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原地区上古有“三皇五帝”之说,西南地区古代也有自己的三皇。
中原的三皇为: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后增补原始社会时期的三个杰出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即燧人、伏羲、神农(炎帝)作为“三皇”。
中原三皇三皇在不同文学著作中分别有不同的说法:如燧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伏羲、祝融、神农,出自《风俗通义》;伏羲、神农、黄帝,出自《三字经》;有巢氏、燧人氏、知生氏,出自《庄子》《纲鉴易知录》。
中原文献传说伏羲与女娲为华胥氏的儿女,这些说法都是历经很多时代才完善起来的。
伏羲、女娲最早出现于先秦文献,华胥氏是后世文献才出现的,因此伏羲、女娲是否是华胥氏儿女目前学术界尚存争议,一般认为华胥氏儿女的“伏羲、女娲”人属性高于神属性,而楚帛书中的伏羲为创世神,是最早诞生的生灵,与华胥氏和雷神毫无关系。
女娲最早记载在先秦的《楚辞》,也和华胥氏没有关系。
西南地区的三皇时代晚于中原地区的三皇,但西南夷三皇实际生活的时代早于中原三皇在文献中出现的时代。
一、西南夷的前三皇在《赫章彝族词典》中,纪以把:星象论。
书以十天干之布局拟称天皇道为策举祖(策举主),其神力至高无上;以八卦阵局拟称地皇道为恒读府(亥堵府),辅助策举祖镇守政局。
以天南地北和中央三级道法格局拟称人皇道为笃三察。
以光度拟称太阳星为杰蓬娄。
以性质拟称太阴星为洪咪能。
五行木星拟之沽色尼米米祖为东方的君象。
火星拟称之能色能弥府为南方的王象。
金星拟称之布色哪米勾为西方的文昌主。
水星拟称之厄色吐咪塔为北方的历法官神。
土星拟之为风冠黄帝主管四季。
十二地支拟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属相。
二十八宿拟为金画眉、猫头鹰、小青豹等二十八禽物的形象。
六十花甲拟之为长龙星。
还有乾龙星、坤龙星、八卦星、十二月的重卦星、寿星、福禄星等数以百计的拟物化星座。
人们根据生庚时辰结合星象推择幸运。
西南夷的前三皇为:天皇策举主(策古兹、策举祖)、地皇亥堵府(恒特府、恒读府)、人皇笃三察。
按照西南夷的哲学:天为父,地为母,天白色,地黑色。
太极图本为西南夷天父地母图太极图最初是西南夷的天父地母图,其中白色为天君(天皇)、黑色为地王(地皇)。
天皇策举主与地皇亥堵府是西南夷早期的一对天君地王。
1.1 天皇策举主策古兹(策举主)在彝族典籍里出场率非常高,而且跨越不同时代,是上帝,是彝族至高无上的神,法力无边。
与中原人的玉皇大帝角色类似,但法力远高于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其实就是天上一位昏庸皇帝,靠道教与佛教力量维持统治。
在西南彝族的神话故事里,经常可以看到策举主的身影。
比如:支格阿鲁火把节故事里,天神策古兹派喽啰到凡间危害众生和庄稼,人们在支格阿鲁的率领下毫不畏惧,在农历6月24日这天用火把焚烧了害虫,战胜了天神,于是彝族人把农历6月24日定为火把节。
在阿普笃慕的故事里,策举主发动了滔天的洪水,灭掉了人间很多狂傲的人。
笃慕有幸生存下来,成为彝人共同的始祖。
策举主与亥堵府为西南夷第7代天君地王西南地区记载,上古天君地王有7对最有名,其中策举主为第7代天君。
序号天君(白)地王(黑)备注1恒斯索(武斯索)投阿武(特阿娥)哎哺10代2恒阿武特洛费3恒乍祝特乍兜慕靡第6代4恒举哺特举韦5恒斯例特斯例6哎律律哦啰啰7策举主(策古兹)亥堵府(恒特府)慕靡第10代按彝文典籍记载,策举主是希慕遮第10代。
约为公元前975年左右人物,相当于中原地区西周早期。
策举主后来演变为彝族文化里至高无上的天帝。
1.2 地皇亥堵府亥堵府与策举主是一对天君地王,生活在同一时代。
策举主与亥堵府住在阔塔纽亥堵府与策举主居住在一个叫“阔塔纽”的地方,现在的研究者还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地方。
但是,这个地方属于滇东北,是肯定的。
据《彝族源流·武色吞源流》记载:伯宏唐是幼子一支,一代伯宏唐,二代唐雅勾,三代勾默朵,四代默朵妥,五代妥蒙蒙,六代蒙蒙珠,七代珠妥勒,八代妥勒伯,九代伯许赫,十代许赫娄;一代黎娄武,这一代时,蒙氏女央恒纪、伦氏女吉咪头生下武氏三嫡子:武勒、武苏和蚌洛儒。
蒙氏女鄂珠黛、伦氏女斯黎娅为武珠生下四子:祖纪、古勒、武色吞和葛鲁笃。
欧阿娄许为武家生下两庶子:武德本和武陀尼。
武家这九子,不忘根本,在洛债侯尼地方如参天大树上栖息的鸟雀一般。
在武氏之君为恒翁颖,臣为努帕奋,毕摩为藉输杜这三贤时代,赶着牲畜迁徙到米则苦嘎,到策举祖天君住处求得根本和基业,出了武宰米,出了武卧米(帝王),武家威势显赫,吉祥的十二尊神像降落在武家的住处洛则侯尼地方。
武家九子中的武委、武勒和蚌洛三位到九层天上去住在苍天上,自称天生子,如虎豹得势般走遍普天之下。
祖纪、古勒二位和老六武骄鲁自称地生子,分布在大地八方,像鹤与杜鹃般不停地发号施令。
武家四庶子武色吞、武古笃、武德本和武陀尼自称天生子,听命于天地,在天地之间开创地上的基业。
一代武色吞,二代色吞输,三代输洛侯,四代侯洛木大,五代大纣余,六代纣余录,七代录阿古,八代古阿恒,九代恒雅娄,十代娄靡启。
娄靡启时代,七层天上的六天神商议,派仇诃大力神降落武色吞境内的举骄大城,宣布由武色吞开创新天地,派收租与赋。
彝族武僰人的祖先到策举主那里朝拜,得到策举主家族同意,武僰人开始自称皇帝(武米)。
策举主与亥堵府居住的地方又叫米则苦嘎,按照这个地名,大范围在今天云南东川、会泽、寻甸、嵩明一带。
1.3 人皇笃三察笃三察在彝文典籍里是一位上古贤人,出生于“笃氏”家族,与阿普笃慕同宗。
需要说明的是,西南彝语支民族古代也是有姓氏的。
父子联名的姓名一般是死后计入家谱的名字,当然,也有的在小时候就根据父亲的姓名完成取名。
笃三察住在点苍山按记载,笃三察生活在大理点苍山一带。
因为他一辈子没有成家,所以,没有后裔。
二、西南夷后三皇西南夷的后三皇:天皇窦仇诃、地皇窦米能、人皇笃慕。
笃慕直译为人皇。
从后三皇开始,西南夷出现了分化,崇拜天、白、父的发展为白夷;崇拜地、黑、母的发展为黑夷。
2.1 天皇窦仇诃天皇窦仇诃又称道赤叩、恒仇诃(恒是天的意思),是希慕遮第14代传人,天君继承者。
他的妻子叫投皮耐,“皮”就是古汉语的“妣”,母系祖宗也。
窦仇诃的母亲就是周穆王拜会的西王母,名字叫昆明舍楚(苦姆舍楚),是滇西昆明国的公主。
窦仇诃的外公叫尼昆明(密苦姆、尼可蒙),昆明国在先秦记载里又称古莽国。
《列子·周穆王》:西极之南隅有国焉,不知境界之所接,名古莽之国。
阴阳之气所不交,故寒暑亡辨;日月之光所不照,故昼夜亡辨。
其民不食不衣而多眠。
五旬一觉,以梦中所为者实,觉之所见者妄。
周穆王姬满(?-约前922年),姬姓,名满。
周昭王之子,西周第五位天子。
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
天君地王按照彝文典籍记载,窦仇诃生活在董娄仓,这个地方应该在今天云南的东川会泽一带。
古代的东川与会泽是一个地方。
因为会泽古称“濮”,濮就是“父”的意思。
嵩明古称“靡莫”,靡莫是地母的意思。
窦仇诃住在董娄仓整个滇东北在彝文典籍里称“中央、中部(中土)”。
我在《西南彝族2500年前也有自己的“中原”》一文中介绍:西南夷的中部(中央)不是四川盆地,也不是晋宁古滇国,而是云南滇东北。
滇东北是云贵川结合部,为今云南昭通、曲靖及昆明北部的东川、寻甸、嵩明、禄劝等地。
广义的滇东北还包含四川宜宾、凉山东部、泸州南部,还有贵州威宁、毕节、安顺、六盘水等地。
滇东北滇东北能够成为西南彝族的发祥地,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滇东北自上古就开采铜矿。
公元前1200年的殷商武丁爱妃妇好墓里的青铜器,一部分青铜器经化验发现,其铜料来自于云南昭通永善县。
这个时间与彝族慕靡系始祖希慕遮生活的时代一致。
天君地王住在中土窦仇诃的后裔为武和啥,武即武僰人,今天白族、土家族的祖先;啥就是“汉人”,今天西南地区很多汉人也是本土少数民族汉化过来的。
2.2 地皇窦米能窦米能又译为道孟尼、道弥尼、道慕仪,他是希慕遮第14世孙,窦仇诃的小兄弟(老九)。
1希慕遮;2遮道古;3古珠诗;4诗雅立;5立雅密;6密乍拐(弥扎耿、恒扎耿);7乍拐作;8作阿且;9且阿宗;10宗阿贤;11贤阿基;12基迫勒;13迫勒道;14道孟尼(窦米能);希慕遮约为公元前1200年人物,与中原商代武丁同时代。
窦米能比周穆王晚一代。
《彝族源流》第十二卷和《彝族祭祖经》载:“幼为窦米能,传下六祖根。
窦米能有九子,迁到水边(益谷)住,三支骑青马,穿青色衣服,三支骑红马,穿红色衣服,三支骑黄马,穿黄色衣服,打开雾霭门,打开霪雨门,飞往恒举叩,建造华丽屋,扶持德施氏,将德毕继举偶,在麻列俄嘎,练善战本领,就是这样的。
”“将德毕继举偶”说的是六祖时代,老五慕克克(毕祖、布祖)一族继承君位,成为六祖早期的统治者。
慕克克一族以升麻举垓(叟麻、寿麻)为治理中心。
升麻举垓为今云南嵩明、寻甸及其周边地区。
窦米能住在液各(益谷)老九窦米能住在液各,液各又译为液谷、益谷,是水边、水国的意思。
那么,彝文典籍里的益谷在哪里呢?王继超翻译的《彝族源流》记载:偬氏八子分布在八方。
而偬米古无立足之地,见到一片河谷,既不能放牧,也不能耕种,悬崖之上住不下,使他无法立足,就迁往嵩米(输弥)方向,定居在妥皮娄,一直到如今。
偬米古家族住在嵩米(收靡)偬米古居住在嵩米(嵩明),其后裔惹恩氏居住在益谷(水国度),与嵩明、寻甸的布家,东川、会泽的默家结为了三角亲家,相互通婚,直到“天地津梁断”时。
惹恩氏从米雅(慕雅)迁走了。
偬米古后裔惹恩氏住在益谷(水国)上文提到一个地名叫“益谷”(划红线处),在别的彝文典籍里音译为“液各”、“液阁”。
益谷“益谷”的彝语意思是水国、水国度、水边。
贵州彝文古籍上的字是带有书法格式的,不是标准彝文。
益谷(水边)在输弥(收靡)“输弥”即收靡(嵩米),云南嵩明与寻甸在汉武帝时称收靡县。
靡与麻通,收靡即收麻、寿麻,《山海经》西王母国所在地。
西汉收靡县含嵩明寻甸益谷(易古)为水国、水边,嵩明与寻甸一带最大的水域为嵩明嘉丽泽(杨林海)。
在清代的老地图上,嘉丽泽(嘉利泽)居然比抚仙湖、阳宗海还大。
古代测绘不准确,但也反映出嘉丽泽曾经是非常大的水域(有易古地名):近代云南地图上嵩明嘉丽泽很大上图嘉丽泽东北侧有“易古”地名,与药灵山位置重合。
嵩明县小街镇下面至今还有一个矣得谷村。
彝书里说,益谷在水边,是一个河谷。
矣得谷刚好在匡郎河谷里(俗称匡郎槽子),位于药灵山的西北侧,山谷里有一条匡郎河,水从东北侧向西南方向的小街流过来,最后汇入嘉丽泽与牛栏江水系。
嵩明小街矣得谷上图里,矣得谷、匡朗、月字本、阿革勺都是彝语地名,但现在居住的都是汉族人。
旁边还有阿古龙、矣则、本纳克、乃卜村等,都是住满汉族人的彝语村名。
月子本彝语意思为“水神山、龙王山”,本纳克为“黑彝居住的洼地”,阿古龙为“螺蛳村”,矣则为“水坝”。
我认为,彝文古籍里的“益谷”就是今天云南嵩明小街镇向匡朗山谷走的这一带。
《彝族创世志·六祖的寻源》记载:窦米能一族生活在益谷。
窦米能在家排行第9,他迁到了液各(益谷),也就是到了云南嵩明县小街镇矣得谷一带。
一些现代研究者把窦米能居住的益谷翻译为“水星国”。
《彝族创世志·六祖的寻源》还记录了赤阿索七兄弟的故事。
按父子联名:窦米能的儿子米能赤(米能仇、弥尼赤),米能赤的儿子赤阿索,赤阿索的儿子索雅窦(索阿窦)。
窦米能的7个孙子也住液各(益谷)《彝族创世志·六祖的寻源》记载:窦米能(道弥尼)娶了舅舅考姆宗(昆明宗)的女儿阿宗洪课,生了弥尼赤。
弥尼赤娶了宗阿武的女儿阿武赫车,生了赤阿索七兄弟。
赤阿索七兄弟迁到了益谷(液各),即今嵩明小街镇矣得谷一带。
2.3 人皇笃慕笃慕是希慕遮第31代,窦米能的第18代。
笃慕以笃三察为崇拜的偶像。
14道孟尼(窦米能);15孟立赤(弥尼赤、米能仇);16赤阿索;17;索阿德(索雅窦);18德喜所;19喜所朵;20朵必额(妥彼余);21必额堵(彼余度);22堵洗显;23洗显陀;24陀阿达;25达阿武(大阿武);26武阿补(阿武僰);27补侏娄;28娄侏武;29武洛撮;30撮珠笃;31笃慕(笃米);希慕遮第14代道孟尼(窦米能)为黑彝第一代祖先,笃慕为黑彝第18代祖先。
窦米能与笃慕均居住在嵩明。
笃慕的六个儿子发展为彝族六大支系的始祖。
传说中阿普笃慕避水的洛尼白被大部分彝族人视为彝族祖山。
洛尼白的彝语意思是“黑虎山”:洛尼白就是黑虎山1)“洛”即虎;2)“尼”为黑色;3)“白”是山的意思。
洛尼白指的就是:一座像黑色老虎的山。
黑虎山(嵩明药灵山)此山今天叫做药灵山,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小街镇。
从山的东南侧(四营)看过去,就是一只黑色的老虎。
头上双耳、背上褶皱、虎臀都可以看清楚。
从远处看过去也很震撼:700多米高的药灵山为什么嵩明药灵山就是彝族洛尼白?请看以下几条:1)山形像黑色老虎上面已经介绍过了。
在大西南很多地方的彝族传说里,均提到了洛尼白(黑虎山)。
彝族众多支系都有虎崇拜,但尚不清楚是因为祖上居住于洛尼白所以崇拜黑虎,还是因为崇拜黑虎才选择居住于洛尼白一带。
2)像黑色马鞍彝书里说:洛尼白从某个角度看也像黑色的马鞍。
从药灵山的西南侧(嵩明小街镇)看过去,山形就像黑色马鞍。
黑色马鞍药灵山由大药灵山及小药灵山组成,右边圆头的这个为小药灵山,左边双头、中间微陷,逞马鞍形的这座为大药灵山。
一般药灵山主要指大药灵山。
3)米雅洛恒山《彝族源流》、《西南彝志》、《彝族创世志》等彝文典籍里记载,彝族地区有九座著名的大山:柯西洛姆山,代吐博略山,惹洪鲁大山,点苍大山,武堵洛则山,珠堵洛则山,布鲁洛则山,恒博俄歹山,米雅洛恒山。
米雅洛恒山就是洛尼白,洛恒山直译为“天虎山”,也是以虎形为基调。
米雅洛恒山米雅洛恒山因为是彝族始祖笃慕(笃米)的居住地,故而名冠九大名山之首。
笃慕也译为笃米,米雅也读为慕雅,彝族六祖的名字,均是“慕雅”开头,如慕雅切、慕雅考等。
笃慕六子(彝族六祖)彝文古籍《确皮遮默》(六祖根源)中说:“远祖希慕遮,三十一代后,遭洪水泛滥,只剩下笃慕。
云南洛尼山,他择为居地,娶三君女为妻,生了六个子,六个六祖先,即此产生了。
武祖慕雅切,乍祖慕雅考,糯祖慕雅热,恒祖慕雅卧,布祖慕克克,默祖慕齐齐。
笃慕之六子,威荣如天高,根深枝叶茂,如启默根海大,似密默江漫滥,六祖裔繁衍,这样住下了。
”那么,米雅(慕雅)又在哪里呢?4)偬米古与偬举舒定居在收靡与慕靡并行着武僰系,五支僰生活在约公元前700年。
其中僰叟额一支,在第七代时生了“九支偬氏”(约公元前525年)。
王继超翻译的《彝族源流》记载:偬氏八子分布在八方。
而偬米古无立足之地,见到一片河谷,既不能放牧,也不能耕种,悬崖之上住不下,使他无法立足,就迁往嵩米(输靡)方向,定居在妥皮娄,一直到如今。
惹氏及恩氏在彝书记载里,混得还不错。
惹氏造矛,恩氏造盾,供应给强大的夜郎国使用。
惹氏及恩氏因此属于“天上人”,从事冶炼业,因为善于制作进攻及防御武器而名扬后世。
因为惹、恩两家居住在嵩明一带,嵩明、寻甸、昆明是老五布祖家的地盘,会泽、东川、沾益是老六黙祖家的地盘。
“天上人”惹、恩与“地上人”布家、默家结为三角亲家,友好了好几代。
《彝族源流·仇娄阿摩世系》记载:默德施与惹恩通婚时,得到了百多条矛和数百杆箭:其中惹氏矛一百六十根,恩氏箭八十捆。
武僰世系在强盛时期,称为恒略,即天上人,与哎哺氏希密遮的三十一世孙笃米(笃慕)之前五代(从武阿僰算起)互相开亲通婚,直到笃米之后的武、乍、糯、侯、毕、默之世,姻亲分别有六、七、八、九、十、十一,共计十七代以上,同恒略的待氏族为代表的各部联姻,互相通婚。
当时称天上人(武僰氏)和地下人(指六祖)开亲。
后来笃米的六个儿子逐渐强盛起来,与武僰氏发生冲突,武僰氏的滇部落派人到六祖驻地收税,要他们每天缴三十头牛、三十斤铜、三十匹布,六祖不服,把信使杀死在罗吐山。
六祖势力逐渐强大,两部发生战争,六祖和武僰氏姻亲中断。
史称天地津梁断,说的就是这一史实。
此后,武僰氏的政权常受六祖攻击而日渐衰亡。
《彝族源流·天地津梁断》记载:断了开亲路,天上人不下到地上,地上人不到天上去。
妥米纪抽的米靡氏迁走了,尼米举勾的尼能氏迁走了,代吐博略的什勺氏迁走了,赖吐珠舍的举额氏迁走了,米雅惹嘎的惹恩氏迁走了,恩博塞勾的塞赤氏迁走了。
天地断交,联姻是那样的遥远了。
上文说到的惹恩氏居住在收靡(嵩明),到了“天地津梁断”,说“米雅惹嘎的惹恩氏迁走了”,说明米雅就是嵩明一带。
阿普笃慕的“米雅洛恒山”就在嵩明。
嵩明最神奇的山当属药灵山。
除了上面一段彝文史料记载外,下面一段也可以再次证明“米雅洛恒山”就在嵩明。
5)诺陇邓与诺克博在米雅打猎《赫章彝族词典·德布尼恒述》记载:阿德毕、诺克博、诺陇邓住洪鲁地,治理升麻举垓。
升麻地名来自于嵩明药灵山,升麻举垓的核心地区即寻甸、嵩明、官渡小哨、宜良马街、马龙西部一带。
《彝族源流》记载:此时君长是诺陇邓,大臣为诺克博,毕摩是莫洛佐,在洛补夺朵祭祀三代亡灵,诺氏在升麻妥毕才兴起建祖祠,把祖灵迎请到祖祠中。
用两条肥壮的大牛作为建祠敬祖的牺牲,用金银打造雄鸡装饰祖祠,银房上盖金瓦,银屋顶安金窗,银房子安金门,墙脚上包裹铜皮铁皮,铜皮铁皮上雕刻上玉龙玉花,串成帘子一般,修建出一座稀世的相祠。
这就是在妥濮濮扎秋和恩博诺扎法所作的大事。
我在《秦汉间居于云南嵩明与寻甸的夷王三兄弟》一文中介绍过,诺陇邓、诺克博两兄弟为布祖(德毕)第10代,其时代约为公元前200年,中原秦汉之际。
与刘邦、项羽同一时代。
诺陇邓在升麻为君长,弟弟诺克博是其大臣。
《彝族源流》记载,老五布祖一族,最辉煌的就是诺陇邓时代。
诺陇邓(诺鲁歹)管理的就是嵩明、寻甸及其周边地区,此地区又称为“诺陇邓地方”或者“鲁歹之地”。
米雅厄钟在嵩明彝文典籍记载:诺克博与大哥诺陇邓(诺鲁歹)有一次带着猎犬在弥雅厄钟打猎。
“弥雅”就是“米雅”,阿普笃慕的“米雅洛恒山”就在嵩明、寻甸一带。
网上有个说法,说洛尼白是禄劝的幸邱山,这是张纯德教授的理论。
这个说法不正确,因为彝族建立在幸邱山的罗婺部是布祖第10代诺克博过去开创的。
诺克博为笃慕第11代,开创罗婺部之前布祖一族都居住在嵩明、寻甸、官渡小哨一带,彝文典籍里称为“叟麻举垓”,叟麻就是升麻的彝语发音。
升麻地名就来自于嵩明药灵山的升麻草药,为中国古代升麻之上品。
“叟麻举垓”就是中原记载的“寿麻国”。
6)笃慕君王继承人为老五慕克克王继超译《彝族源流》第二十卷乌撒源流:(老五)慕克克(米克克)娶尼米祖之女米祖姆洪,生下克彼鲁及克迫默,克彼鲁因为威望有限,在升麻大地方只做了一代君长,(后迁滇西)首邑不是在中部,而是在啥靡格踏,租赋上给外族蒙格氏,习的是外族习俗。
从慕克克到梯妥诺九代与天上尼阿余联姻。
梯妥诺时,天上要求地上人类相互通婚,他于是娶了(老六)默氏家姑娘那咪录,生了诺陇邓、诺克博两兄弟。
《赫章彝族词典·策尼格则述》记载:六祖分支后,德毕、德施、糯恒结成了三角亲家。
中部(诺濮)一代的十二君长列国,德毕为大,糯恒为仲,德施为幺。
大者称君,仲者为臣,幺者为师。
阿普笃慕逝世后,扶持老五慕克克继承君位。
慕克克的长子克彼鲁因为威望有限,在升麻大地方只做了一代君长,就举族迁往大理去了。
升麻含寻甸、嵩明、官渡小哨、宜良马街、马龙西部,升麻大地方即今天的嵩明坝子。
慕克克的长子克彼鲁在嵩明继承慕克克的君王之位,那么,笃慕为君的地方也当在嵩明、寻甸一带。
慕克克家族前10代生活在嵩明及周边的寻甸、昆明一带。
第10代以后,慕克克后裔诺克博家族逐步分支到罗婺(武定、禄劝)、磨弥(宣威、沾益)、播勒(安顺)、乌撒(威宁、赫章、毕节、水城)等地。
嵩明古盟台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平定南中后,在嵩明与彝族皇帝慕克克后裔结盟,嵩明故称嵩盟。
至今有古盟台遗址。
嵩明与寻甸为诺克博的哥哥诺陇邓(诺鲁歹)家族占据,很多代以后衰落,被东川慕齐齐家族后裔占据。
唐代南诏崛起以后,嵩明又变成了南诏国的长城郡,曲靖为石城郡,嵩明与曲靖同级别。
到宋代大理时,嵩明改称长州,进一步降级为县。
人皇笃慕笃米(笃慕)大洪水时(公元前450年,秦国准备进攻汉中,窥视巴蜀),居住在楚雄一带的举偶氏(窦米能后裔)打败武僰氏,成为第5大时代的统治者。
举偶统治了9代,就被笃慕的六个儿子(六祖)所代替。
六祖后裔统治南中地区,直到清朝改土归流。
笃慕大儿子、二儿子家族是夜郎国核心成员,后期沦为4个小兄弟后裔的奴隶。
老三与老四家最初占据昭通,人口膨胀以后,发生矛盾。
再举行分支,迁往巴蜀,今天的凉山、古蔺、叙永一带是老三老四家后裔的分布地。
最有名的当数老四后裔奢香夫人,嫁到老五后裔家。
老五后裔香火最旺,占据阿宇陡(东川会泽)、芒部(镇雄)、水西(大方、贵阳)、阿外惹(普安)等地,到清代还是土皇帝。
窦仇诃的后裔发展为白蛮,窦米能的后裔发展为乌蛮。
白蛮与乌蛮共同建立了夜郎国,白蛮为君,乌蛮为臣。
笃慕大洪水以后,白蛮衰落,乌蛮崛起。
唐宋时期强大的南诏国及大理国,广大的百姓为白蛮,统治者仍然是乌蛮。
因为白蛮习土葬,乌蛮习火葬。
南诏与大理没有一个君王是土葬,至今找不到任何一座王陵。
这就是证据。
南诏王族从母系上可以追溯到嵩明黑彝皇帝慕克克家族第10代诺陇邓家。
南诏早期利用了慕克克家族势力开创基业。
强大后又吞并了慕克克家在嵩明、寻甸、昆明的基业。
慕克克的儿子克鲁比家族后期迁往大理巍山,成为南诏大国师(毕摩)。
彝族君臣师为最高领导层,也就是说,慕克克家族后裔也是南诏核心统治者成员。
彝族六祖早期每家都有迁往滇西的家族,一些研究者认为,滇西六诏就是滇东北六祖的后裔。
因为古代黑彝早期是母系社会,后期父系社会崛起,六祖在滇西的妻子家族逐步取代滇东北六祖的后裔势力,变成了滇西人的六诏。
西南夷的前三皇及后三皇在彝族历史文化里广泛存在,他们是古代西南地区的人文始祖,他们的故事就是云贵高原2000多年前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