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帮扶单位带头参与的消费扶贫切实推动了贫困地区产销对接,给乡亲们的脱贫吃下了定心丸。
然而,近日《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有些地区的部分扶贫农产品过于依赖帮扶单位“包销”,自身缺乏市场竞争能力,还可能被无良商家“薅羊毛”。
一些单位为帮扶贫困地区,打通扶贫农产品的销路,自掏腰包、带头购买,的确能够为扶贫农产品打开销路。
但长期来看,单靠帮扶单位“包销”也有弊端,一方面难以激发扶贫产业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容易让个别中间商从中捞取“市场差异化”的利润,肆意抬高扶贫农产品的价格,扰乱市场秩序。
消费扶贫为何会陷入“包销”怪圈?部分原因是一些贫困地区跟风种植农产品,缺少特色,难以形成品牌。
生产端的优势并不明显,自然很难打开市场销路。
还有一些贫困地区虽然不愁优质农产品,但却没有良好的渠道,把产品拉出去都犯愁,更别提快捷的物流运输了。
生产和流通环节都出了问题,扶贫农产品就难以真正发挥扶贫作用,只好依靠平台引流量、政府发补贴来维持销量。
全面脱贫在即,消费扶贫更要注重长效机制,真正变输血为造血,还需在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畅通渠道上下真功夫。
一方面,各贫困地区要因地制宜,种植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
同时,要加快扶贫农产品认证体系规范化建设,有效提升扶贫农产品信誉与美誉。
另一方面,要健全贫困地区流通网络体系,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交通条件。
建立从城市到乡村、“农田”到“餐桌”的一站式流通渠道,减少中间商赚差价,有效提升产品价格竞争力。
(刘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