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有【原文】如有瑶台客,相难复索归。
芭蕉开绿扇,菡萏荐红衣。
浦外传光远,烟中结响微。
良宵一寸焰,回首是重帷。
【赏析】“如有”:仿佛有。
东汉班固《汉书·李夫人传》:“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
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
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戚,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瑶台”:美玉砌的楼台。
亦泛指雕饰华丽的楼台。
屈原《楚辞·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
”亦指传说中神仙居处。
相传有娀氏有两美女,住在高台之上,其一名简狄,后来嫁给帝喾,生契。
“佚女”,美女。
“瑶台客”:来自瑶台的客人。
“相难”:相责难。
“复”:又,且。
“索归”:要求归。
“菡萏”: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荐”:推举,介绍;进献,祭献。
“浦”: 指池、塘、江河等水面 。
姚培谦曰:“此忆梦中所遇也。
”但并非诗人梦中所遇,而是诗人假托的女主人公的梦中所遇。
女主人公显然是潜出瑶台的“有娀之佚女”,否则怎能会有“瑶台客”“相难复索归”呢?潜出瑶台的大罪,使得女主人公在面对瑶台客的诘难和索取时又被迫犯下了另一桩罪,其目的不外是能继续留在人间、不被带回瑶台。
而不惜付出惨痛代价的她,面对看不到光明未来的重重帷幕,内心又该是多么的绝望和荒凉?这虽然只是一个梦境,对女主人公心境的把握则可谓细致入微。
女主人公执著地逗留人间是为了等待那个使她独守空帷的心上人,然而在漫无边际的孤独寂寞中,她又何尝不隐隐渴望着有那么一位无耻的瑶台客来释放她的情欲呢?如“烟中结响微”般积郁着的贲张的需求以及为了守护爱情甘愿牺牲一切的精神是本篇的主题。
这首诗的思想如此荒诞怪异,令人惊诧莫名。
这或许不仅仅是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一书中所说的来自肉体原始欲望的映射,而更像是一桩隐秘的公案:诗人为了能够跟令狐绹在一起,曾经被令狐楚胁迫不得不做了他的娈童!在《柳枝五首》中,诗人写道:“(柳枝)为东诸侯娶去矣。
”或许便是对我们上述推测的再次证明。
“如有瑶台客,相难复索归”。
说,影影绰绰的,仿佛有来自瑶台的人,前来责难她并且要捉拿她归案。
这两句诗,信息量很大。
一则,说明女主人公同样来自瑶台;二则,说明女主人公是偷跑下界的,现在来自瑶台的使者找到了她并且要带走她;三则,说明女主人公并不情愿回去,如果很顺从也就没有“索归”这样的矛盾冲突了。
“芭蕉开绿扇,菡萏荐红衣”。
一个要求走,一个不愿走,怎么办?只好以色侍人,请求放过。
女主人公宽衣解带,先取下芭蕉绿的裙衫,再张开鲜亮红嫩的花苞,就这样犯下了第二桩罪。
“开”字与“荐”字,说明这是主动迎合。
虽然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却也不能不说长久无从宣泄的饥渴使得她并没有那么抗拒。
“浦外传光远,烟中结响微”。
一夜缠绵过后,湖岸尽头忽然闪现出了一抹曦光,在缭绕的炊烟中传出干柴燃烧的噼啪声。
这两句诗,头一句是写光,第二句是写声。
香烛的灯结爆燃时亮光会增强,并会发出清脆的响声。
光速快于声速,所以会先看到光,后听到声。
这一道亮光反映到女主人公的春梦中便是日出时瞬间传遍大地的光芒,此时她的神志尚未完全清醒,但双眼已经下意识地微睁,然后便看到了烛火燃起的香烟,听到了烛火发出的微响,朦朦胧胧中更误以为那就是千家万户早炊的景象。
晨曦与炊烟,仿似女主人公向往的岁月静好。
“良宵一寸焰,回首是重帷”。
已经完全清醒的女主人公失望地发现,令人回味悠长的一夜原来只是黄粱一梦。
香烛只燃掉一寸来长,自己刚刚不过是打了个盹儿。
卧室深幽,帷幕重重,她的青春就这样空耗在无尽的等待中。
“回首是重帷”说明女主人公此时已经从重重帷帐中走出,站在窗前或门口,看着漫漫长夜,内心充满了惆怅。
诗人在《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一诗中曰“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营造的氛围与“回首是重帷”可谓相似。
由此也可以推知,这两首诗写作年代是相近的。
具体而言就是在令狐绹得中进士与诗人分别之后,在《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之前。
这种单纯的苦恋相思,既有别于后来单纯的怨恨,又有别于期间的爱恨交织。
所以如果给一个排序,那就是以本诗为代表的一个阶段,其后是以《柳枝五首》为代表的一个阶段,最后是以《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为代表的一个阶段。
【译文】恍惚中有来自瑶台的熟旧,指责并威胁我逼我回家。
脱卸的罗裙像芭蕉张开翠绿的扇面,坚挺的荷苞颤巍巍举出带露的莓红。
一夜癫狂后远湖外霞光跃出天际,袅袅炊烟下柴禾发出噼啪脆语。
原来所谓春宵只是一寸烬火的黄粱,转回首不忍触目的是重重幕帷后的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