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 | 是 | 摄 | 影 | 王刚持流利英语、法语、粤语、挪威语,修习法国存在主义、西方艺术史、明史、弗洛伊德心理学、古汉语文学、逻辑学。
2006年三月自学摄影,当年八月拍摄的作品就获得世界摄影最高奖“荷赛奖“。
被邵华将军主持出版的丛书选入并评为中国历史唯一的”中国最具影响力新锐摄影师“。
是荷赛60多年来获奖者中唯一作品进入收藏市场的摄影师。
单幅作品创下12万的卖价。
凡哥:王刚你好,我看你自学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学科,曾做过翻译,现在是个成功的商人,自学摄影又得了荷赛大奖,难道你是学霸型的吗?王刚:可以说我是个酷爱学习的人。
王小波说:“真正的无知,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见过太多用一知半解的信息侃侃而谈的人,见到一叶而以为知秋的人,其实,他们都是最愚不可及的人。
所以,明白自己对这个世界很多方面还是一知半解,就一定要学习。
同时,我觉得自己是个竞赛型选手,只有在考试、比赛中才能发挥最佳状态。
所以面对荷赛这种高手云集的世界级赛场,我自然不容错过。
凡哥:你有这么丰富的知识可以称得上是个文化人了吧?王刚:我们有时候说,一个人有知识,但是知识是通过学习他就能获得的。
但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
我们说个有文化的人例子,就是在中国的一些乡村,你可以看到一些老人去世了,有很多村里的人给他送葬,花三天的时间在他的葬礼上,给他张罗。
全村的人几乎都去,这些的老人,就说明他是很有文化,很有传统的老人。
获得了大家的尊重但也许他大字不识。
所以呢,有文化的人未必可以用知识的多少去衡量。
也有很多人有知识,但是干出来事情,嘿嘿。
真的是知识越多,越可能干出的事情会越坏。
所以呢,有文化受人尊重,有知识未必。
有的人在某个专业领域是个专家,就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跳到别的领域指手划脚,北方叫“说你胖你就喘”,别人夸他两句,就真认为自己是个天才了,这种人在中国多了去。
中国有太多的伪文化人,鹤发童颜、装神弄鬼的,为老不尊、道貌岸然的,还有披上文化这张皮骗吃骗喝骗钱的,更有去骗文艺女青年、无知小姑娘的。
所以我不想被称为“文化人”,省的大家把我跟他们混在一起。
其实还真没文化。
王刚作品《天边外》 凡哥:你现在更愿意别人称呼你摄影家还是商人?王刚:一个人要称为什么“家”,要有很大的学术成就,尤其是要有理论成就的。
甚至连摄影,我都不敢称家。
“家”这个称呼在国外是个很严肃的事情,“作家”这个说法在中文里还可以,在英文里,作家就是WRITER和工人WORKER是一个概念的,都是ER结尾的。
所以摄影家的称呼我也觉得很不合适,在英语里也就是PHOTOGRAPHER,所以我也不敢妄称自己是摄影家。
在一些活动当中,有人称我大师,我就跟他们说,不要叫我大师,因为大师,我认为这是骂人的话。
一个人在一个行业能成为一个大师,应该是死后被人追认为大师的,而不是在活着的时候被人称为大师。
他们称我是大师,等于是在骂我。
所以摄影界,有些人跑出来自称是大师,自称是摄影家,他们这个在用词上,是非常愚昧和无知的一种自称,哪有那么容易成名成家?我们应该谦谦虚虚地说自己是摄影师,这个师不是“老师”的“师”,我觉得是个“师傅”,不是人家的师傅,是自已做行活的师傅,跟那个木工师傅、建筑工地的师傅是一个概念,是个工作者。
所以呢,我是在概念上回答你这个问题。
但作为生活呢,希望别人称呼我什么,我倒是没想过。
应该是在不同的领域都把自己做到最好,所以在这个领域,在这个行业,我希望别人把我看成一个纯粹的摄影师。
不希望别人看我在商业上做过什么,是不是有钱。
在商业场合,我希望把我的商业做的最好。
能为股东赚钱,不要亏钱,做商人,就要做一个有职业道德的,有商业准则,有商业规则的商人,把该有的盈利做好。
王刚作品《天边外》宽幅 凡哥:你是一个学以致用的人,那你当初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到去学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的?王刚:很多人学习是为了学习,但学习这么多不代表你有文化。
我主要是在18岁到22岁间,那时做的是口语翻译,无所事事,每天工作量小。
看过萨特和加缪几乎所有的作品,还有美国尤金~奥尼尔的剧作,弗洛伊德心理学、德国布莱斯特的各种方面的理论,前苏联著名剧作家斯坦尼斯拉夫的剧作等等。
当时是想通过某种方式表达出来,但没想到摄影。
凡哥:摄影不是首选啊,那能透露下你是怎样与摄影结缘的吗?王刚:那是2005年我本来想做赛车手的,但是机遇不到,只好放弃了。
那年12月份我到在广东连南赛车,正好听到有个连州摄影节,我就去了。
到那里,我把路上拍的一些风光照片,贴在街边。
也引来很多人,大家觉得另类吧,但是没人认可自己的摄影水平,也就在那时候认识了吴家林老师,打算2006年自己认真学一下。
当时买了很多书及各类大师的趣事,作品等。
找到了自己适合的方式才去摄影的。
王刚作品《天边外》宽幅 凡哥:你是在连州摄影节的时候认识的吴家林老师?为什么一定是他?王刚:为什么要认识他呢,我是做投资出身的,一直认为,要投资进入一个行业,就要和这个行业已经做得非常成功的人士合作。
艺术上也一样,当时我知道吴老师非常厉害,所以就拜识了吴老师。
凡哥:吴老师说再次见你时,你的作品有质的飞越,能讲讲初见吴老师后你做了些什么让自己这么成功?王刚:2006年后我自己认真地学习了。
买了很多的书,看了很多大师的作品。
主要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定要多看,各种各样,各个名家的作品,多思考。
理论上讲看原作比看画册好,看画册比看网络照片好。
第二阶段,知识面广了以后,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子,再去实践。
不要带有目的性去拍,就是带着自己的思想去拍。
但是成功是不能复制的,就像当年我得荷赛后,有人学我。
当时我自己对焦不准,有人故意对焦不准。
等我技术进步了,我再也不会虚焦,他们学了个什么呢?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自己总结,自己进步。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不少的趣事。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你拍的像谁没有任何意义,你是谁才是重点。
凡哥:你说摄影在于表达摄影者的内心状态,而不是被摄者,这话怎么理解呢?王刚:好的摄影师,会把一个真实的世界,拍成一个虚幻的世界,这就是拍摄者把自己的内心所想,通过不同元素的组合,形成自己的风格,说出自己想说的。
好的摄影师既要有知识,又要有文化,还需要一定的生活积累,才能让被摄者成为摄影师的镜子。
艺术摄影师借助的被摄者只是创作的客体,创作者才是主体。
我要做的是:一张照片出来不是因为事件发生在那里,而是因为我在那里。
国内有数以千万的风光摄影师,其实我看都是瞎忙活,你拍的再美是因为风光它本身在那里美着,跟你有什么关系安塞尔·亚当斯那不是拍的美,是他表现的美。
这种区别都分不出来还拍什么?你再牛逼的摄影师拍玉龙雪山,拍的过丽江摄影家协会么?人家一年四季、24小时在这守着呢。
我更不待见那些几十号人围着一个什么藏族老大爷长枪短炮、同一个光线在拍。
每个人拍出来的都一样,有意思么?不尊重老大爷,这么拍不道德! 凡哥:你的照片中所表达的是你内心的焦虑与狂燥吗?王刚:我们所处的世界比较荒谬,就像存在主义说:存在就是荒谬的。
每个人在生活中所处的位置,所有的生活,都会让我们感到焦虑、狂燥,虚弱,恐惧等等,每个人都会有,我就是表达我内心的某种感受。
凡哥:所以你把自己的思想变为独特的镜头语言了?王刚:我的个子比较高,从高处往下看,就形成了俯视感,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对被摄者就不是很平等了。
所以我用的是120机,这样平视被摄者会显出我对他们的尊重。
我的拍摄手法没有太多变化,人物基本居中,关注对方的眼神和状态,这些体现出了他的内心。
而我能看到了这种状态是因为我内心也有这种状态,所以,能拍出他们,也就反映出我的思想。
王刚作品《荒野彝人》 凡哥:以你的理解,你把摄影分为三类:人类学、社会学和美学,可以解释一下吗?王刚:美学的就是指那些以拍美为主要目的的:像风光、花卉类的摄影师,但这个没什么大的意义,我觉得是层次最低的。
因为你在或不在,美的风光就在那里。
。
社会学,比美学高一个级别。
是纪录社会当下的一些状况。
,像新闻报道,纪实摄影等。
他们在拍摄过程中有自己的思想和创作。
人类学是为了你研究某一种人类,是记录某一类人的生活状态、习俗等。
像寇德卡的吉普赛人,吴老师的云南山里人和我对牧区的藏人与大凉山的彝族等人的记录。
他们会体现出摄影师的观察与创作痕迹。
把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拍出戏剧性的效果。
这些是史料价值的记录才能称为人类学摄影,我认为是最高层次的。
王刚作品《荒野彝人》 凡哥:听说当初在参加荷赛之前你就认定自己一定能够获奖,为什么?王刚:因为这个作品在2006年12月份第二届连州摄影节展出过,获得了参展的国内外所有摄影师的一致认可。
大家都公认,这是一组他们很多年没见过的作品。
我拍摄的时候也有意回归照像术发明的时候的一些方法,有参照性的拍摄的。
所以反而让他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虽然我当时做摄影不长,但能让当时所有参展摄影师认可,我认为参加荷赛也是一定能获奖的。
当然,我是以艺术作品参加荷赛的,我的作品是荷赛作品里唯一卖的动的。
凡哥:有想过要超越2006吗?王刚:其实作品对于成熟的作者来说,不存在超越不超越的问题。
包括作家在内,不同时间点,不同年龄段,他的作品不同。
所谓超越不超越不能拿是不是拿过荷赛来评估。
在于他能不能在不同的年龄段能不能反映自己对社会更深入的认识。
其实现在我也在拍片,只是没有洗出来,也没有参加什么摄影活动,所以大家看到的可能不多,其实也正在做。
王刚作品《荒野彝人》 凡哥:记得你说最美的颜色是灰色,又说过最好用的相机可能是傻瓜机,傻瓜机真的能拍出最美的灰色吗?王刚:灰是艺术作品所追求比较高的境界,所谓灰,我用写作来举例子,写作调子上的灰,比如余华的作品,他处于一种中间阶段的写法,但是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理解。
摄影上的灰呢,是指调子。
中国摄影教育方面出现的一个问题。
我看早年大家都特别喜欢反转片,因为那时反转片比较贵嘛,实际当时推崇它是因为他的饱和度大,所以现在的风光片饱和度都很大。
但你现在去看世界著名的绘画作品或摄影作品,他基本都是灰调子的。
我指的是在灰阶上,并不是没有颜色。
所以我说的灰是指艺术上很高的境界,是指彩色摄影。
我说最好的照相机有可能是傻瓜相机,并不是傻瓜机就能拍出最好的灰色。
用什么机子要看你拍什么题材,对于有的题材需要慢的照相机,有时候拍快的肯定是傻瓜机最好,像有的影友的高精端的相机未必适合。
所以我说的是拍什么样的题材用什么样的相机,有时候对我来说拍有些题材,傻瓜机更适合。
现在的摄影师很多拿着长枪大炮去摄影,我把他们称为”照相机持有者”,英语是Cameroe Hoder’,他们绝对是对摄影没有底蕴的人。
摄影至今,已经成为大众艺术了,但是,还是有很多误导大众的东西存在。
王刚作品《彝人藏人》 凡哥:据说目前照片的拍卖价价格最高已达650万美元,那么关于艺术的价值和价格你怎么看?王刚:首先这件事情我觉得本身存在炒作成分,对一个艺术品的评估,国际的这个收藏市场和中国的这个收藏市场是一样的。
我并不认为你说的这些作品他有这么高的艺术价值。
而且收藏市场这个事情向来都是比较浮夸的。
我个人认为在中国,相片是唯一被低估的艺术品。
别的东西又被炒高了,炒的虚高了,比如说华谊能把曾巩的一副30厘米见方的书法花2亿买下,这种交易根本没有国际艺术收藏价值。
而中国的相片现在根本没有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也没有很好的懂得收藏的人,据我所知有几个收藏的,但是他们给的价格都是非常低的。
国际上炒得很高,国内的评估却很低。
所以中国很需要一个这样的机构把市场培育出来,让摄影师在活着的时候,能够让他把作品以合理的价格卖出去,并且他可以看到自己的价值在哪里。
我自己的作品基本上都是海外买家,人家常年收藏摄影作品,懂鉴赏,也懂规矩。
国内买家很少。
只有一位商业上很成功的女士,上我的办公室,一下子买走三张,说要挂在她北京办公室,我觉得她有眼光,也很聪明。
你想想,我们国内拍出天价那些国画、书法、古董之类的东西国际上有几个人会认可?而摄影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一个国际化的公司,欧美人进来一看这幅作品,自然会赞叹她的艺术眼光,对她的高雅自然留下印象。
王刚作品《彝人藏人》 凡哥:萨尔加多建议年轻人多去读书,把自己融入到历史的进程当中再去拍照,你的建议会是什么?王刚:我有同样的看法,摄影的本质是在摄影技术之外的,有些看似不相关的书,什么哲学历史逻辑心理学的书,量变会引发质变,当读了大量的这些书之后,拍摄时你会体现出更多照片背后的东西。
国际上真正有实力的摄影师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底蕴,有着对艺术史的把握和理解,有着文化圈里的交流,举例子说,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画册就是《在路上》这部名作的作者凯鲁亚克写的序言,两者在反映美国人战后60年代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几乎图文相配。
我的画册后序也是作家余华写的,他之所以为我写,我认为是因为我们都在描述中国人的苦难人生和他们面对苦难那种坚忍、坚毅生活的态度。
看了很多经典的作品,真心觉得中国目前的摄影是一个悲哀,充斥在各个摄影节上的那些不知所云的东西就成了“观念摄影,”再没有那些在生活中捕捉人类生活的点点滴滴的瞬间,而是用各种手段反映自己内心肮脏龌龊、变态心理,从而掩饰自己再艺术创作上的无能、浅薄。
更多的所谓专家、评论家用晦涩难懂的评述为摄影走向穷途末路推波助澜。
这十年,到底中国摄影怎么了?!我愿意接受凡是摄影的访谈,是我认为这是为数不多的一个对真正的摄影还保持尊重的还坚守着纪实摄影的介绍和推广机构。
海德格尔引述荷尔德林《面包与酒》中的诗句,向我们这样发问:“在此贫乏的时代,诗人何为?”我这个摄影师在这个追求“超现实”的年代何为?记得有个老女摄影师拍摄自己裸体的相片号称“私摄影”,还登上了平遥摄影展的“大雅之堂”。
他们完全不知道国际上“私摄影”这个门类的起源和社会意义,以为把自己脱了,赤裸裸地暴露私生活就是创作。
还有很多原本很优秀的纪实摄影师,看着别人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被炒那么高的价钱,也放下自己已经有的东西,跑去“搞观念”去了。
“搞观念”这些年成了摄影圈的时髦词,好像谁不去搞搞就落伍了。
面对中国目前摄影的种种乱象,我甚至现在都按不下快门,回家养藏獒,铺砖盖房子,大好男儿,岂与此类为伍? 最后说一句:我对中国摄影师感到遗憾,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