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后,为巩固统一,相继建立了各项制度,包括衣冠服制。
秦朝服饰是战国时期服饰的延续,其十五年的时间跨度也不大可能有太多的服饰改变,主要的有袍、襜褕、襦、裙等,男女服款式差别很小,主要是服装颜色纹样的差别。
随着纺织技术的改进,虽然服装款式简单,但富贵人家可以穿绫罗绸缎和有着复杂纹绣的衣服。
平民的主要服装是短衣和袴。
袴也叫胫衣,即包裹两腿的筒形服饰,后来发展成为开裆裤,出现了合裆裤,和现在的裤的款式相近。
贫穷人家穿的是裋褐(一种粗布短衣)。
秦代的出土资料极其有限,主要是秦始皇陵周围的出土俑,最著名的当属秦代兵马俑。
我们从这些俑可以一窥当时的服饰艺术。
秦始皇陵的俑和真人大小相仿,非常写实,这些秦俑都是彩绘俑,但因时间等因素,大多颜色剥落。
“秦坐俑”穿右衽襦,短至膝盖以上的衣称为襦,内衣(即中衣)领拥在颈部如围巾样,可以起到保暖作用。
下穿长袴,秦代的袴应该是裹住腿部筒形服饰,称为“胫衣”,属于无裆袴。
头部包着巾,秦代的巾是地位低下者所用。
当时的制度是,有地位的戴冠,无地位的戴巾或什么也不戴。
秦始皇陵“穿袍跪俑”是马厩里的圉人(即养马人),穿左衽袍,中衣领拥在颈部。
发髻简单挽在后边,鬓角呈直角阶梯形,这是地位比较低的形象,无冠也无其他饰品。
秦始皇陵马厩出土的秦代“养马官员俑”,头戴低矮的冠,用宽带系住,在下颌系结。
穿右衽短袍,里面还有一层袍,其下摆长于外层的袍。
袍袖窄而长。
秦兵马俑非常写实,可以看到肩部偏下一点有略微鼓出的一道,显示出里面所穿的短袖衣。
这样看来,魏晋至隋唐时期,男子在里面穿半袖(唐代称半臂)的习俗可追溯到秦代。
鞋子呈长方形,鞋帮较矮,鞋底前低后高。
秦“站立兵勇”是秦代地位较高的将军形象,头戴鹖冠,穿两层袍,外穿重甲,下为长袴。
鞋头向上仰起,而一般士兵的鞋头是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