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及黄百韬第7兵团覆亡时,一条最重要的理由便是他在新安镇白白等了李延年第九绥靖区和第44军王泽浚部两天时间,以致解放军对其实施包围。
那么,这个王泽浚,为什么走那么慢呢?呵呵,这后果啊,也不是他一个人造成的。
其一、朝令夕改,王公子没有准备。
本来,第九绥靖区和第44军的去留问题,有两个答案。
一是派第100军周志道部过来,加大海州方面的力量,采取守势,第100军已经在来海州的路上了。
二是从海上撤退,也已经有部分非战斗人员已经开始撤退了。
而撤退到徐州并将其纳入黄百韬第7兵团这事,王公子还真的不知道,更不可能有心理上和实际上的准备。
其二、刘长腿泄露军机,海州城一片骚乱。
11月4日,顾祝同亲临徐州,做出弃守海州,让第44军掩护第九绥靖区撤退徐州、第100军原路返回的决定,第100军归徐州“剿总”指挥,然后南撤蚌埠,第44军归黄百韬第7兵团指挥。
刘长腿急忙将此命令传达给他在海州的亲信唐志华,让他们赶快关掉盐仓,收拾家财,去找王公子西撤徐州。
于是,海州城一时大乱,连第九绥靖区司令李延年、第44军军长王泽浚、战地视察官李以劻等重要人物还不知道的军机,商人先知道了,海州城如何不乱?他们几个,是在深夜之时,才得到命令的,时间已经晚了整整大半天。
其三、王公子运兵车挪作他用,撤退队伍如同蠕动。
接到命令晚了些,王泽浚还是行动了,可这个时候,唐志华又找到王泽浚,请他帮忙,让出部分汽车来,运送刘峙的家财。
这下子好了,本来机动性就不强的第44军,也只好靠两只脚板走路了。
其四、由于泄露消息,除了当撤退的部队和行政人员外,行进部队中还夹杂有大量学生、商民等等,这些人,一路走来,哀鸣遍野,不仅与部队争路,也更阻塞道路,影响士气。
其五、在整个行军过程中,李延年和李以劻是先行的,而王泽浚是担任掩护任务的,不可能走到他们前面去,于是,又比他们晚到新安镇半天。
其六、第44军本来是掩护第九绥靖区的部队,如今又成了被黄百韬第7兵团掩护的部队,令人不可思议。
而且,黄百韬留下的掩护部队太多,小头大尾部署,同样是错误的。
等到第44军到运河铁桥时,没有渡河的竟然还有第25、第100、第63三个军,顺利到达碾庄圩的,只有先头部队第64军刘镇湘部。
致使第25军、第100军被困运河东岸,又失大部。
第63军在窑湾单独过河,全军覆没。
整个部署之中,除了刘峙泄露军机快了一步之外,其他的,没一处快的,如此部署,最后被围歼,又怪得了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