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午后,外面的暑气逐渐褪去,咖啡厅的落地窗外有着不息的车流,人们陆续涌进来,座无虚席,甚至是过道和座位的间隙都挤满了拿着书的各路读者。
这家坐落在北京繁华商圈的咖啡厅即将举办蒋友柏的新书《你好,这是我们的名片》读者见面会,作者的名字对于大众来说太有吸引力,“蒋家第四代”的身份让蒋友柏身上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举指间都会受到各界的关注。
2019年,距离他创办“橙果公司”已经16年的时间,此时的蒋友柏已经成为一位十分成熟的设计者和管理者,可以在纷纭世事中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兴趣所在,于每一个人都是难得之处,于蒋友柏,更是如此。
《你好,这是我们的名片》浦睿文化出品书中凝结蒋友柏15 年来对创意设计工作的真知灼见和对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的锐利观察,创意人、设计师、品牌工作者将从他的创意经验中获取养料,跟随他的目光,我们也将窥见时代变迁中,台湾文化创意和社会人情的发展轨迹。
当蒋友柏出现的时候,所有人的目光都被他锁定了,移不开。
“最帅蒋家第四代”也许是一个略显肤浅的标签,但没办法否认,即使是穿着最简单的灰色T恤和牛仔裤,他的出现依然是自带气场。
蒋友柏很懂得聊天的艺术,他会将问题化小给出最精确的答案,可以真诚表露自己的想法和理念。
在采访间隙,他很自然地对送咖啡的服务员笑着说“谢谢您”,而后又立刻恢复认真,回到聊天状态。
以往一直试图撕下标签的蒋友柏,这次主动亮出了自己的名片——你好,我是设计师蒋友柏。
“设计是人生经验集结后的总结。
”蒋友柏在写下这句话后,留给读者的却是无限的想象,但对于他来说,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是无比珍贵的,不能挑拣,也不能选择。
而成为设计师这个决定的确是他自己最重大的选择。
“我觉得,设计师的功能不在于告诉你什么是美,设计师的功能在于创造一种经验投射的媒介,就像是一个画框而不是画布。
我从来不画画,因为一旦我画了,你就进不来了。
”“橙果”这家设计公司在2003年创办,从平面、产品到建筑,甚至是汽车和家具,所有可以与设计接触到的领域,橙果都可以接手。
“一年基本上是八九个项目,并不想做‘多’,只想做‘精’。
”在采访中,“对味”是蒋友柏口中的高频词汇。
不仅客户要对味,员工也是如此。
“遇到对味的客户就帮他做,整个项目的交涉过程将是十分享受的;如果不对味的话就干脆不帮他做,开始就不要开始。
”蒋友柏的话简洁清晰,在即将开放的阿那亚社区的水上中心便是出自蒋友柏之手。
他称赞阿那亚创始人马寅就是一个跟他“对味”的人。
“他(马寅)如果喜欢你的想法,就会直接告诉你他喜欢,如果不太满意,他就不说话,我懂了之后,就直接去做调整,就是这样。
”蒋友柏与阿那亚的合作十分高效,基于蒋友柏的设计理念,很多橙果的客户都是他的老客户,与蒋友柏之间也达成了难得的默契。
蒋友柏一直觉得,能被用的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
他口中的“能被用”是一位设计师的独特体验,也是一种微妙的感受,“设计是不会有一个规范,但必须要跟商业与市场相结合。
”阿那亚的金山岭、南京的晓书馆、苏州的健身房项目……这些建筑设计均出自蒋友柏团队之手,每一个复杂的项目都对橙果的团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选人这方面,蒋友柏也自有一套特别的方式,用他的话说,就是直接“丢”去实战。
“当他在一个不熟悉领域的时候,才能看到他的学习能力和抗压性。
在不断测试后,真正能够活下来的,就是很多元的人,也是我比较容易共事的。
所以,要怎么训练出一个可以跟你共事的搭档,就是需要事无巨细地了解后才能更好地跟你契合。
”如今快速的科技发展对各行各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设计行业也是如此。
“科技的进步无疑让技术门槛变低,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很多经验不足就想要去做设计的人。
以前,我们可能要花个十年才能摸到门路,现在也许就是半年时间。
所以,人的创造意识以及多元发展依然是必不可少的。
”蒋友柏对设计行业的清晰认知让他在业内有着更加准确的判断,但对于橙果的发展,他坦言,“如果对它满意,它就‘死’了,因为它必须一直不断变形重组。
”“那你对现阶段的自己满意吗?”“我对我现在的团队是满意的,我对现在的状态是满意的。
”采访结束后,蒋友柏点头道谢,长舒了一口气,像是完成了一个任务,换上了轻松的表情笑着说“跟我聊天是不是轻松、惬意又自然”,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走进了人群中。
Q -《北京青年》 周刊A - 蒋友柏Q:在新书中,你提到了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表示希望大家不会花钱后悔买这本书。
你觉得什么样的人适合看这本书?A:都可以,因为它并不是一个设计的书,它有点像是一个经验的累积,某种自传的呈现,有兴趣的人都可以看一看。
Q:书中都有详细介绍名为“六芒星理论”的指导方法,这六个角就是六个不同方面吧?A:是的,但很难简要说明,因为我写了一本书去描述,涵盖了譬如说,目标客群的心态、市场的需求、品牌价值、设计走向、行销沟通等等。
Q:在工作中,设计工作与管理工作会有怎样的时间比例分配?A:橙果是一家很扁平化的公司,基本上,从创意到管理,并不是金字塔形的,而是扁平结构的。
也就是说,每一天,设计与管理都是并行的,并不会有固定的划分。
Q:如何理解你曾经说过的“能被用的设计”?A:首先,讲到设计,是在为客户提供服务,与艺术不同,艺术是为自己服务的,这是两个很清晰的不同之处。
每一位客户的需求是不同的,有些想要价值最大化,有些想要引领趋势等,随着甲方的需求不同,你的设计方法就一定会不同。
第二个就是随着甲方个性不同,你的设计方法也会不一样。
其实这就是所谓的适量的设计,设计是不会有一个规范,但必须要跟商业与市场相结合的。
这是一种很微妙的体验。
Q:如何准确理解到甲方的需求呢?A:有些甲方不是很清楚自己的需求,我的方法就是,经过我自己的思考给他最适合的方案,并且要把原因说得清晰明了。
还有一种就是很知道自己需求的甲方,这就看是否跟自己“对味”了。
对味的话就帮他做,这个交涉过程将是十分享受的;如果不对味的话就干脆不帮他做,开始就不要开始。
Q:你觉得自己是理性主导还是感性主导?A:我一定是感性的,但做设计就是理性的。
Q:随着科技的进步,对设计这个领域会有怎样的影响?A:我觉得会有很大的影响,最大的一个影响应该就是设计的门槛被拉低了。
以前需要高度技术与学术含量,现在就完全可以被高科技产品取代,连建筑都可以被大数据取代,几百个不同的配比对交通流量的影响等都可以很快地显示出来。
当技术门槛变低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还没有足够经验就想要去做设计的人,以前我们可能要花个十年才能摸到门路,有一些资源的积累。
现在也许就是半年,有了软体后就有了一些资源。
实际上,经验值是不能被人工智慧取代的,人工智慧可以把大数据分解到极小的数据从而去指导行为,而将小数据重组为一个新的想法这也是人脑的优势。
有了意识才会做到重组,这就是我认为的经验值。
Q:对设计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乐观吗?A:我对设计未来的看法倒不是特别正面,我觉得,绝大部分的设计都很难真正做到“设计”,累积足够经验值也一定会经过时间的积累。
这个部分要如何去弥补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可以带一带新人之类的。
我之前也跟朋友讨论过,我觉得,未来三年行业会做出一些改变,以前大家都在求“赢”,现在大家都在求“有序游戏”,不断地玩下去。
这个趋势会越来越明显,这表示大家整体的素质从求财富到求品质,但这个品质又不是东西做得好不好,而是生活的品质状态。
这个状态跟“美感”很有关联。
Q:听说你之前亲自下厨给员工做饭,有没有自己的拿手菜?A:没有,因为我一道菜不做第二次。
看有什么食材,或是我拿到什么食材,我觉得,做菜是设计的一部分。
文 王雅静编辑 韩哈哈摄影 解飞资料图片 浦睿文化识别二维码下载“北京头条”APP“让现在告诉未来”相关阅读 & 近期热点曹小军:快递小哥有温度 且用勤奋追梦想中国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天宫二号总体主任设计师柏林厚:我追寻的航天梦 就是我的中国梦夏锐:踏着青春舞步 致敬可爱中国白杰:天道酬勤 潜心教学育桃李“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张超:在看不见的地方守护着你《红海行动》原型许少隆:孤胆之心悬海外 誓保国人永平安点击以下封面图,一键下单新刊 「 2019年6月20日 董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