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行千里、杯中水满”是他的工作宗旨,“脸黑心善、人正行端”是他的人生态度。
在高温下,在没有空调的“绿皮”车上,开水供应全由他负责,全列11节车厢的保温桶全归他管,他被同事们笑称为“水总管”。
他就是重庆客运段5612/5611次列车的锅炉工陈鹏程。
年近六旬的他在暑运中坚守在烈火炙烤的燃煤锅炉旁,淡然地坚守在这个随列车等级不断提升而即将消失的工作岗位上。
■最后的坚守随着铁路飞速发展,空调列车、动车组、高铁动车组等高等级列车不断出现,电茶炉已成为旅客习以为常的饮水方式。
然而在“绿皮”车上,仍然沿用人工烧水的方式,旅客饮用的开水全部是由专职锅炉工利用燃煤锅炉烧出来的。
夏季对锅炉工来说是最艰辛的季节。
5612次列车6时从重庆始发,老陈在4时就要提前入库准备煤块和点火用的柴火。
列车调入站台后,他开始生火。
通常需要30多分钟才能把炉火生好,把凉水烧开需要1小时左右。
夏季,室外温高达30多摄氏度,这已经让人闷热难耐,而锅炉旁的温度更高,几乎在“烤”验老陈的承受极限。
老陈和对班的何志明经常是全身湿透的,车厢蒸腾的空气里似乎弥漫着他们的汗味儿。
所以,每次送水到车厢时,他们就要换一身干干净净的制服。
■匠人精神为保证旅客和同事们喝上干净的放心水,老陈可谓是煞费苦心。
为清除炉膛里遗留的余水,他反复上水、烧开、放完,再上水、烧开、放完。
循环往复几次,直到他尝过水质满意后,才会开始烧他的第一炉开水。
这样几轮下来,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就过去了。
当开水烧好后,老陈会把开水送到每节车厢的水壶里,让5时20分上车的同事喝上温水或提前冲泡好的茶水,这杯暖心茶水让他在班组收获了好人缘。
随后,他用小推车把水推到车厢,灌满每节车厢的保温桶,保证旅客在任何时候都有开水喝。
夏季,旅客饮水频繁,水消耗快,老陈需要不间断地来往于他负责的2号锅炉室与各个车厢之间,不停地重复这个动作几十次。
一天下来,在车厢内推车行走要达好几公里。
重庆的夏季酷热难耐,湿热裹挟,为在高温炙晒下的密闭铁皮车厢供水尤为重要。
为让旅客们能迅速解暑降温,老陈坚持用“苦丁茶”为大家疏风散热、清凉解暑。
每次,老陈都会小心翼翼地掂量茶叶和开水的比例,让“苦丁茶”被开水泡出特有的清香。
“苦丁茶”泡好后,经过数小时的自然冷却,旅客上车时,茶水刚好达到适宜的温度,茶水入口先涩后甘,为夏季旅客的旅途增添了一份防暑降温的温馨。
作为客运段一名老锅炉工,老陈在多年的行车生涯里,他总是怀着一份欢乐和自豪看待他的工作。
每当他将茶水送到旅客手上时,旅客的回馈总能让他记忆深刻、倍感欣慰。
当旅客看着老陈被汗水浸湿的制服问及他的辛苦时,他总是淡然地说:“辛苦嘛难免的!酷热呢,也已经习惯了。
在大热天,看到你们品尝我的‘苦丁茶’时,我很高兴。
”■最后一趟车8月11日是老陈的最后一趟车,这趟车以后,他就要退休了。
同事们在8月5日那趟车就为老陈提前开了一场专门的退休欢送会,一是对老陈在铁路上默默工作一辈子的肯定,二是对老陈几十年来按时为大家送上一杯水、一壶茶表示感谢。
然而,老陈并没有想象中的高兴,在他淡然的表情后面有一种不经意的难舍。
当日4时许,老陈又一次早早地来到车上,将每节车厢的保温壶清洗干净并摆放整齐。
随后,他开始清理炉膛、整理煤块。
很快,他就变成了“大花脸”,他看看清理干净的炉膛,再看看手上沾染的煤灰,哑然失笑。
因为,他实在舍不得擦掉这属于他职业生涯中难忘的印记。
5时10分,老陈的第一锅炉水烧开了。
他拿出特意从家里带来的、平日不舍得喝的“铁观音”茶,为陈安良、黄家卓等几位喝茶的兄弟提前泡上,陈安良喝浓茶,多放一点茶叶;黄家卓喜欢清淡,少放一点;3号车厢的“三姐”只喝温热的白开水……多年的相处,他就像家人一样熟悉大家的喜好,遵循大家的喝水习惯。
7时10分,列车运行到小南海站。
老陈推着小推车准备逐车送水时,依旧不忘打开炉膛盖子,压火、锁好锅炉室,再仔细检查一遍锁闭情况。
抬起头,不经意间,车窗外的风景飞逝而过,绚丽的霞光映照在老陈的脸上,那耀眼的瑰丽染红了东方的天际,好温暖人心,正如他对成渝线一如既往的情感和初心。
(据《西南铁道报》高明洁 黄家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