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正乔国潮兴起的重要源头,来自美术界。
其中以“沙漠美术馆”敦煌莫高窟和“只此青绿”舞蹈原型《千里江山图》为代表,它们是中国美术长河中的经典之作。
这两者,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叫作岩彩画。
那这时候你要问了:岩彩,以前也没听说过啊?这不是近些年才流行的一个词吗?这么说,并没有错,但只对了一半。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新石器时期鹳鱼石斧图(供图:李正乔)《捣练图》里的五颜六色大部分来自矿物颜料(供图:李正乔)源起:原始人如何创作岩彩?传统的中国画分类,主要有两种:第一是按题材划分,比如人物、山水、花鸟;第二是按技法区分,比如青绿、水墨、工笔、重彩、浅绛等等。
相比以上两种,还有一种分类,使用较少,这就是以创作材料命名或分类,岩彩画就属于其中之一。
什么是“岩彩画”呢?通俗地讲,就是以矿物颜料为主要绘画材料的画种,这个说法是20世纪80年代左右才确立的。
而前两种分类里的主要名称,在古代美术史中就已经形成了。
所以,查阅早期的美术史著作,基本上看不到“岩彩画”及相关论述。
虽然命名很晚,但是作为艺术实践,“岩彩”创作几乎从石器时代开始,就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史。
岩彩画的诞生,几乎与人类文明同步。
在生产生活中,先祖们发现自然界中可以获取各种颜色:他们将各色的泥土和氧化物,混合着血液、水涂在身上,可以模仿野兽身上的图案,以达到隐蔽自己的目的。
在这种实用性的基础上,人类对矿物色彩的运用,开始延伸到精神文化领域。
或许是为了方便记事,或许是出于原始信仰,人类开始通过一些媒介,把生产、生活的场面描绘下来。
其中,一些质地合适的岩石,就是重要的媒介。
矿物颜料在岩石上或写或画,就形成了人类最早的美术作品——岩画。
还有一些“岩彩画”出现在陶器之上,其中以半坡、马家窑、仰韶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各类陶器为代表。
这些器物以泥质陶为主,可以分为生活实用器和祭祀礼器两种。
彩陶上的内容有两种:一是注重装饰性为主的符号、图案,二是有一定纪实、写实性质的图像。
这些彩陶上的内容,都是使用矿物颜料提前绘制,然后再进行烧制。
讲述中国美术史,许多彩陶绘画是绕不开的代表作。
比如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盘,仰韶文化时期遗址出土的鹳鱼石斧彩绘陶缸。
彩绘陶缸的主要图案是一只水鸟、一条鱼、一柄石斧,一般被称为“鹳鱼石斧图”,这是截至目前中国新石器时代发现的画幅最大、内容最完整丰富的彩绘陶画,称其为“中国绘画的鼻祖”也不为过。
兴盛:古代岩彩如何迎来兴盛?岩画、彩陶,是石器时代的“岩彩画”。
不过,因为当时的开采、制作技术落后,可用颜料数量极少。
石器时代之后,青铜器、铁器时代先后到来,大致对应商周到汉代。
我们会发现,这大约2000年的时间里,“岩彩”相对沉寂,但也不乏精彩的作品。
相比石器时代,这时候的“岩彩画”介质更加多元,有石、砖、陶、丝帛、木胎漆器、纸张等等。
汉代之前的“岩彩画”,受到颜料和媒介属性的限制,艺术表现空间非常有限,内容非常碎片化,难以形成体系。
从汉代开始,“岩彩画”迎来了一次革命性的飞跃。
金属冶炼技术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幅提升,为颜料获取技术和绘画媒介的制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关注这一时期,我们必须要提到两件大事,其一是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
汉武帝时期,实现了对西域交通的“凿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大开。
一方面,丝路的开辟,让海外的众多矿物颜料传入了中国,大大丰富了绘画的色彩谱系。
其中最有名的代表是产自帕尔米高原地区的青金石,中国绘画里“丹青”“青绿”中的“青”很长时间内特指的就是青金石所制成的颜料。
另一方面,丝绸之路还带来了佛教等外来文化。
佛教在中华大地的广泛传播,孕育了包括壁画、造像在内大批美术作品。
其中以敦煌地区的石窟群为代表,这里的壁画跨越1000多年历史,见证了岩彩壁画的兴起和繁盛。
第二件大事是魏晋时期兴起的文风,促使绘画开始独立成科。
我们知道汉代昭君出塞的故事。
因为讲述宫女绘画,毛延寿有幸成为第一个被正史记载的画师。
但那个时候,绘画跟其他文艺工作同属一个大类,而且处于边缘地位。
比如孔子所说的“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就没有绘画。
到了魏晋时期,绘画开始从文艺大类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风尚和雅事。
这个时期绘画所使用的主要颜料就是矿物颜料,即岩彩。
发展到了唐朝,岩彩画无论是技艺还是材料制作工艺都达到了顶峰。
首先,以敦煌为代表的石窟壁画继续发展,达到了顶峰。
其次,以李思训、李昭道为代表,青绿山水画的绘制已经成熟。
张萱、周昉等人的设色人物画,也都是以矿物颜料作为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