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系统内部精细的研究,必然要涉及组分、部分、元素、要素等概念。
部分不一定具有结构的意义,不一定是系统的结构单元。
“把敌将削肩带背砍成两半”“破镜难圆”的都是部分。
人体的骨骼肌肉等是组分。
组分是系统科学的概念,部分是系统哲学的概念。
一分为多是系统科学的概念,一分为二是系统哲学的概念。
组分有大小,组分的组分一般还可能是系统的组分。
如公司、事业部、部门、项目组。
最小的组分,即不能活不许或无须再细分的组分,成为元素。
人体系统的元素是细胞,社会系统的元素是人,化学系统的元素是原子。
元素一般是物理化学等精确科学的概念。
系统科学更多使用要素概念。
许多系统难以划分出实在性的组分,转而寻找影响系统行为特性的非实在性因素。
当年毛泽东在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这个系统时,并没有将中日两国的行政区域或政府机构作为各自的系统组分,而是把战争性质(正义与非正义)、人心向背、士气等非实在或软性因素作为要素,对抗战的性质、特征、走向等作出深刻的科学分析。
文章作为系统,素材、词句等是实在性要素,思想、文采、文风等是非实在性要素。
一个系统的组分或要素一般有两种:构材件和连接件。
如房屋的砖瓦木石与灰泥榫头钉子。
较为复杂系统有时连接件甚至比构材件组分更重要。
如地下工程的管道、城市的邮政和交通、社会的组织管理。
涉及人文社会的问题,区分软要素和硬要素是必要的。
战争作为系统,军队编制、武器装备等是硬要素,士气、文化水平等是软要素。
观念形态的产品,文章或书籍,决定其成败的要素有主题、素材、布局、用词等,以及相应的选择主题、收集材料、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等几种能力,但都是硬要素,更深层次的是作者的文心、胆略、悟性等软要素。
软硬皆优方为上品。
人不也一样吗?高富帅,是硬,软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