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大浪淘沙,历史上有多少时代的风云人物被淹没,唯有那些文学家、艺术家的作品,千年百年留存。
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它究竟有多少年历史?从陶来说,至少有六千年的历史,甚至更长,而紫砂的历史,是从明代开始,还是唐朝开始,这是一个至今在争论的话题。
但这个时代是壶艺最繁盛的时代,却是不容争议的事实,涌现了如顾景舟、蒋蓉、吕尧臣、何道洪、葛军、章燕明等大国工匠。
今天要说的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老安顺”第四代传人、手拉朱泥壶的引领者章燕明。
文|锐度新闻首席艺术评论员 洪巧俊一这个世纪以来,是潮州手拉坯朱泥壶发展最鼎盛的时代。
潮州手拉坯朱泥壶有这样的发展,应该说章燕明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著名陶瓷设计家、中国陶瓷行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守智曾这样说:“我对章燕明大师十分了解,他从艺五十多年,技艺精湛,是潮州手拉坯朱泥壶领域第一个获得国家级大师称号的人,可说是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
”张守智教授对章燕明大师的评价是客观而中肯的。
章燕明被誉于“中国手拉坯朱泥壶第一人”,也是当之无愧的。
▲中国手拉坯朱泥壶第一人2014年1月花城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手拉坯朱泥壶第一人章燕明》,书中这样问:“中国手拉坯朱泥壶第一人”这顶桂冠应属于谁?应该说,章燕明大师当之无愧。
他秉承祖艺,博采众长,作品以精、巧、细、薄之风格风靡海内外。
他是手拉坯朱泥壶领域里第一个被我国最高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的大师,也是迄今为止在这个领域里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最多的人。
他是手拉坯朱泥壶领域里第一个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作品的人,被收藏的作品在全国壶艺界应是最多,达13件。
他是手拉坯朱泥壶这个领域里第一个拥有个人艺术馆的人。
他的艺术馆是一座独立的楼院,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馆内有工作室,有艺术展厅,有文化走廊。
艺术展厅摆放着章燕明大师各个时期创作的作品300多件。
他是手拉坯朱泥壶领域里最早把作品卖到海外的国家级大师。
其作品被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收藏者收藏。
他是主流媒体宣传推介作品最多的壶艺大师。
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收藏网、新浪、搜狐、《香港文汇报》、《香港商报》、《中国经济时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深圳特区报》、《美国侨报》等媒体都报道过他的艺术成就,刊发过他的壶艺作品。
▲中华大鼎在手拉坯朱泥壶界,论技艺,难有人与章燕明大师比肩。
尤其是他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更难有人可比,他的壶,从外形到内涵,再到取名,无不透出浓厚的文化味。
你只要去他的艺术展厅,一把把精妙绝伦的壶让你赏心悦目,再看看写在壶下的一个个名字,就会感觉到壶与名浑然天成,这里既有壶艺,又有文化。
看看这些壶名:《长虹贯岳》《月亮之歌》《云雨巫山十二壶(峰)》《鱼乐图》《石上流》《情侣舞》《春意》《渔歌》《一壶风月》《情韵》……▲石上流你会有一种错觉:这壶是泡茶的工具?泡茶的工具哪有如此的意境。
名字之外,更妙的是对壶的解读,它将人引入更深的艺术之境……如何衡量一个大师在行业中的地位?该书在《地位的衡量》中说到应从五个方面来考量:一是技术职称,二是社会认可度,三是由制作工艺及造型等决定,四是由作品的文化内涵决定,五是由文物价值来决定。
翔实的依据,严密的论证,充分说明了章燕明大师是德艺双馨的大师。
张守智教授是陶瓷艺术界的泰斗,他设计了不少壶艺经典作品,不过他设计的作品大都是给宜兴技艺最牛的壶艺大师去制作,比如紫砂泰斗顾景舟,比如紫砂大家汪演仙。
而张守智教授与章燕明父子合作过,显然张守智先生选择合作者,不仅是技艺精湛的壶艺大师,而且是有名望的泰斗式人物。
▲紫晞张守智与章燕明父子合作了《祝寿》《紫晞》。
《祝寿》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
中南海紫光阁是接见外国政要的场所,其收藏的工艺品,都代表着中国的最高工艺水平。
《紫晞》可谓臻善至美,就像顾景舟先生的石瓢壶,再也没人能够超越,此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二章燕明大师的代表作,有被我国最高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收藏的《长虹贯岳》《圆》《紫晞》;有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的《祝寿壶》《十全十美》《鱼乐图》;还有经典作品《奥运壶》《亚运壶》《世博壶》《神舟》《清水出芙蓉》《溪山鱼隐》等,这些壶有的古朴典雅、艺趣顿生,有的泥质细腻、线韵流畅,有的秀姿优美、莹洁可玩,有的意蕴深远、技艺卓越。
▲亚运壶▲神舟章燕明大师的壶艺作品,有个性、富有艺术内涵。
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的《祝寿朱泥壶》《鱼乐图》,都有鲜明的特色,作品《祝寿朱泥壶》受自然物启示,造型如寿桃,配以圆形提梁,寓意圆圆满满。
兼之具备颈、肩、嘴、把、盖等明确的造型过段,体现出一种和谐、平衡的传统式稳定结构美,突出国泰民安、祝福延年益寿的鲜明主题。
▲鱼乐图《鱼乐图》中两壶一红一紫、嘴对嘴,犹如一对甜蜜的伴侣在谈情说爱。
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而那千环让人联想到涟漪的碧水,游动的鱼是多么自得其乐,更让人想到和谐之美。
在传统的中国画里,表现吉祥的《鱼乐图》题材很多,但用壶艺来表现的却属罕见。
两壶一红一紫(象征大红大紫),嘴对嘴,犹如一对甜蜜的伴侣在谈情说爱。
而那千环让人联想到涟漪的碧水,游动的鱼是多么自得其乐,更让人想到和谐之美。
《鱼乐图》制作精致,从把、顶、嘴、身,环环紧连,富有韵律感。
▲长虹贯岳《长虹贯岳》构图布局无不表现出它的思想意境和情感,作者在这窄幅的空间范围内,运用审美的原则,安排和处理形象符号的位置关系,使其组成有说服力的艺术整体。
章燕明大师的壶,从外形到内涵,再到取名,无不透出浓厚的文化味。
壶艺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使得章燕明的创作更有收藏价值,深受中外收藏家的青睐。
作为中国手拉坯朱泥壶第一人,章燕明有一颗诗心,他那些作品的名字处处透着诗意。
《长虹贯岳》《月亮之歌》《云雨巫山十二壶(峰)》《石上流》《情侣舞》《春意》《渔歌》《一壶风月》《情韵》……这些作品名是多么有诗意,更妙的是对壶的解读,它将人引入更深的艺术之境。
壶是一首歌的时候,她便是动人的。
好壶的动人,与好歌的动人,都是那种心颤的感觉。
三作家朱辉说,一个卓越的壶艺大师,必是一个诗人、画家、能工巧匠、史家……就像一把传世朱泥壶,必然是铝、钙、石英、铁……诸多元素融合,恰到好处的火候拿捏,才能造就。
壶艺师把灵魂倾注在泥巴里,使它柔润起来,活起来,带着诗的灵感,使一坨坨的泥巴在圆盘旋转中成为艺术。
在很多人看来,壶就是茶具,冲茶之用。
而当艺术家把它注入符号和文化之后,壶不仅能泡茶,而且还是供人欣赏的艺术品。
越是有文化内涵的壶,其传播就越远,保存下来的时间就越长。
所以,艺术家都在这方面下功夫。
▲章燕明2008年7月15日《南方日报》刊登了《潮州制壶大师历时两年多制成奥运壶》的摄影报道,报道称,“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昨日,国家级大师章燕明及其儿子章海元联手制作的‘2008北京奥运手拉坯朱泥壶’成功作出,以瓷都人民的特殊方式向北京奥运献礼。
”这件创新作品把“壶嘴、联体壶身、壶把”有机地连成了“2008”。
更为巧妙的是在联体壶的两个壶盖上,用五环作为“的”,整个作品呈潮州朱泥特有的红色。
这一件作品的创作历时2年多,前后烧制12次方才成功。
▲奥运壶壶中既有奥林匹克五环标志,又有表现东道国历史、民族文化传统等特点,使人一眼就可看出奥运会举办的时间和国家。
《奥运壶》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艺术性标识,表达了人们要表达的理念,也寄托着人们将要赋予它的理想。
每一个构成要素,承载着凝重的中华文化传统和激越的奥林匹克精神,彰显着先进的审美观念和昂扬的时代激情。
整个壶被红色演绎得格外强烈,红色是吉祥、活力的象征,也是一位艺术家对世界的祝福。
红色是一种喜庆色,2008年8月8日是奥运召开的时间,五环是奥运的标志,龙是中国的象征。
在一把壶中要有这些符号与元素,难度可想而知。
艺术是一种“表现符号”,《奥运壶》所表达的艺术符号,既风格独具,又恰到好处。
《奥运壶》成功出炉,《南方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一百多家媒体刊登这条消息。
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专家、收藏爱好者的关注,有专家认为《奥运壶》构思奇特,意境深远,达到艺术性与实用性高度统一的妙境,使手拉坯朱泥工艺提升了一个层次。
四潮州手拉坯朱泥壶最大的特点,就是“手拉”两字,这也是它与宜兴紫砂壶最根本的区别。
手拉坯壶的难度除了嘴、把、钮要形成直线,还要和谐统一、浑然一体。
尤其是用竹篾来测量壶口大小,这个尺寸就是壶盖的规格。
章燕明大师不用测量,他凭眼光来衡量,却不差毫厘。
所以他制作的壶,精密度高,流畅舒展,有一种自然的美。
▲平安技艺技法、文化底蕴、胸怀心境,都是造就艺术大师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这么多年来,章燕明大师潜心学习,精心创作才有今天的成就。
稍有考古常识的朋友都知道,出土工艺品往往能很直观地反映所在时代的风貌。
经济繁荣时期的工艺品质地考究、做工精细,而动荡年代的工艺品则用料粗糙、工艺也相对简单。
道理很简单,温饱之后才有心情去精雕细琢,享受生活;而精美的工艺品,也只有在盛世才能找到消费群体。
不是说“盛世的收藏,乱世的黄金”。
▲圆而章燕明大师的创作黄金期,恰逢盛世,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喝茶与收藏的人越来越多。
爱喝茶者离不开一把好壶。
买壶、养壶、藏壶、赛壶,人们乐此不疲,蔚然成风。
此风如春雨润物,催化了该行业的勃兴与发展。
所以说,章燕明先生所处的时代,给了他出精品出佳作的历史机遇。
章燕明大师这个手拉坯朱泥壶的引领者,只要他创作出一把新颖别致的壶,都能引领一股时尚风,当年他创作出《情韵》,制壶者纷纷效仿,虽然效仿者名不叫《情韵》,但壶形却大同小异。
还有章燕明大师创作的《贵妃》《鱼乐》《春意》等,每当他推出后,壶形就会很快流行。
于是有人对章燕明大师说,这是侵权。
章燕明大师却笑着说,效仿的人多,说明我创新的壶有价值。
“壶小乾坤大,艺臻品自高。
”这句赞誉之词包含着对章燕明大师高超技艺和深厚底蕴的双重褒奖。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