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这头,是守卫上海的中国军人,苏州河那头是灯火辉煌的夜上海。
这头看的是太平盛世的生活喜剧,那头看的是硝烟弥漫的战争悲剧。
看《八佰》,心一直揪着。
尤其看到,明知会失败的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八百壮士孤军奋战英勇无畏,忍不住热血喷张。
更让人动容的,是苏州河这头的将士们勇敢血战,苏州河那头原本只是坐上观的看客们,一个个激发出心中的血性,投入到帮助守城将士的行动中。
谁说中国只有麻木不仁的看客,淞沪抗战,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中最让人动容的,其实是那一个个尚存热血守望相助的普通人。
1 刀子,赌场混混慷慨赴死电影《八佰》中,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刀子。
刀子是赌场老大蓉姐身边的红人。
他本是上海赌场的混混,就像现在说的古惑仔。
刀子跟着蓉姐,不说多风光,至少吃穿不愁,日子也挺安稳。
当中国守军进入四行仓库,遭受日军炮弹攻击时,他正披着衣服,吊儿郎当看着对面惨烈的现场。
刀子问了声旁边的人,今天放哪出戏?再来个七进七出吧。
他说的是赵云。
话音未落,刀子懒洋洋的眼神变得犀利,他脱下外套,束起长发,冲到街上。
街上正在招募各方义士,去对面的四行仓库战场送电话线。
战时通讯至关重要,一旦中断,直接影响战斗进程。
我们只看见,一个个自告奋勇送电话线的市民,刚一上苏州河的桥,就被日军射中,倒在半路上。
“巴蜀商会,沪江堂,小辈,刀子请愿,弟子从小就跑得快,愿意一试!”刀子,拱手行礼,自报家门。
只见他一路冲上去,果然跑得快,还很会躲开射击。
马上到对面了,他还是被日军击中了,只能匍匐前进。
对面士兵拼命喊,趴着莫动。
他一咬牙,挣扎着把一大卷电话线,拼命扔过去。
就在这时,他被日军击中,倒在血泊中。
一个吊儿郎当的古惑仔,是什么让他突然就成了古代侠客一样的义士?也许他是被苦苦在包围中奋战的中国将士感染,发现自己的人生还可以有另种意义。
有人说,四行仓库保卫战中,其实没有送电话线的历史,刀子这个人物并不真实。
可是,在淞沪抗战的四行仓库保卫战中,真实的历史,的确有很多人冲上去捐赠物资,帮助将士。
刀子背后有上海帮会的影子,当时对守卫军鼎力相助。
对于生活混混沌沌的人,苏州河那头的战场未必是地狱,这头的灯红酒绿未必是天堂。
一个人活出了价值,才让他的生命有了意义。
好像刀子一个平平常常的小混混,人生一样有光芒。
2 “太欺负人了”,当教授举起枪,学生送上战旗电影里还有两个人物,隐含深意。
躲在楼上看战况的教授,送上战旗的女学生。
教授和妻子,躲在自家楼上,用望远镜看着对面的战火纷飞。
他没有和对面的军人在一起,甚至没有到街上去看对面的情况,但他日夜关心战事。
仿佛,他是在看现场直播,只是太投入了。
敌人就在身边痛打自己的国人兄弟,如何不投入?只见,教授抢了太太的首饰盒,把里面的项链扔下去。
太太急叫,你干什么?原来,他看到大家在捐钱捐物,为仓库守军准备药物和糖盐物资。
教授有点胆小,没有冲到第一线去,但内心仍然有热血,他把项链扔下去,就当捐赠。
再看教授的又一个动作。
日军围困四行仓库几日,中国守军死伤惨重。
苏州河这头围观的人们,做不到并肩作战,心在滴血,他们知道对面的将士们是守护他们,守卫中国的国土,个个都是英雄。
斯文的教授,还在阳台观战。
“太欺负人了”教授用上海话骂起来,忽然就忍不住了,他找到一把自己防身用的枪,朝着远方的飞机射击。
他必定射不中那遥远的目标,可是他内心的愤怒和热血,我们感受到了。
当一个人的家被人欺负到门口了,我们还会忍耐么,还会麻木看不见么?到时恐怕会有更多像教授这样的人站出来。
如果说教授代表着抗战时,一个没有丢失血性的读书人形象,那么电影中献旗女学生则代表着热血青年形象。
这是一个历史中真实的人物。
杨惠敏,年轻的女学生,四行仓库保卫战爆发时,她自告奋勇为四行仓库的将士们送上旗帜,鼓舞士气。
夜色,一个瘦弱的女孩,在水里拼命游动,从安全区游到河对面的危险区。
看着那年轻无畏的脸,将士们深深感动,他们明白河对岸的人也在守护他们。
他们没有逃避和麻木地观看。
为他们送上医药和物品,为他们送上精神支持。
苏州河,挡不住河那头的人们和河这头的军人们的心相连。
他们都是这场战役的主角。
3 记者,从信息贩子到记录真实战场电影《八佰》,有英雄壮士,有被激发出热血的普通人。
也有被真实残酷的战场激发出热血的精英知识分子。
电影有一个方记者,他原本只是穿着风衣礼帽,光鲜亮丽在后方了解战争消息,给报社交差的“信息贩子“。
只见他坐在日军和老外媒体中如鱼得水,卖着战争信息。
他卖消息时,淡淡传达来自日军的消息,“日军三个小时内攻下四行仓库”,就像在卖一个足球赛消息,难怪外国人说“方记者,这场战争似乎与你无关”。
真的和他无关么?最初的方记者就是这样麻木,用消息换衣食无忧,消息意味什么和他无关。
可是,当他和大家一起看着对面“无关”的战事,他似乎也有了变化。
镜头一转,方记者和外国人进入四行仓库,他成了申报的战地记者,到现场拍摄真实战况。
战士们,尤其老拐这样随时准备赴死的老兵,看不上方记者。
他穿着光鲜亮丽,拿着精致相机,怎么也不像能和战士们站在一起的样子。
方记者不说话。
他的确曾完全不在意这场战役如何。
就算热血来了,他冲到这里做战地记者,依然不知道会面临什么。
最后的两个镜头,呈现方记者的心理变化,他看到了战士们一个接一个护旗,让自己暴露在炮火中,只为团长的一句话,表达中国人守住国土的态度,鼓舞中国人的士气和精神。
他被深深震撼,开始不顾危险冲上去拍摄,这时的他就是一个真正的战士。
当四行仓库将士们接到命令,被迫用冲火线的方式撤退,方记者扔掉了心爱的相机,抢救老兵交给他的遗书遗物。
他完成英雄留下的使命,让后来的人了解更真实的他们,不仅仅是相机代表的新闻人物。
方记者的转变,就像是看台上的中国看客,开始“战争和他们无关”,当后来他被将士们感染到,激发出深藏心底的赤诚热血,他选择去做平时做不到的事。
从旁观,到战地记录,再到和战士一起奔走,方记者意味着精英知识分子从苍白冷血的旁观者理论家,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的行动者。
写在后面这个世界,不乏无畏的勇者,就像守护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从谢晋元团长到老兵,还有经历过恐慌最后冲上去的新兵。
他们都是我们敬佩的英雄。
这个世界,还有更多追求安稳生活的普通人。
有像教授和记者那样追求更好生活的精英知识分子,有像杨惠敏那样渴望多点实践经验的女学生。
像刀子这样的江湖人物,走另一条路,也可好好过自己的生活。
当世界不再和平,战争就在身边,敌人在面前刺杀守护我们的将士,我们能怎样?像刀子和女学生一样冲上去,还是像教授那样捐赠物资,又或像记者那样用自己的职业去做一些平时做不到的事。
八佰壮士保卫的不仅仅是上海的一座四行仓库,他们守护的是中国的国土,是中国人的士气和民族血性。
那一刻起,鲁迅文字中的麻木看客,不再仅仅是看客,而是和壮士们一样的历史舞台的主角。
您说是不是?@怡儿话书影,那人那城,故事自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