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切换城市】欢迎您来到装修百科!
关注我们
我要装修

十二时辰是如何划分的?——古代十二时辰的演变及含义

发布:2024-09-29 浏览:26

核心提示:利用十二地支来纪时,划分一个昼夜,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时辰”了。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地支”依次对应一昼夜当中平分成十二份的时间段,对应到当代的十二小时制,就是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已时”;1l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3时至5时,为“申时”;下午5时至7时,为“酉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

利用十二地支来纪时,划分一个昼夜,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时辰”了。
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地支”依次对应一昼夜当中平分成十二份的时间段,对应到当代的十二小时制,就是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已时”;1l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3时至5时,为“申时”;下午5时至7时,为“酉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十二地支对应十二个时辰只是普遍的用法,时辰还有许多讲究。
最初的时候,一天是不分为12段的,殷商武丁时,把一昼夜分为8段,即大明(天明)、大采(天亮至大食前)、大食(第一餐)、中日(中午)、昃(日偏西)、小食(第二餐)小采(第二餐以后至夜晚以前)、夕(夜晚)。
祖甲时,把“夕”改为昏、妹(昧)、兮(曦)3个时段,一天就成了10段,到了周代,才分为12段:日出、食时、隅中、中日、日昃、哺食、日入、黄昏、人定、夜半、鸡鸣、平旦。
到了汉代,才有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与地支相对应的十二个时辰:卯(日出)、辰(食时)、巳(隅中)、午(中日)、未(日昃)、申(哺食)、酉(日入)、戌(黄昏)、亥(人定)、子(夜半)、丑(鸡鸣)、寅(平旦)。
到了唐代,还开始以十二时辰对应十天干相配,每5天一周,然后再循环。
到了宋代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子初、子正、丑初、丑正、寅初、寅正、卯初、卯正、辰初、辰正、巳初、巳正、午初、午正、未初、未正、申初、申正、酉初、酉正、戌初、戌正、亥初、亥正,这样就把十二份又拆分为二十四份,这与我们现在的一天二十四小时是一致的。
十二个时辰与一昼夜相配,每个时辰都表示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古人对时辰与天象的配合非常重视,贯穿着阴阳、日月、日夜的循环思想。
子时,又叫做夜半、子夜、中夜,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即二十四小时制的23时至1时。
子时正当夜半,人们常将子夜作为夜晚的代名词。
在中国的古乐府中,《子夜歌》是重要的种曲目,历代皆有许多创作,因它主要在吴地流行,也称《子夜吴歌》。
李白写过一首《子夜吴歌·秋歌》,非常著名:“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长安城里的女子们,在夜半之时萧飒的秋风里,想念着远方的征人,辛勤地制作冬衣,诗中景象阔大,情思深沉。
丑时,又叫做鸡鸣、荒鸡,是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相当于1时至3时。
在《诗经·齐风》中,有一首写鸡鸣之时的非常有趣的诗:“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
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
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这首《鸡鸣》,全篇以对话形式,写妻子在鸡鸣的时候,一再催促在朝中工作的丈夫起身,丈夫不想起,就推脱说不是鸡叫,而是苍蝇叫。
妻子又说东方都亮啦,丈夫说不是东方亮,而是月光明。
这种早起时发生在夫妻之间令人莞尔的生活场景,该是许多家庭都经历过吧?寅时,又叫做平旦、黎明、平明、早晨、日旦、旦时等,这是天将明未明的时候,相当于3时至5时。
明末清初的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开篇即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中国古人要求夙兴夜寐,早起劳作,是很有传统的。
黎明处在破晓之前,与光明离得很近,所以黎明常常用来比拟走向光明或胜利的时刻。
卯时,又叫做日出、日始、破晓,旭日,此时太阳初升,相当于5时至7时。
古时,衙门卯时开始办公,官员查点人数叫“点卯”,吏役听候点名叫“应卯”,签到称为“画卯”,点名册称为“卯册”,都带着个“卯”字,一天的工作在此时正式开始了。
《红楼梦》第五十八回《杏子阴假风泣虚凰,茜纱窗真情揆痴理》说“尤氏虽天天过来,也不过应名点卯,亦不肯乱作威福”,这里的点卯,就是化用官衙的典录用语,表示按时到达的意思。
辰时,又叫做食时、早食等,就是吃早饭的时间,相当于7时至9时。
唐代诗人刘得仁有一首《晏起》:“日过辰时犹在梦,客来应笑也求名。
浮生自得长高枕,不向人间与命争。
”诗人在辰时未起,就算是晚起了,客人来访还要笑他,现在人们工作一般是朝九晚五,只要离工作地点不是太远,一般不用像古人要“点卯”,而是在辰时起床了。
至于到了休息日,晏起会到了什么时辰,那可真不好说啦。
巳时,又叫做隅中、日禺等,相当于9时至11时。
《西游记》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载八戒道:“哥哥,你昨日巳时离了师父,怎么到申时才与他斗起?你那两三个时辰,在那里的?”从巳时到申时,中间还有午时和未时,所以如此说。
午时,又叫做日中、日正、中午等,相当于11时至13时。
这是太阳运行到天空中央的时候,《诗经·邶风·简兮》便说道: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所以有一个成语“如日中天”,正是说的这种天象,也用以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未时,又叫做日昳、日跌、日央等,太阳开始偏西,相当于13时至15时。
《宋史·律历志》记载了当时五更发鼓的唱词:“朝光发,万户开,群臣谒。
平旦寅,朝辨色,泰时昕。
日出卯,瑞露晞,祥光绕。
食时辰,登六乐,荐八珍。
禺中巳,少阳时,大绳纪。
日南午,天下明,万物睹。
日昳未,飞夕阳,清晚气。
晡时申,听朝暇,湛凝神。
日入酉,群动息,严扃守。
”未时,虽然只是刚刚过了正午,但是阴气已经渐盛了,中国人的思维总是非常前瞻的,要未雨绸缪,所以我们看到到了未时,人们的行动已经开始倾向于收敛了。
申时,又叫做哺时、日铺、夕食等,相当于15时至17时。
《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冈》说“今日杨志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只得在路途上行。
自离了这北京五七日,端的只是起五更,趁早凉便行,日中热时便歇。
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客又稀。
一站站都是山路。
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
那十一个厢禁军,担子又重,无有一个稍轻,天气热了,行不得,见着林子便要去歇息。
杨志赶着,催促要行”。
当时正是三伏天,辰时起,申时歇,全天最热的时候就包含在里面,难怪土兵要抱怨。
为什么不像开始时趁早凉走呢?原来刚开始时是比较安全的地面,可以挑凉快的时辰走,到了这时,进入到了危险的环境里,却是不能晚上行进了。
酉时,又叫做日入、日落、日沉、傍晚等,是太阳落山的时候,相当于17时至19时。
古代的启蒙教材《增广贤文》有一句:“莫饮卯时酒,昏昏醉到酉。
莫骂酉时妻,一夜受孤凄。
”说的很有意思,日出时不能喝酒,否则直到傍晚都是昏昏沉沉的,日落时不要骂妻子,否则一晚上她都不理你。
多么富有生活的谐趣,日落之时的夕阳是中国诗人最常吟咏的意象之一,诞生出许多佳篇,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蕴。
其中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勾勒出来一幅冷寂清幽的秋日傍晚之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戌时,又叫做黄昏、日夕、日暮、日晚等,太阳落山,天地昏黄,故称黄昏。
相当于19时至21时。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五言绝句《乐游原》,是家喻户晓的名篇:“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他所写的,正是酉时和戌时相交时的晚景,夕阳的美动人心魄,但是它就快要落下去,进入黄昏。
诗人借由夕阳与黄昏的意象,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短暂而逝的深深感伤,这甚至被看做是对曾经盛极一时的唐王朝走向覆灭的预言。
亥时,又叫做人定、定昏等,人们开始安歇了。
相当于21时至23时。
唐代诗人李宣古有一首《赋寒食日亥时》:“人定朱门尚未开,初星粲粲照人回。
此时寒食无烟火,花柳苍苍月欲来。
”人定,就是亥时,人们安定下来,停止活动,星星亮起来,月儿也渐渐爬上来。
到了亥时过去,就又是下一个子时了。
十二个时辰,朝朝暮暮,寒来暑往,几千年来,留在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的人生刻度里,是那古老的齿轮,滴滴答答,永不停歇。

  • 收藏

分享给我的朋友们:

上一篇:“中午12点”是“a.m”还是“p.m”? 别这么多年都搞不清楚! 下一篇:天燃气热水器选购注意什么 天燃气热水器的禁忌是什么

一键免费领取报价清单 专享六大服务礼包

装修全程保障

免费户型设计+免费装修报价

已有312290人领取

关键字: 装修报价 装修网 装修风格

发布招标得免费设计

申请装修立省30%

更多装修专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