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是内蒙古自治区下辖市、拥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是内蒙古的制造业、工业中心及最大城市,呼包银经济带、呼包鄂城市群的中心城市。
是中国重要的基础工业基地和全球轻稀土产业中心,被誉称“草原钢城”、“稀土之都”。
包头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沿黄经济带的腹地,位于蒙古高原的南端,华北地区北部、内蒙古中部,南濒黄河,阴山山脉横贯该市中部,形成北部高原、中部山地、南部平原三个地形区域。
包头是连接华北和西北的重要枢纽,是中国、内蒙古对外开放的重点发展地区,中国大陆铁路交通枢纽城市之一。
包头是沟通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交通要冲,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在包头地区设九原郡。
包头是蒙古语“包克图”的谐音,意为“有鹿的地方”,所以又有鹿城之称,居住着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达斡尔、鄂伦春等31个民族。
历史沿革包头市黄河流经包头的地段是原始人类较早活动的地方,在这里蕴藏着大量的古人类文化遗迹,已发掘的就有10多处。
在位于东河区以东15公里的阿善沟门的格膝盖沟,发掘出一处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阿善遗址和大量的文物。
蒙古高原位于东西上千公里的阴山山脉之北,中国古代,这里是北方游牧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在与黄河流域的各代中原王朝的交往中,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交往。
从战国至唐朝,包头境内曾几次建筑过一些古城。
最早是赵武灵王于公元前306年(武灵王20年)筑九原城。
公元前221年秦为九原郡。
公元433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设怀朔镇。
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时间的推移,古城被一一废弃了。
进入五代后,包头属辽统治。
辽在这里设云内州,一直沿袭至金元,建制未变。
元代初年,包头地区的冶炼业、纺织业、陶瓷业开始兴盛,出现了商品经济,商业活动随之兴旺起来。
后来蒙古族各部落陆续进驻河套,包头地区又成为土默特部落游牧之地。
清朝建立后,公元1741年(乾隆5年),萨拉齐建筑,设协理通判,这是包头地区最早出现的行政建制。
1809 年设包头镇。
1870年(同治9年)前后,包头修筑城墙,辟东、南、西、东北、西北5座城门,形成了近代包头的城市规模。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包头已发展成为中国西北著名的皮毛集散地和水旱码头。
1923年(民国十二年),平绥铁路通车包头。
1924年3月析萨拉齐县包头镇及五原、东胜及固阳县地置包头设治局。
局所驻包头镇(今包头市东河区)。
1926年(民国十四年),设包头县。
1931年,包头电灯面粉公司和永茂源甘草公司创办,包头开始有了近代工业。
1934年,中德双方组织的“欧亚航空邮运股份有限公司”在包头修筑飞机场,开辟包头——宁夏——兰州航线,定期航班每周往返一次。
饮食、服务业日益兴旺,市面日趋繁荣。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进占包头[1]。
“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统治期间设立包头特别市。
1938年,包头设市,1945年实行市县并存。
1949年9月19日,绥远发动“9·19”起义,包头获得和平解放。
1950年2月13日,包头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1953年包头撤县留市。
1954年原绥远省包头市划归内蒙古自治区,为自治区辖市。
1955年,包头市被列为国家重点规划的8个城市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中内蒙古的5个全部在包头市,奠定了现今的城市格局。
[2] 1960年原属巴彦淖尔盟的乌拉特前旗划归包头市领导。
1961年以1958年撤销并入包头市的原固阳县辖区复设固阳县(驻固阳城关镇)。
辖1县、1旗。
1963年将固阳县划归乌兰察布盟,乌拉特前旗划归巴彦淖尔盟。
1970年乌兰察布盟所属土默特右旗(驻萨拉齐)、固阳县划归包头市。
辖1县、1旗。
1996年5月18日,国务院批准将乌兰察布盟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达茂旗)划归包头市管辖。
截至2015年底,包头市辖5个市辖区、1个县、2个旗及一个国家级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即 昆都仑区 、 青山区 、 东河区 、 九原区 、 石拐区 、 固阳县 、 土默特右旗 、 白云鄂博市 (拟由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 、 白云鄂博矿区 合并而成)和 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包括 滨河新区 )。
位置境域 包头地处渤海经济区与黄河上游资源富集区交汇处,北部与蒙古国东戈壁省接壤,南临黄河,东西接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阴山山脉横贯中部。
包头地理坐标东经109度50分至111度25分、北纬41度20分至42度40分,面积为27691平方公里。
包头城市建成区面积360平方公里,市中心区面积315平方公里。
地貌 包头境内有阴山山脉的大青山、乌拉山(以昆都仑河为界),山峰平均海拔2000米,最高峰海拔2324米。
全市由中部山岳地带、山北高原草地和山南平原三部分组成,呈中间高,南北低,西高东低的地势。
黄河流经包头市境内214公里,公路、铁路两桥并行飞架黄河南北。
气候 包头属半干旱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这里景色宜人,气温适度。
据《包头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平均气温为7.2℃,年平均风速1.2米/秒,年降水总量421.8毫米,年日照时数2882.2小时。
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良好天数达到324天,比上年增加3天。
自然资源水资源黄河流过滨河区黄河流经包头境内214公里,水面宽130米到458米,水深1.6米到9.3米,平均流速为每秒1.4米,最大流量每秒6400立方米,年平均径流量为260亿立方米,是包头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主要水源。
此外,艾不盖河、哈德门沟、昆都仑河、五当沟、水涧沟、美岱沟等河流,水流量可观,也是可以利用的重要水资源。
包头可利用地表水总量为0.9亿立方米(不包括黄河过境水)。
地下水补给量为8.6亿立方米。
从50年代起,包头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水资源开发,先后修建了黄河水源地多处,以及奥陶窑子、团结渠、民生渠、磴口扬水站(东河区一村庄,不同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画匠营水源地等较大的黄河提水工程,先后构筑了昆都仑、刘宝窑、水涧沟等中小型水库,进行了大规模的水资源开发。
包头地区的生活、工业及农业用水设施已经能够满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矿产资源 包头市是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床——白云鄂博铁矿所在地,该市的矿产资源具有种类多、储量大、品位高、分布集中、易于开采的特点,尤以金属矿产得天独厚,其中稀土矿不仅是包头的优势矿种,也是国家矿产资源的瑰宝。
已发现矿物74种,矿产类型14个。
主要金属矿有:铁、稀土、铌、钛、锰、金、铜等30个矿种,6个矿产类型。
非金属矿有:石灰石、白云岩、脉石英、萤石、蛭石、石棉、云母、石墨、石膏、大理石、花岗石、方解石、珍珠岩、磷灰石、钾长石、珠宝石、紫水晶、芙蓉石、铜兰、膨润土、高岭土、增白粘土、砖瓦粘土等40个矿种。
能源矿有:煤、油页岩等。
生物资源 包头市山地占14.49%,丘陵草原占75.51%,平原占10%。
已开发和利用的土地中,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比重14.3%;森林面积149.2千公顷,草原面积2086.5千公顷。
北部丘陵地区大都种植干旱作物,主要有莜麦、荞麦、马铃薯、胡麻、菜籽等。
北部草原盛产绵羊、山羊、牛、马、骆驼等牲畜。
南部平原区土质肥沃,有引黄(河)灌溉系统和地下水浇灌设施,旱涝保收,盛产小麦、糜黍、甜菜、向日葵、玉米、高粱及蔬菜、瓜果。
中部山岳,据初步考察,野生植物共有88科,302属,601种。
列入国家重要保护的稀有物种有黄耆,蒙古扁桃。
常用的重要药材有甘草、黄芪、麻黄、赤芍、防风、柴胡、桔梗、远志、知母、党参、枸杞等200多种。
在山岳中的次生林带和草原地区,是野生禽兽栖息、繁衍之地。
有兽类21种,其中青羊、雪豹是国家二级保护珍稀动物;狍子、毛皮兽、赤狐、獾、豹、野猫、蒙古兔等是内蒙古自治区级的保护动物。
鸟类繁多,有留鸟25种,夏候鸟18种,旅鸟80种,冬候鸟7种。
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稀鸟类有:雀鹰、大鹫、金雕、红隼、松雀鹰等13种。
区域人口 包头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从古至今经历了数次大规模人口迁徙。
除了世居的蒙古族以外,其他民族主要来自华北和东北及周边盟市。
全市常住人口276.6万人,包头市区人口226.8万人。
[4] 截至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为2650364人,同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2297404人相比,十年共增加352960人,增长15.36%,年平均增长率为1.44%。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368696人,占51.64%;女性人口为1281668人,占48.36%。
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07.9下降为106.79。
[5] 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499508人,占94.31%;蒙古族人口为85121人,占3.21%;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65735人,占2.48%。
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333151人,增长15.38%,蒙古族人口增加17243人,增长25.40%;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增加2566人,增长4.06%。
区域经济 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40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7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1885.5亿元,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1434.3亿元,增长11.0%。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6%、55.3%和42.1%,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61.6%和37.2%。
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5709元,增长11.0%,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9915美元。
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为32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6%。
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5.8亿元,增长14.8%。
[6] 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867.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入完成271.2亿元,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955元和14692元,同比分别增长7.6%、7.5%、7.5%和7.5%。
[8]第一产业 2012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1.2万公顷,比上年下降0.2%。
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8万公顷,增长0.5%。
年末全市牲畜存栏达254.2万头(只),下降0.7%,其中大牲畜存栏37.5万头,下降5.5%;羊存栏189.2万只;猪存栏27.1万口。
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8%,较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包头工业包头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最早的一座工业城市,工业特色涵盖稀土、钢铁制造、冶金、机械制造、军工等,以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
包头是中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
稀土是包头极具发展潜力的一个优势产业,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其中,包钢(集团)公司的稀土系列企业有:包钢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包头稀土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三峰稀土有限责任公司、天骄清美稀土抛光粉有限责任公司。
包头市是中国最大的稀土出口地区,也是工程机械、武器装备出口城市。
包头有色金属产业主要有铝、铜、锌、镁、黄金的开采、冶炼及压延加工。
包头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十大铝冶炼企业之一,是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
包头纺织工业有棉纺、绒纺、麻纺、针织、印染、制毯等门类。
食品、饮品工业在包头有粮油加工、制糖、制酒、酿造、豆制品、肉制品、乳制品等20多个门类。
201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691.7亿元,比上年增长14.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311.8亿元,增长15.9%。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029.6亿元,比上年增长9.0%。
文化事业 包头市传媒产业较发达,拥有包头广播电视台、包头日报、包头晚报、包头新闻网、等综合性传媒平台,内蒙古日报、北方新报等也拥有包头本地化版本出版。
全市范围:包头广播电视台旗下有包头电视台(5个频道)和包头人民广播电台(4个频率)。
包头日报旗下有包头日报、包头晚报、家庭周报。
内蒙古日报旗下有北方新报包头版、内蒙古晨报包头版。
部分地区:市区内部分电视有线网络里播出: BGTV-1包钢电视1台 、BGTV-2包钢电视2台 、一机集团电视台、北方重工电视台、铁路电视台(以上为企业电视台)、九原教育电视台、石拐电视台。
企业地区性报纸有包钢日报、一机日报、北重日报、滨河新区报等医疗卫生 截止2011年,全市共有医院48个,疗养院2个,妇幼保健所10个, 疾控中心10个,卫生监督所12个,急救指挥中心1个,急救分站17个,血站1个,健康教育所2个,医学信息研究所1个,爱卫指导服务中心1个,社区管理中心1个,新农合管理中心1个,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用耗材网上集中采购服务管理中心1个。
乡镇卫生院72个,其中,中心卫生院25个、一般卫生院47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89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4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44个;村卫生室911个;个体诊所858个,22个门诊部(12个为个体门诊部)。
48个医院中,市属医院8个;医学院附属医院2个;军队医院1个;企业医院及其他部门医院11个;旗县区医院18个;私立医院8个。
市属医疗卫生机构共19个,其中综合医院3个,特色专科医院3个,专科医院2个,疾病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妇幼保健所1个,中心血站1个,健教所1个,120医疗急救指挥中心1个,医学信息研究所1个, 历史文化宗教 包头地区在阿善新石器遗址中就发现了石筑祭坛,在阴山岩画中也有对图腾的崇拜,从东汉时候起到辽金时代,佛教已经传入包头地区。
元代的蒙古族汪古部在草原上建立过基督教教堂,元代的色目人有的信仰伊斯兰教,明代的初期的蒙古族信仰萨满教,而后改信藏传佛教。
包头地区有五大宗教派别,他们是佛教(汉、藏)、伊斯兰教、基督教(新教)、天主教。
[7] 现今包头市的汉传佛教与民间信仰融合,信徒散布于包头市各区县,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主要集中于达茂旗百灵庙和市内五当召等处,主要由蒙古族信仰。
庙宇主要有五当召、妙法禅寺、美岱召、昆都仑召等。
伊斯兰教清代由甘肃、山东传入,主要由回族、维吾尔族信仰,穆斯林较集中,分布于东河区的回民街道和青山区青昆清真寺附近。
清真寺主要有清真大寺、青昆清真寺、清真中寺等。
基督教分为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于近代由欧洲传教士直接传入,在各族群众中信仰人数较多,著名教堂有天主教的西门彼得教堂、青山天主教堂等,新教的西门教堂、昆南、昆北教堂等。
方言 主词条:包头方言 普通话:与官方语言一致(Modern Standard Chinese),通行于市内的绝大部分地区,主要为建国初京津冀地区移民使用。
由于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行普通话,使用范围在逐渐扩大。
包头话:当地人称“此地话”,属于晋语大同包头片,主要流行在市内东河区、九原区及各下属旗县,该语言揉合了晋语、部分蒙、满语。
居民主要为清末山西移民后代,是中国保留入声的最北地区之一。
东北官话:汉语官话东北方言,当地一部分移民使用,主要流行于昆都仑区,建国后援建包钢时,从工业基础不错的东北移民来包很多东北人,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