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1871年1月28日,法国的“国防政府”与普军订立了巴黎投降和大部分战线停战的协定。
根据这一协定,普军撤除对巴黎的包围,但一部分炮台仍须为普军占据,法国还须付出军事赔款2亿法郎。
其次,普鲁士提出的和约条款须待法国的国民议会选出后,才能讨论与正式批准。
法国国民议会的投降政策与《法兰克福和约》2月8日是法国国民议会议员选举的日子。
此时,由于德国还占领着法国的43个郡,因而根本没有任何选举前的鼓动自由。
同时,法国的基本群众--农民因受到资产阶级、地主和教会的欺骗宣传,不愿继续战争。
资产阶级与保皇党分子既把握国家机器,又操纵出版物,尽其所能地对农民进行欺骗的宣传。
因此,选举的结果,大小地主、天主教神父和右派资产阶级都当了选。
国民议会在波尔多开幕,在750个代表中,竟有450个是保皇党人,保皇党人阿道夫·梯也尔被选为政府的行政首领。
阿道夫·梯也尔原为新闻记者和历史学家,后来成为奥尔良王朝的拥护者,是一个狡猾、残忍、冷酷、为升官发财不择手段的卑污的老官僚。
国民议会先在波尔多开会,后来迁到凡尔赛。
他们之所以不把国民议会迁到巴黎,是因为在巴黎的工人、手工业者和知识分子当中正滋长着火热的革命情绪。
的确如此,1871年2月,巴黎各地的国民自卫军已选出自己的代表,建立了国民自卫军的中央委员会,其中有许多社会主义者。
巴黎的国民自卫军反对卖国政府,并抱着保卫巴黎和抵抗到底的决心。
第一国际的巴黎支部已成为抵抗侵略的组织者与鼓舞者。
梯也尔鉴于巴黎革命势力的增长,积极地加速与德国订立和约。
1871年2月26日,梯也尔在凡尔赛与俾斯麦谈判,缔结了一个预备和约。
根据这一和约:第一,法国除停战时已付赔款2亿法郎外,还要付出赔款50亿法郎。
第二,法国将亚尔萨斯全部和洛林的一部分(包括麦茨)割让给德国。
第三,在赔款未付清之前,法国的某些要塞和炮台仍须为德军占据。
3月1日,法国国民议会以546票对107票通过了停战协定及法国与普鲁士所订的耻辱的预备和约法国的卖国政府与德国订立了屈辱的预备和约之后,反过来就加紧对巴黎革命的进攻。
3月18日,在巴黎发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
为了对付革命,法国的卖国政府于3月28日在鲁安那又与德国缔结了一个公约。
根据此约,德国准许梯也尔在巴黎区内把法军扩充到8万。
此外,德国允许放回法军的军事俘虏,其中一部分归由凡尔赛政府支配。
当巴黎公社成立和革命声势增大时,俾斯麦又准许梯也尔扩充更多数量的军队。
显而易见,俾斯麦期望凡尔赛政府急速消灭巴黎公社。
同时,俾斯麦借口帮助凡尔赛抵制巴黎公社,提高了法国偿付赔款的条件,并延期撤退德国原在法国领土上的军队,以促使凡尔赛政府迅速确认和约。
1871年5月10日,在美因河上的法兰克福城,法佛尔与俾斯麦在正式和约上签了字,史称《法兰克福和约》。
这一和约确认了2月26日在凡尔赛预备和约中所规定的条款。
总之,这是德国对法国的一个劫掠性的和约。
德国之所以吞并亚尔萨斯与洛林,在当时主要是有战略上的意义。
德国利用这一胜利为它保障最有利的战略边界。
但是,德国的所得就是法国的所失,因而这个和约也种下了以后法德之间关系恶化的因素。
恩格斯曾写道:“亚尔萨斯-洛林被合并于新德意志。
这就成为1914年两条战线作战的胚胎。
”普法战争在欧洲政治中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第一,在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取得胜利后,霍亨索伦王朝“自上而下”地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并建立了一个德意志帝国。
此后,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到19世纪末,它便超过了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
与此同时,德意志帝国在政治上更加反动,对内压制工人运动,对外实行疯狂的掠夺与扩张。
第二,在普法战争中,拿破仑三世在色当惨败之后,意大利即进军罗马,彻底地完成了意大利的统一。
此后,意大利半岛成为一个完全统一的民族国家。
它的经济与政治也获得了相当的发展,并在国际舞台上与欧洲列强相抗衡。
第三,俄国乘法国在战争中的失败,于1871年1月间宣布废除1856年的巴黎条约,即废除黑海的中立。
根据1871年3月13日的伦敦协定,废除了巴黎条约中关于黑海中立的条款,惟仍保留达达尼尔海峡不许外国军舰出入的原则。
俄国从此恢复了在黑海的权力,这也种下了以后近东纠纷的因素。
第四,德意志与意大利完成统一以后,在欧洲出现了各大国之间的领土彼此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的局面,从而使国际形势更加紧张。
这种紧张局面随着资本主义在各国中的不平衡发展,今后会更为加剧。
在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在打败法国后,完成了德意志的民族统一。
1871年1月18日(当时巴黎尚在包围中),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宣布建立德意志帝国,各邦拥他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
在德意志帝国的版图内,除了北德意志联邦外,还并入了南德的4个帮国。
此外,从法国割让来的亚尔萨斯与洛林也被作为特殊的“帝国领域”并入帝国版图。
因此,在全德意志帝国的领域内,共有22个邦国、3个自由市和1个帝国领土,德意志帝国成为实际上的联邦国家。
加入帝国的各邦已失去了他们的独立性,军队和外交等重要权力都已落到帝国政府之手,各邦只在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和议会。
1871年4月16日,在俾斯麦操纵下将《北德意志联邦宪法》改成为《德意志帝国宪法》,这个宪法被称为《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根据这一宪法,帝国的国家机构系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帝国的皇帝。
宪法赋予皇帝极大的权力,不仅有统率全德的一切武装力量、对外宣战媾和和签订国际条约等权力,而且还有任免帝国各部大臣之权。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宪法规定皇帝是世袭的,因此普鲁士国王被宣布为皇帝后,皇位继承权就永远属于霍亨索伦王朝,即普鲁士王室。
(二)帝国首相。
宪法规定设置一名全帝国的首相(或称帝国总理)执掌帝国的大政方针,首相由皇帝任命,仅对皇帝负责,不对德国议会负责。
由此可见,德意志帝国的全部政权几乎全部掌握在皇帝与首相之手。
(三)联邦议会。
联邦议会有最后批准法律之权,帝国议会通过的一切法案均须经它最后批准。
宣战媾和的权力虽属于皇帝,也应征求联邦议会的同意。
看起来联邦议会的职权很大,但在实质上,普鲁士在该议会中的代表占据优势,而且联邦议会的主席为帝国首相又是普鲁士国王任命的。
这样一来,皇帝与首相便能通过普鲁士代表控制联邦议会,从而联邦议会便成为普鲁士政府手中的工具。
至于帝国议会其作用就更小了。
帝国议会的议员系根据虚伪的普选制产生的,议员任期5年,只有年达21岁的男子才有选举权,妇女与军人都没有选举权。
早在1869-1871年全德就已划成397个选区,虽然此后工业发展了,城市人口剧增,而选区却从未重新分划,所以大工业中心区选出的议员还较具有同等数额居民的农村选区所选出的议员数额为少,这就保证了贵族地主在帝国议会中议员的多数。
在帝国议会的397名议员中,普鲁士占有236席,而且多半是贵族地主出身的。
由此可见,普鲁士的容克贵族在帝国议会中也保障了他们的优势。
帝国议会有讨论一切法律草案之权,但它所通过的法律草案必须经联邦议会批准。
同时,政府得到联邦议会的同意,也可以解散帝国议会。
因此,帝国议会对政府的压力没有什么作用,较有作用的仅是批准预算权。
帝国议会的作用所以小,主要因为掌握国家大权的帝国首相不对它负责,而对皇帝负责。
而皇帝的权力极大,他通过普鲁士的代表控制联邦议会,从而也控制了帝国议会。
由此可见,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与英、法、美各国都不同,德皇不像总统,上院不像参议院,下院不像国会,首相不像内阁大臣。
帝国政权几乎都掌握在皇帝和首相之手,皇帝即是普鲁士国王,首相就是普鲁士的内阁总理。
因此,德意志帝国实质上就是大普鲁士。
在德意志帝国政权中,容克贵族占据首要地位,军队、行政和警察多半都掌握在他们之手。
其次,帝国宪法没有任何保障公民自由的规定。
例如,任何集会必须得到警政当局的许可才能召开,每一次会议必须让警官出席,他可以任凭自己的喜怒宣布闭会。
在德意志帝国中,到处都有警察监视着,诚如倍倍尔所说:“德意志帝国就好像是一个大军营。
”容克贵族虽然在帝国中占统治地位,但是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他们也不能漠视资产阶级。
因此,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贵族与资产阶级联盟共同统治的国家,只不过是容克贵族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这种国家充满着军国主义的精神。
在国内实行警察的统治,对国外进行疯狂的侵略。
德国容克和大资产阶级在文化教育方面极力宣传和鼓吹狭隘的爱国主义教育,在一切报刊中也充满着强权的说教,为统治者服务的德国学者大力地宣传日尔曼民族的优越,以鼓吹侵略战争。
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德国经济的发展1870年,欧美各国的工业水平都不及英国。
法国在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上仅次于英国而占世界的第二位。
可是,从1870年到1890年间,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与美国的资本主义大工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9世纪末,德国的工业超过了英国而占据世界第二位。
德国工业所以能获致迅速的发展,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德国统一后,消除了德意志的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的市场,从而推动了工商业的增长。
第二,德国割夺了法国的亚尔萨斯和洛林的丰富煤铁资源,对于德国冶金采煤工业的发展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第三,德国获得法国50亿法郎赔款,多半作为工业的资金,促进了工业的增长。
第四,德国是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受旧习惯的限制,而能充分地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新的科学发明,因此使幼稚的德国工业能够很快地发展起来。
此外,德国资产阶级在加紧剥削工人的基础上,推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五,德意志帝国建立后,随着军国主义增长而来的是军事工业的增长。
为了发展军事工业,德国统治阶级特别注意采煤、冶铁、炼钢和铁路运输等工业,因此在1870-1890年间,德意志的工业生产迅速地发展起来。
(一)采煤业。
德国的煤矿在19世纪前半期仅在鲁尔和西里西亚一带地区有过开采,1867年全德的煤产量为2308万吨,1870年为3400万吨。
1871年,德国在吞并了法国的洛林后,于80年代开始开发洛林的矿藏,并采用了新式的采煤方法,到1891年煤的产量已达9420万吨,较1870年煤的产量提高了2倍多。
(二)冶铁与炼钢。
德国的钢铁业发展得尤为迅速,新兴的德国毫无阻碍地利用一切新技术和新发明来冶炼钢铁。
1856年柏塞麦发明了改良炼钢法,1861-1864年西门子和马丁又发明了熔铁炉。
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后期,炼钢业便迅速地发展起来。
1870年英国人季尔克立斯·汤姆斯发明了冶炼磷质甚多的铁矿石的方法后,德国就着手开发洛林和卢森堡的矿藏,因而不仅提高而且加速了冶铁炼钢工业的生产。
例如,1870年德国铁的产量为126万吨,钢的产量为17万吨;到1881年,铁的产量为191万吨,而钢的产量为84.6万吨;到1891年,铁的产量增至464.1万吨,钢的产量增至235.3万吨。
在这一时期,德国铁与钢的产量在世界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仅次于英美,超过了法国。
1890年,发明了用电气熔矿法之后,煤的开采与冶铁炼钢等工业的发展就更加迅猛起来了。
德国钢铁的产量于不久后就超过英国,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的第二位。
(三)化学工业与电气工业。
19世纪80年代以后,化学工业与电气工业在德国也迅速地发展起来。
化学工业如药品、染料都有突出的发展,并在世界市场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在电气工业方面,德国采用威尔纳·西门子新机械力发电原理建立了电气工业。
1887年拉铁诺建立了“电气总公司”。
1890年,德国在洛芬瀑布地区建设了第一个水电站,将电力输送到10公里之外尼喀河上的赫布伦城,不久之后又输送到175公里之外的法兰克福。
此后,德国也出现了电灯、电车和用电发动的起重机。
(四)纺织工业。
德国棉织制造业比英国发展的迟,但当德国的棉纺织业一经建立基础后,其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
亚尔萨斯与洛林合并于德国后,对于德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1871年德国的棉花消费量为112.2万吨,到1881年时为139.3万吨,到1891年时达到245.2万吨。
在70年代到80年代间,德国的棉织工业几乎都已采用了机器。
(五)铁路建筑。
伴随大工业的发展,运输工业也相应地发展起来,其中最主要的是铁路的建筑。
在1870年时,德国的铁路有1.96万英里,到1900年即增至5.14万英里,到1910年时已达到6.11万英里,其长度仅次于美国,超过了英、法。
另外,在航海业方面,由于在70年代至90年代之间螺旋桨汽船的发明,使德国航运工业也发展起来。
德国汉堡造船所制造的“祖国号”,据说在4天之内可以横渡大西洋,汉堡美洲轮船公司和北德罗伊德轮船公司成为德国航运业的柱石。
在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德国大工业的发展加速了手工业的解体,加速了农村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过程,于是农业的德国一变而成为工业的德国了。
19世纪中叶,德国的人口大多数居住在农村或小的城镇,这些地区仍然保持着中世纪的老样子。
到19世纪末叶,一切情形都改变了。
整个地区原来本是牧场、田野和葡萄园,现在却建起工厂、作坊、炼铁炉、煤矿,并铺起了铁路,在交通发达的城市中还出现了现代化的大建筑。
大工业发展的结果改变了城市与农村人口的比例。
例如,1871年德国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6%,到1901年时增至54.3%.总之,德国工业发展的特点是高度的集中。
70年代到80年代,德国有些工业部门,尤其是重工业部门,集中化竟达到企业数目只剩下几十家的程度。
在这一时期,德国的卡特尔与辛迪加垄断组织即已开始。
不过,这一时期的垄断还属于过渡的性质。
伴随德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劳动者的人数也大大地增加了。
1861年工业劳动者的人数为5.1万人,到1882年则为36.5万人,1895年则增至58.27万人。
工业的迅速发展自然也影响到农业,只是农业的发展比工业要慢些。
在易北河以东的东普鲁士地区,大地主庄园居多。
例如,霍亨索伦家族中有占据24.5万公顷土地的大地主,普特蒲斯公爵是占有1.7万公顷土地的大地主,萨克逊的亚尔贝特王公是占有3.1万公顷土地的大地主,俾斯麦公爵是占有9000公顷土地的大地主。
总之,东普鲁士的全部耕地面积几乎有三分之一是属于大地主的。
波美尼亚大地主占有的土地,几乎为该区全部耕地的一半。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地主农庄多半都是按照资本主义的道路发展的,在农耕方面采用了正规的轮耕制、农业机械、农业化学和人工肥料。
另一特点是,德国容克贵族除了经营农业外,还经营酿酒业、制糖业及其他农产品的加工制造。
但是,在德国容克农庄中仍然保存着封建的残余。
在这一时期,德国有300多万半贫雇农,他们仅有一小块耕地,不足以维持生活,必须受雇于地主。
地主保有警察权,对农民进行任意的剥削和压榨。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了解,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德国容克贵族已与旧地主不同,他们的农业经济在一些方面已和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联系,这就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建立联盟的物质基础。
当然,他们之间还存在某些矛盾。
易北河以西的大地主较少,在那里是小农占据优势。
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那里的阶级分化也最厉害,绝大部分小农因破产而沦为贫农和雇农,仅有一小部分上升为富农。
结语总之,1871年后,德意志帝国的资本主义无论在工业中或在农业中都有长足的发展。
在农业中的发展不是消灭贵族地主,而是贵族地主通过普鲁士的道路使封建经济转变成资本主义经济。
因此,贵族地主在农业经济中仍占统治地位,在政治上虽与资产阶级联盟,却仍把持着重要的领导权。
参考资料:《恩格斯军事论文选集》《马克思恩格斯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