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体壮曰健,心怡曰康。
”自己是最好的医生,而医生是你的最好助手。
一一原卫生部长陈竺没病不等于健康,吃得好不等于有营养。
一一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秦小明这里之所以说“再谈‘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是因为14年前,曾写过一篇《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文章。
此文以2004年6月的一次体检报告,笔者被意外查出“糖尿病”的事实为发端。
叙说自己从最初的恐惧、消极到之后的淡定、振作的心情心态;再从饮食、作息、运动等诸多方面查找病因,进行反思;最后谈了服药、饮食和遵医嘱,悉心治疗三个问题。
大约因文章就事论事,一事一议,有理有据。
语言朴实,没有套话空话,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而受到编辑青睐,得以在《中老年保健》(2006年第5期)这样的全国性期刊面世。
本篇是上一篇文章的延伸和拓展。
是姐妹篇。
以一个“奔九”老人的身份和口吻,谈如何医疗保健。
谈自己学新知,除陋习;取他山石攻玉,学别人长补己短。
谈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
谈喜乐与苦忧;感悟与心得。
等等。
“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是一个事关人人,健康生活,常讲常新的话题。
俗话说:人生在世要活得通透,活得明白。
说句真心话,老夫活了大半辈子,对这句话,还没弄明白,就稀里糊涂地过来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直到退休后,才有时间回忆往事,慢品人生。
推人及己,想到了许多人和事。
抚今追昔,感慨系之!回眸数十年的漫漫人生路,亲朋故友,同窗知己,一个个犹如大浪淘沙,早夭的早夭,作古的作古,令人唏嘘,悲从中来!愚以为,慨叹人生无常也好,叹息人生苦短也罢。
实际上都与人的健康紧密相关。
值得庆幸的是:鄙人恪守传统道德、做人底线。
与人为善,本分做人,宽以待人,与世无争。
远离尔虞我诈,互相倾轧,争权夺利的名利场。
干一份“不为五斗米折腰”、问心无愧的工作,守一方堪称“清水衙门”的净土。
换得半世宁静,落得一生安康。
拥有一副耳聪目明的体魄。
扪心自问:得也,失也?幸也,悔也?!自得其乐,知足常乐矣!金钱地位,荣华富贵,历来都如浮云,一飘而过。
人,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哪一样东西是你的?都是身外之物。
只有身体是自己的。
身体健康最重要,健康长寿最幸福!俗话说:健康是“1”,其他都是“0”。
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谁与世无争,健康长寿;谁活得长久,笑到最后。
谁就是强者,胜者!那么,如何做到“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愚以为,在没谈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先说说何谓“健康”、什么是“健康的人”。
否则,一切都是空话。
什么是“健康”?中医专家、张伯礼院士说过:健康看是一个词。
但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健”,二是“康”。
古人云,“体壮曰健;心怡曰康”。
心情舒畅叫“康”。
健康,既包括身体健康,又包括心理健康。
这两层意思,缺一不可。
说的好,很精辟。
我想:张院士之所以特别强调“健康”包含两层意思,是因为我们平时理解有错。
把“健康”只理解为体魄(身体)健康,却忽略了心理(精神)健康。
于是就把那些表面上看身体健康,但却患有心理(精神)疾病(如精神疾病,自闭症等)的人,也看作是健康的。
这是对“健康”认识的一个误区,必须厘清,加以纠正。
“健康的人没病;没病的人就是健康”。
这是一个模糊概念,也是认识误区。
将健康与没病划等号,等同看。
其实健康不等于没病。
记得北京有位专家在一次讲座中说过:现代的检测器械、仪器很精密。
任何身体健康的人经过体检,都能查出毛病来。
也就是说:身体健康不等于没病。
他还说:某个器官需检查,只是医生看病诊断的一种必要手段(即通过器械检查才能确诊)。
无需一次生病,作多项检查。
他还反对频繁体检。
综上所述,我觉得有必要重新认识健康老人。
科学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健康老人并非身体无病。
健康老人也会有各种不危及生命的慢病。
因此,作为老人,不要身体一有不适,或查出了这样那样的毛病,就大惊小怪,胡思乱想,寝食难安,忧心忡忡。
我以为健康老人,首先自己要承认:年老了会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坦然面对;其次要学会像医学专家所倡导的那样:以慢病为伴,和慢病和平共处。
那么, “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真实含义是什么?说白了,就是要求人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
而要拥有健康的身体,就要学习一些必要的医药知识和简便的治疗方法。
学习做医生,做自己合格的保健医生。
正如前国家卫生部长陈竺所说:“自己是最好的医生,医生是你的助手。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传观观念,是否应彻底改变、患者“反宾为主”了?说到“自己是最好的医生”话题,这里想传递一个关于医疗保健改革的最新信息:国家卫健委承认:营养对疾病有治疗作用。
药物控制疾病,营养修复细胞。
因此,全国医疗机构将设置“临床营养科”(试点)。
这说明政府已将营养提高到了治疗高度。
并对医疗工作进行改革试点。
全国将有600万名医生接受营养教育培训。
今后医生必须持营养资格证上岗。
并特别强调:保健治疗是解决慢病的关键。
原卫生部长陈竺提出:未来医生必须会开两张处方:一张是针对病情开具的药方;另一张是膳食营养处方。
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秦小明也指出:“健康不只是治病就可以了。
医疗对健康的促进作用不到10%,而营养状况的作用占了80%。
”专家们指出:营养治本,药物治标。
治病是“亡羊补牢”,养生保健是“未雨绸缪”。
70%的病吃出来的。
因为病从口入,吃的不科学,吃的不卫生。
没病不等于健康,吃得好不等于有营养。
所以要认真研究营养问题。
医疗保健的新观点,新理念层出不穷。
要学习做医生,就要不断学习新知。
我认为,专家们的精辟见解和合理建议,对我们这些渴望健康长寿的老人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金玉良言。
应该好好学习,铭记在心。
说到“以慢病为伴,和慢病和平相处”,就不得不说说我自己。
因为我也是老人,带病延年几十年的老人。
感同身受,最有发言权。
上面说了,我是一个耳聪目明的健康老人。
正因为如此,不论是学生还是亲友,见面后大多说我身体好。
很健康,有精气神,显得年轻。
然而,我自己心里明白,他们哪里知道,在我的身上,至少也潜伏着六、七种慢病(如便秘,脚气、体癣等,都是自己靠意念和毅力治愈的)呢。
他们更不知道的是,我还是一个有20年糖龄的“老糖人”!20年漫漫求医寻药路,坎坷艰辛,备受煎熬。
看西医专家,吃西药,还打过胰岛素;拜名中医,喝汤药苦水,还4次住院保健,中药调理过。
但都疗效甚微,血糖不稳,忽高忽低。
精神压力不小,心急如焚。
情急之下,“病急乱投医”。
明知糖尿病无法根治,须终生服药维持。
但却着了魔似的听网络上医药广告的夸大宣传。
屡屡上当受骗,真正获益甚少。
花钱受罪,执迷不悟。
惨痛的教训,家人的劝告,终于使我从噩梦中惊醒:回头是岸! 回归正常的科学治疗与保健是正道。
诚然,医生毕竟不是病人,没有亲身体验,不懂得患者苦衷。
他们只负责对症开药,不保证治疗效果。
按陈竺部长所说,医生只是“助手”。
我是患者,是健康第一责任人。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于是,按照医患关系互换的逻辑,我就不只是遵医嘱,按常规服药控制血糖了,更要辅之以合理膳食(控制主食,多吃蔬菜),适度运动(定时定量走步)。
管住嘴,迈开腿。
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尤其重要的是,在坚持药物治疗的同时,更要调整好心态,理性对待疾病,保持乐观情绪。
如此,通过外治、内调,果然效果不错,血糖逐渐平稳。
近年来,血糖一直控制在空腹7左右;餐后2小时11左右。
基本符合血糖新标准。
患病20年没有严重的并发症。
心情愉悦,泰然处之,和正常人一样生活。
学生和亲友们还有所不知的是:我竟然还是一个PSA值偏高、癌风险较大、前列腺增生患者(医生曾怀疑是前列腺癌)。
此情是2012年因患急性胸膜炎胸腔积液住院时,常规体检发现我的PSA值竟高出常人好多倍。
医生大为惊诧!于是进行彩超、CT、核磁共振和穿刺等一系列相关检查。
原住市二院,后转到市一院。
之后竟延伸至南京。
由一院通过官方和熟人关系,先后在省肿瘤医院请专家会诊,请省中医院专家顾晓剑主任亲诊。
最终排除疑似诊断。
有惊无险,虚惊一场!直到此时,全家人悬着的心才如巨石落地。
但这次生病,从急诊住院、转院;从单项检查到多项检查;从淮安到南京求治等诸多折腾中,我才真正感受到,面对凶险的疾病(那怕是绝症)或疑难杂症。
保有良好的心态,乐观的情绪,是多么重要!所好我是那种没心没肺的人。
认为什么病都是人得的,别人会得,我怎么就不会得?即使真的得了,我也认!从没惊慌失措,更没把病情和结局想得那么坏,那样可怕。
或许也正因为如此,我才免于一场劫难!不仅如此,令我和家人都无比高兴的是:经过几年服药(沙巴棕)和前烈之光(激光)治疗仪的治疗,前列腺增生(2023年体检报告显示:6.5㎝X5.8㎝X5.2㎝)也得到了控制。
泌尿系统功能,除老年性尿等待外,一切都正常,排尿顺畅。
如今已12年过去,依然故我,安然无恙!此时,我又不禁想到上海市肿瘤医院某副院长,在一次讲座中说的话:“癌症患者,有50%是吓死的,还有50%是治死的。
”我以为,他的这番话是实情,并非危言耸听。
现实生活中的确如此。
对那些谈“癌”色变的患者来说,如果思想包袱沉重,整天胡思乱想,即使不是癌,也能演变成癌。
反之,面对癌症和死神,积极乐观,顽强斗争,战而胜之,癌细胞便消失了,成为健康的人。
这并非神话,时有所闻。
前不久,我就在网上看到两例。
一例说的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患了癌症,医生对其家人说:“已是晚期,不能手术,最多活不过半年,回去 … …”。
可老人获知实情后并不以为然。
心想:如果真如医生所说,反正来日不多,不如利用生命这最后不多的日子,去全国各地游山玩水,玩个痛快,死了也值。
于是他备好生活必需品,自驾车,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游了大半个中国,连僻远的西藏、新疆都去了。
当他风尘仆仆回到家乡,再去医院复检时,奇迹发生了:病灶全部消失。
他成为了一个健康的人。
无独有偶,网上还盛传另一个类似的故事,同样是个奇迹,让人听了不得不信。
事情发生在某地农村(好像是安徽)。
一老农含辛茹苦把儿子抚养成人,留学澳大利亚,学成并留在那里工作,成家立业。
可令老人意想不到的是,他还没享到儿子的福,便被告知:患了胃癌晚期,没有多少日子好活了。
远在异国他乡的儿子,获知此不幸消息,也如晴天霹雳,大惊失色!心想:怎么办?难道就这样认命,随他去了吗?不!为了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他决定趁老爸尚能行走和正常生活的情况,瞒着父母悄悄地为他们订了去澳大利亚的机票,让二老到澳洲开开“洋荤”,见见世面。
谁知在国外到处旅游,天天开心快乐的老爸,几个月后,再去医院检查,癌肿瘤竟消失得无影无踪。
连医生都感到是个奇迹。
喜从天降!一家人高兴得像过年一样,热热闹闹,庆贺一番。
上面的两个真实故事,看是奇迹,是怪事。
其实细想想,又合情合理,既不“奇”也不“怪”。
因为这两位癌症患者,都属于心宽的人,心情很放松。
整天游玩于山水之间,乐而忘返,乐以忘忧。
这不正和西方国家的旅游养生理念不谋而合吗?同时不也印证了古人对“健康”一词的解释吗?“心怡曰康”,就是心情怡然,愉快,就是“康”。
人在旅游时心情一直处于愉悦状态,久之,岂不治病,焉不康复?因此,是旅游的快乐,良好的心态,治好了他们的绝症。
这是故事,也是事实。
下面,隆重推介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中医专家张伯礼院士,在上海东方卫视作的一次健康养生专题讲座。
题目是:《主动健康与养生保健》。
讲座主旨明确,中心突出。
高屋建瓴,富有新意。
谈古论今,引经据典。
语言平实,通俗易懂。
内容实在,便于学用。
但限于篇幅,这里只能摘要与大家分享。
先说讲座的三大亮点。
一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于上世纪末提出的建立“健康世界”的理念,我国也相应地提出了“健康中国”、”健康婴儿”等等。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既包括身体健康,又包括心理健康。
还有一个是适应社会的生活能力。
21世纪,医学不应以研究疾病为主,而应以研究人类健康为方向。
健康是人的权利。
二是“主动健康”新说法。
所谓“主动健康”,就是指以人为本。
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主动健康的思想内涵包括人的自觉性、个性、持续性和综合性。
三是整场讲座,从始至终,主讲人都以身作则,现身说法。
形象与演讲内容的融合,自然天成,颇有说服力。
眼前的张院士,年近8旬,精神矍铄,面色红润。
一头黑发,头脑清醒。
语言流畅,谈笑风生。
活脱脱的一个健康老人。
再说讲座的具体内容:1.养生,主要是养精气神。
调整好精神。
归纳为:一个根本,三个关键。
一个根本:精气神。
三个关键:饮食,起居,情志。
具体地说,就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运动有序,适应四时,精神内守。
2.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提高睡眠质量,力求达到深睡眠。
睡眠是最大的补品 。
3.定时排便,一天一次。
排便看似简单,但很重要。
与排便密切相关的是喝水。
要养成饮水的良好习惯。
4.营养养生,合理膳食。
要因人择食,因时择食。
饮食12字诀:汤汤水水,清清淡淡,热热乎乎。
再加上他自编的:粗细搭配,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
5.运动适量。
运动方式,因人而异。
年轻人可以跑步。
老年走步,可以慢步走,也可以快步走。
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6.季节养生。
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养生保健方法和内容。
(略)这就是张院士讲座的全部内容。
受本人水平所限,挂一漏万在所难免。
但可以保证,都是精华。
我是二道贩子,但愿贩来的这些养生保健秘笈宝典,若对读者朋友们有些许帮助,我也就心满意足了!因为没枉费我的良苦用心。
本文最后,再传递一个重要信息和分享一种病愈后的特有快乐与幸福。
最近,网上赫然出现一条信息:《老年人要警惕新的4大杀手》。
传递了老年人容易罹患的抑郁症,老年痴呆,自闭症和失忆症。
发布者用“杀手”一词,意在提醒老人们注意和重视,是可以理解的。
也正为这样,我才在本文及时传递这个吓人的信息。
但必须指出的是:尽管消息的发布者,主观愿望、出发点是好的,但该文中出现的两个模糊概念应该指出,必须廓清。
因为那样表达,不仅说不清楚,而且还会产生误导。
一是“杀手”一词的应用不妥。
“杀手”的本意,是“杀人凶手”,有时也喻指“死亡”。
那么问题来了:“新的4大杀手”,究竟指的是“死亡率”,还是说的“发病率”?从此文看,本意应是指“发病率”,而非“死亡率”。
因为现实情况是,这4种疾病死亡率并不太高,而且有些患者不是寿命短,而是寿命长(老人)。
故用“杀手”一词不妥。
应予以更正。
二是,只提醒“老年人警惕新的4大杀手”,表达也极不严谨。
因为这4种疾病,既不是新病种,也不是只有老年人群易得。
这是基本常识。
这样的例子很多,随便找出一个,都能说明此说表述不准确,不严谨。
比如家喻户晓的原央视名嘴崔永元,就曾患过抑郁症。
他是中年人,而非老年人。
而北京某摇滚歌手小儿子大珍珠,几岁时就患上了自闭症(显然,他更非老年人),且相当严重。
为了儿子,其父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演艺事业,在家陪护、调治儿子的毛病。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爸爸的努力和心血没有白费,效果很好。
父子俩还多次出现在央视节目现场。
这两例真人真事都说明:这4种疾病并非老年人“专利”。
除老年痴呆和失忆症是老年人易得而外,抑郁症和自闭症,老、中、青、幼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罹患。
总而言之,提醒老年人高度警惕这4种疾病的发生,防患于未然,无疑是对的,好的。
所以笔者首先积极响应,紧急呼吁,广大中老年朋友立即重视起来。
这4种疾病,不仅当下易发多发,且没有特别治疗方法和有效药物可治。
专家称,唯一方法是多说话,多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多交流,以活跃大脑神经,增强记忆力和说话能力。
谨防老年痴呆,失忆症等4种疾病的发生。
分享病愈后的特有快乐和幸福。
我有个淮安师范的学生,*名叫赵长祺。
因他孩子在广东珠海市工作,而长期住在珠海。
前不久,他突然在群里高兴地晒出自己“挑战不可能”使之成为“可能”,欣喜若狂的事。
曾被医界宣判为不可逆转的心脏病,在医生的指导下,近年来一直在服用“生脉饮”、红参方和喝了约两个月的养生茶。
经过医院两次复查,心脏病完全痊愈,成为一个健康老人。
于是他激动不已地告诉全体师生,分享他病愈后的快乐和幸福。
长祺同学,退休后一直身体不太好,但他心态好,注意养生保健,身体状况逐渐改善,由弱变强。
他就是张伯礼院士所讲的那种主动健康,注重养生保健达人。
他有方法,有韧劲,更有定力,所以战胜了顽疾,创造了奇迹。
记得几年前的一次师生聚会时,他还向与会者分享了自己,长期服用药膳而治愈慢病的心得体会。
此后,他又将药膳配方和炮制方法,服用注意事项等,详细发布于群里。
深受同学们的一致欢迎和称赞。
长祺同学的事迹,至少给我们两点有益启示:一是人是高级动物,身上有许多变幻莫测的奇妙现象和未知的东西,待探索,需研究;有众多的生命奥秘,待破解,要解释。
我想:不论是谁,只要具有异乎寻常的执着追求和顽强奋斗精神,又有一种尊重科学的思维和完美的方法,就一定能“挑战不可能”而使之成为“可能”,创造人间奇迹。
二是人会生病很正常,但人体又具有强大的修复功能。
有些病,不吃药,不治疗,也会自我修复自愈。
有些病,不吃药,不治疗,通过保健养生,也能慢慢自愈。
正如“中医泰斗”、年已9旬的金世元教授所说:“任何病都要靠自我调理,不要乱用药。
”和药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却提出了“无医养生”的理论。
他说:“健康始终是要靠自己来掌握的。
”他把自己的“无医养生”理论概括为两点: 一是健康上,我们自己比老天爷有用;二是人不是病死的,也不是老死的,而是气死的。
好心情是快乐的源泉;好身体是生命的本钱。
乐观,胸怀开阔是长寿的重要因素。
我坚信:能“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人,生命中一定会拥有这样的一幅美景:健康随身带,幸福天天在;时时都快乐,问候充满爱。
每天都阳光灿烂, 笑口常开,平安相伴!一一选自一位学生晨语2024年 甲辰龙年中秋节前夕附:* 赵长祺的两段微信一,我的老师和同学,我欣喜若狂,与之分享。
淮安聚会时,王老师曾提及我患心血管神经官能症的事。
此症严格地说也是一种心脏病,(神经性的),其症状又与心脏病无异。
实质并非,因心脏病有器质性病变,而官能症的心脏各项指标正常。
症状的表现时间段也不同,心脏病常常表现在运动之中,而官能症表现在运动之后,不影响正常运动。
进入老年,心血管神经官能症又可能并发心脏病。
我就并发了。
前年体检,“异常心电图,房性心律”。
去年体检,“异常心电图,房性心律,1度房室阻滞”,严重了。
我曾听说,“心脏病是不可逆转的,就是第三癌症”。
可就在今年五月体检,奇迹出现了:“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律”。
一切症状都消失了。
复查:“正常心电图”。
问医生怎么回事,医生说,正常就是正常,无可奉告。
啊!简直不可思议,我挑战了“不可能”使之成为“可能”!我欣喜若狂!!二,我在读师范时就患上了心血管神经官能症,其症状与心脏病无异,(胸痛、胸闷、心悸••••••)就是发生在不同时间段。
但无心脏器质性病变,心电图等一切指标均正常。
这种神经性疾病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合并心脏病。
六年前在珠海体检,每年都是“接近正常心电图”,我感觉开始转化了,问医生,医生说没事。
我也就没介意。
但我己开始关注心脏问题。
前年体检,坏了,“异常心电图,房性心律”,去年体检,又加一条“心房室1度传导阻滞”。
其症状又加剧了一些。
我把情况告诉中医师,我原每天喝一支“生脉饮”(北京养生堂上获得的)是否有效,医师说,可以,但每天喝一支没用,至少两支,党参方不行,要换红参方的,我即按医生的办。
后来又有医生建议我喝养生茶,我又照办。
喝了约两个月,不知不觉症状消失了,我还没在意。
今年五月二十号体检,“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律”。
医生告诉我,我说,“不可能的吧!”医生说,“不会错的,你可以去复查。
”几天后我复查,“正常!!”啊,真的出乎意料,又不可思议。
我这才完全相信专家的话,“一个人的健康,就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老同学,老班长,愿你们夫妇当好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幸福需健康,健康更幸福。
作者简介许遐达,男,1939年8月生,江苏灌南人。
大学文化,师范类语文高级讲师,2000年3月于原清河区教师进修学校退休。
退休前工作之余和退休后均笔耕不辍,在国家级、省市级报刊发表杂感、随笔、散文百余篇,曾拿本地书号出过写作专著《趣谈作文》,另外自费出版《悠悠寸草心》散文集三本。
往期荐读▼▼▼人的一生,该怎么度过震撼与麻木故乡飘来一朵云笑谈妈妈长寿秘笈三叔,您在哪时里我 的 人 生 故 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一深切缅怀挚友汤宜锐争宠老仇其人 许老师和他的学生们 音容宛在,诀别难忘 再读《小传》追忆伯父 西安,1955年的那个寒冬尊师佳话传千古新宅基的故事出类拔萃的英烈之子一一 袁 振 威 “又红又专” 溯源 听故事忆过往 亦生亦友亦师韩同礼 从打工妹到女老板的华丽转身 感受 “知足常乐” 东海我的未了情 亲如手足的故事 一 场 别 开 生面 的 故 事 会 最 后 一 次 讲 话 心灵深处的记忆 反思 拷问家 书 抵 万 金君子兰的故事世上还有一种爱叫小姑 往事如烟人安在 育 子 有 道 成 才 可 期说 “缘 分”一 条 黄 色 毛 军 毯春节记事运河人家大家的运河,小家的故事,百姓的日常。
投稿邮箱:haqjprj@163.com 友情提示:1.散文、微小说1200字以上;诗歌成组,现代诗每组不少于五首,格律诗不少于十首。
投稿时请附个人百字以内简介和照片1张。
(简介字数太多请自行删减)2.投稿请自己校对好,不要有错别字,小编不负责校对;投稿务必3. 原创且且未在其他公号发表过,二者缺一不可。
感谢关注清江浦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