四章,故上衣掩裳,此于古籍中无所准,且因内阁中所藏图注,为官司织造局循习讹谬,非变更祖制。
故皇帝乃更定其制,冕冠以圆匡乌纱制之,衮服玄衣黄裳,上下各六章,玄衣六章改古之绘法为织法,下裳则依旧用绣。
自此形成了明代冕服的最终形制,一直沿用至明末,但在明定陵出土的冕服中与文献记载稍有不同。
据史料载,冕服衣玄色,织六章,在定陵中并未出土冕服玄衣。
皇帝衮服上衣下裳之制历史悠久,嘉靖帝谕张璁的话中亦有“古色用玄黄,取像天地”的说法。
上玄衣,下裳黄正是取天未明时之玄色及地之黄色。
而在定陵出土的万历黄帝衮服中,与上衣下裳衮服的配饰虽然齐全,并未发现有上衣。
棺中万历黄帝身穿的是袍式衮服及翼善冠。
袍式衮服的形制在文献中并无记载,从现有材料看,袍式衮服的样式与普通龙袍形制类似,为圆领右衽长袍,大袖窄袖口,衣服两侧有外摆。
与已有记载的衮服不同,这种衮服在服用时不一定与冕冠配套使用,虽系有革带,但却无蔽膝、玉佩等装饰物。
在定陵出土的五件衮服中,均为袍式。
此种形制的衮服,仅在明英宗后各帝王画像及定陵出土实物中有见。

  • 收藏

分享给我的朋友们:

上一篇:西周章服制度——冕服!(西周冕服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下一篇:[太原沐林装饰]新房装修预算不足怎么办?装修如何省钱呢?(太原沐林装饰)

一键免费领取报价清单 专享六大服务礼包

装修全程保障

免费户型设计+免费装修报价

已有312290人领取

关键字: 装修百科 装修咨询 装修预算表

发布招标得免费设计

申请装修立省30%

更多装修专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