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每个人都生活在既定的客观的社会现实中,但对社会现实的研判却是因人而异的?对话李教授,让我们敞开心扉天地宽——合理研判社会现实。
本系列共有6个问答录,这是第3篇《“8421”现象来袭,父母的幸福如何缔造?》。
问:应该说,从媒体的唱衰幸福到国人的焦虑不安,都反映了一种幸福感不够的社会现实。
但从这种幸福感不够的感受主体看,大多数还是中青年为主。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中国的老年人这一庞大的群体,他们的幸福感却往往比年轻人要高。
这是为什么呢?答:这的确是个有趣的现象。
不过这并不代表着中国老年人的生活已经没有问题了。
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主要还是来自自我的满足。
我调研过浙江的农村,有很多老人的生活并不宽裕,但他们觉得非常幸福。
理由很简单,他们到了60岁,就可以每个月拿到一笔补贴。
虽然这笔补贴非常有限,有的每个月只有几十块钱。
但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过,做农民还可以拿“退休金”。
他们因此感到幸福。
问:是不是就说明他们的幸福问题不再存在了呢?那么我国面临着怎样的一种养老风险?答:恰恰相反,我国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老龄问题。
先看一些基本的数据。
根据联合国的中位预测,中国在2000~2015年期间,在劳动年龄人口增量逐年减少及至停止增长的同时,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从6.8%提高到9.6%,“十二五”结束时老年人口超过1.3亿。
这一预测显然保守了,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2亿,占总人口的13.3%。
据专家预测,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到2020年中国年龄在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2.39亿,占总人口的16.7%,这相当于2008年居住在中国的老龄人口的两倍。
到那时,年龄在65岁及以上的人口将会达到1.67亿,占总人口的11.7%。
年龄在8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2815万,占总人口的2.0%。
预计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将增加到2.84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19.3%。
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2030并不遥远,严重老龄化社会正奔涌而来。
单就上海的情况看,截至2009年底,上海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315.70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2.5%;65岁及以上人口221万人,占总人口的15.8%;80岁及以上人口56.65万人,占总人口的4%,占60岁及以上人口的17.9%,这一比例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江苏60岁以上的人口就有1800万。
我国既是世界上老龄化人口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又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丧失人口优势并非最可怕的事,最可怕的是,中国目前的经济过度依靠人口优势。
一旦这一优势丧失,则全无依托,后果不堪设想。
老龄人口数的快速增长导致抚养系数的稳步增长,或者说老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将持续攀升。
目前,日本是发达国家中衰老最快的,预计2050年人口数量会从现在的1.27亿跌到9500万。
现在,日本4个劳动力养活一个退休者已感吃力,可到2030 年,将出现两个劳动力养活一个退休者,到 2050年,将出现3个劳动力养活两个退休者的局面。
专家指出,儿童越来越少的老龄化社会现状成为日本经济内需不足和缺乏强劲增长动力的主要原因。
2000年中国的情况是平均每9.1个劳动力供养一个老人。
2012年7月10日,全国老龄办发布最新人口数据。
截至2011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499亿。
同期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的老年人数)为19.67%。
人口学界公认,深度老龄化的特征之一即为5个年轻人养活一个老年人。
这也意味着,中国正在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到2020年,供养每个老人的劳动力人数平均为5.9人。
到2050年,平均每2.7个劳动力就必须供养一个老人。
据中国社科院数量所李军先生预测,2021~2025年是人口老龄化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相对严重的时期,该期间我国潜在年均经济增长率由此下降约2.2个百分点。
这些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负债时期临近。
面对儿童越来越少和老人越来越多的现实,中国缺乏顶层设计,理论准备也不充分,对养老问题缺乏制度设计和实践探索。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但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尤其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其程度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而愈加突出。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严重滞后,未富先老。
年龄结构上是两头小中间大。
但是从发展趋势上看,人口年龄就结构快速向人口倒金字塔形发展,即人口学所谓的由底部老龄化到顶部老龄化的演变。
发达国家这一演变过程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而我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预期寿命延长的双重影响,形式更加严峻。
65岁以上人口由7%增加到14%,法国经过115年,瑞典85年,英国45年,日本25年,我国预计也是25年。
“八、四、二、一”的家庭结构,核心家庭、小家庭增加,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
社会学家邓伟志讲过:一个1岁的孩子头上有两个25岁的父母;这两位25岁的父母上头共有4位50岁的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四位50岁的祖父母上头有8位75岁的曾祖、曾外祖。
25岁的青年夫妇要忙于养子,4位50岁的中年人正是工作的黄金年龄,怎么有精力去赡养“8老”?问:我看过方心清写的一本书,书中提到:家庭子女数的减少,社会流动的增加,尤其是“空巢家庭”和提早到来的中年“空巢家庭”、地区与文化差异的存在,导致两代人共同居住的现象减少,一种夫妻平权、代际独立程度较高的家庭环境正在形成。
这种家庭环境对中国的养老问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答:的确,我国实施了2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一胎化家庭大大增加;现代社会职业流动和地域流动的加剧,年轻人不得不离开父母到适合自己工作的地方;年轻人经济能力的独立和增强,建立小家庭的愿望也日益强烈。
随着“空巢”家庭的提早出现,且数量的不断增加,老年人“空巢”家庭的照料也成为值得全社会关注的大问题,尤其是老龄化社会的急速到来,更应该引起各方的注意。
据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和美国未来研究所1999~2000年间联合进行的“当代中国生活方式变迁”的课题研究结果也证实,有一半的子女不太愿意老人和自己共同居住,尽管他们都认为自己应当照顾年老的父母或祖父母。
同时,有超过60%的老人不愿意和子女同住。
他们希望自己独立过日子,但希望子女抽空来看望他们。
养老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经济支持、生活照料、情感问候。
现在的子女们在为父母营造一个亲情环境上往往做得不够。
这不是说子女不孝。
而是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子女已经无法按照古时候的标准来行孝了,但基本内涵不应该放弃。
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文献资料——殷商甲骨文中已有“孝”字出现。
《说文解字》中解释“孝”:“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意思就是说在老人与子女的关系中,子女应该好好尊敬并竭力赡养自己的老人。
问:中国出现“啃老族”,据调查显示,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养。
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答: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城市。
城市独生子女多,家庭规模在缩小,家庭观念也在转变,“啃老族”的确值得关注。
当然,近年来这个现象在农村也逐渐严重起来。
这个问题有其复杂性。
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不合理的一面。
问:西方养老理论中有个“脱离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所有社会都需要通过有秩序的途径将权利从老年人那里转向年轻人,主张老年人应该减少活动的程度、寻找更为消极的角色、降低与他人交往的频率、专注自己的内心生活。
您对此如何理解?答:我看过一本介绍国外养老制度的书,里面提到这个理论。
这个理论主要有四个观点:第一,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社会参与能力与参与意识下降了。
第二,老年人的脱离过程可以由老年人启动,也可能由社会启动。
比方说,社会安排的强制性退休制度,就是社会启动的脱离过程。
第三,老年人的脱离状态有利于老年人晚年生活,也有利于社会继承。
第四,老年人的脱离过程具有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
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年期社会老龄化的事实。
但总的基调过于消极和被动。
将老人视为社会的负担,社会似乎没有必要为了老人的幸福而牺牲社会的整体利益。
这大有将老人排除在社会系统之外的味道。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然生长的过程,都有会老的一天。
老年人正值人的第三龄,人生智慧在顶峰。
老年无不是民族之精华,人类之宝贵财富。
即便是对植物人、老年痴呆,也要实行人道主义,作为后辈也有敬老养老的义务。
【教授荐语】当每一个人真心去探寻幸福产生的根源并真心创造幸福的时候,人与人之间才具有最大的共同点。
幸福教育是形成共同的幸福观的基础,当你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看到越来越多的同路人时,幸福指数才能够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尺。
——罗杰【教授随拍】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