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水涨春江(原创)1995水涨春江,江山画廊,泛舟渺渺山川。
能几番游?山高滩险行船。
沉沉雾霭芳林远,渐清明,霏雨啼鹃。
更堪伤,点点沙洲,一抹云烟。
接天绿水仍空荡,到如今依在,古月残弦。
黯黯斜晖,夕阳同到眼前。
江波不定斜阳里,惯倾听,涛起人间。
念今生,江海迢遥,浩瀚无边。
以下是对这首《高阳台•水涨春江》的赏析:意境:上阕开篇“水涨春江,江山画廊,泛舟渺渺山川”描绘出一幅春江涨水,江山如画,小船在茫茫山川间飘荡的宏大而优美的画面。
“山高滩险行船”则增添了旅途的艰险之感。
“沉沉雾霭芳林远,渐清明,霏雨啼鹃”营造出一种朦胧、悠远且略带忧伤的氛围。
“点点沙洲,一抹云烟”更显空灵、缥缈。
下阕“接天绿水仍空荡,到如今依在,古月残弦”展现出广阔而寂寥的江景,透着历史的沧桑。
“黯黯斜晖,夕阳同到眼前”描绘出夕阳西下的暗淡景象。
“江波不定斜阳里,惯倾听,涛起人间”以江波和斜阳为背景,凸显出世事的变幻无常。
情绪:整首词的情绪复杂多变。
既有对春江美景的欣赏和陶醉,又有面对山高滩险、雾霭霏雨时的忧虑和伤感。
同时,还有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和无奈。
“能几番游?”透露出对美好时光易逝的珍惜和不舍。
“更堪伤”则直接表达了内心的伤痛。
下阕中“黯黯斜晖”等词句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忧伤和无奈。
逻辑: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上阕先描写春江的美景和行船的经历,从美好的景色逐渐过渡到艰难和迷离的情境,情感也随之变得深沉。
下阕承接上阕的感慨,继续抒发对时光和世事的感叹,以江波斜阳为引,最终归结到对人间涛起的惯常倾听,体现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淡定和超脱。
创作手法:情景交融:将自然景色与作者的情感紧密结合,景中含情,情因景生。
如美丽的春江景色与忧伤的情绪相互映衬。
虚实结合:既有对眼前春江实景的描绘,如“水涨春江”“山高滩险”等,又有对历史和想象中景象的联想,如“古月残弦”,丰富了词的内涵。
问句运用:“能几番游?”通过问句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引发读者对人生短暂、游历有限的思考。
语言特色:语言优美、典雅,富有韵味。
用词精准,如“渺渺”“沉沉”“黯黯”等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这首词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人生和世事的独特感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比如柳永的《八声甘州》,也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漂泊江湖的愁思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在情感和手法上与本词有一定的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