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乐乐几天前,《中国军网》展示了两架全新配置的直-20,其加强火力的布局,被认为是现役版武装运输型直-20亮相。
从技术发展和乌克兰战场经验来看,武装突击直升机虽然名声不彰,但对于国内空突旅作战来说,却是至关重要。
▲全新出现的直-20意义不小2022年2月俄乌战争爆发早期,俄罗斯空降兵组织直升机机队突袭基辅郊外机场,意图通过“斩首”战术快速结束战事。
结果因为乌克兰军队很快反应过来,用远程炮火封锁跑道,后方伊尔-76运输机无法前往降落而失败。
不过早期卡-52配合米-8的突袭打得很漂亮,同时也暴露出米-8伴随火力支援不足,后面空降兵陷入地面苦战的缺点。
国内直升机发展速度比较慢,但对直升机机载火力非常重视,最早服役的直-9,在80年代末期就推出直-9W火力支援型,米-171进入中国后,也在第一时间被挂上火箭弹巢,不过这些都只是过渡办法。
▲米-171挂载火箭弹的方式比较原始现代军事装备早就脱离了原始阶段,打击效果更注重精度和距离。
米-171在两侧挂载火箭弹看似颇有威慑,但缺乏配套观瞄设备,实际只能用非制导火箭弹,覆盖打击近距离目标。
这是美国在越南战争、苏联在阿富汗战争中的做法,放在90年代已经相当落后,当时纯属迫不得已。
直升机机载设备技术,其实并不是非常复杂,但90年代中航工业的精力,都集中在几款主力战斗机上。
直-10虽然也在90年代末立项,性能也还不错,但受加拿大动力供应断绝影响,项目进度一直拖拖拉拉,2010年之后才算是初有眉目。
▲直-10的成熟非常艰险因此,不管当时陆航对直升机伴随火力有多渴望,手里都只有基于直-9、米-171简易升级的火力单位。
当时俄罗斯要不是拿技术非常坑爹,根本不堪大用的卡-50来参展,说不定陆航就采购俄制武装直升机了。
在直-10解决动力问题前,利用直-10部分技术,对直-9进行大幅调整得到的直-19,一直是国内直升机机队最强火力。
陆航对这款半路出家的轻型武直观感还不错,但载重和火力是个致命问题,和米-171的配合演练效果也不佳。
换句话说,在2010年之前,伴随火力缺失,使得国内陆航只是勉强撑起一个架子,实际战力很一般。
▲直-19至今也还在陆航大量服役从技术上来说,米-171是很不错的机型,国内也动过量产改进的心思,但60年代的原始设计实在太老,过于笨重的体型,也不符合陆航新时代作战理念,最终只能硬挨到国产直升机爆发。
直-9、直-20、直-8组成的三级运输体制,以及由直-19、直-10、直-21组成的三级武直打击体系,使陆航手中的直升机机队终于变得完善。
其中吨位适中、性能灵活的直-20,发展速度最为迅猛,最终诞生武装运输型也不让人意外。
从《中国军网》展示的资料来看,这款直-20在两侧,设置了可以挂载导弹、火箭弹的短翼,火力大幅提升。
▲直-20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原来在机首布设的驾驶员夜视传感器没有取消,反而加强了红外传感器,提供目标搜索和导弹引导能力。
外界心心念念的光电设备并没有上机,这款堪称武直专用的侦察设备,虽然可以大幅提高直升机侦察、引导水平,但价格非常昂贵,并不符合武装运输直-20伴随作战的定位。
而受直-10等武直蓬勃发展影响,国产直升机机载武器种类非常丰富,直-20新改型根本不缺对空、对地武器。
这就是国产整个作战体系,任何需求都能在自产装备范围调整,灵活应用的价值。
相比之下,米-171虽然在国内服役了30多年,类似米格-171E的高原专用型,表现也很不错,但被进口装备限制的应用范围,却使得其几乎一夜就失去主力地位。
▲当时惊掉一地眼镜的“武德充沛”版直-20直-20由于不存在动力问题,所以发展非常迅猛,这几年除了装备陆航和空降兵部队外,还开始列装武警和海军。
其中后者被称为“直-20F”的改进型,更是展示过挂载8枚机载反坦克导弹,火力堪比专用武直的终极状态。
就连新一代直-21,也被认为是基于直-20机体,大幅演变而来的10吨级重型武直。
40年前国内购入24架美制“黑鹰”,使用体验非常好,如今直-20的种种发展、演变路径,和其颇有相似之处,当年那1.5亿美元真的是物超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