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马黎一个文物考古大展开幕后,很多人抢着做一件事:暴露年龄。
“今天下午,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开幕,图三是展柜里的教科书。
图四五是我的初中教科书。
”11月7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发圈抢沙发,提前准备好四本书po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南4展厅,一个展柜里,放着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册,书页泛黄,翻开的这一页,有一句话:“1973年,又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了一处约七千年以前的氏族遗址,我们称它为河姆渡遗址。
”1978年,河姆渡遗址首次载入中学教科书。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揭开了中国史前文化多元一体的真相,改写了历史。
我本人就是在中学课本里知道河姆渡的。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在开幕式上也忍不住“暴露”。
“1981年我就去了河姆渡,那条公路坑坑洼洼,车颠簸了大半天才到。
”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开始回忆杀。
7000岁的河姆渡人看到这里,有点傲娇。
11月7日,“远古江南•海陆山河——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这个世界级考古发现,今年50岁了。
对很多人来说,河姆渡最大的标签:教科书里来的。
这一次,“终于看到教科书里的实物了。
”但,这是不是也意味着,我们对河姆渡的印象,久远了,模糊了。
他老了吗?河姆渡大家族可不同意,兄弟姐妹们开讲了。
1. 大家族50年后首次同框“大哥”河姆渡遗址说,看这个展览前,需要先搞清我的家族成员网络——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井头山遗址、河姆渡文化,都是啥关系。
好了,教科书先翻开来——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破土而出,发现了大片干栏式建筑遗迹与丰富的石、骨、木、陶器和动植物遗存,最早年代约距今7000年,尤其是保存良好的反映稻作农业发展进程的各类稻作遗存,奠定了河姆渡文化在中国考古学中的特殊地位。
1973年发掘现场河姆渡遗址不是只发掘了一次,它经过了1973年夏的试掘和1973年冬、1977年冬两次科学发掘,发现叠压着4个文化层,发掘出土了6700多件文物。
插播小知识:四个文化层啥意思?一般而言,我们把河姆渡遗址一到四层为代表的遗存统称河姆渡文化,年代可以分为早期(一期:距今7000-6500年、二期:距今6500—6000年)和晚期(三期:6000-5500年、四期5500—5300年)。
“震惊中外”四个字,在那个历史年代是实打实的——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和河姆渡文化的确立,扩大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领域,第一次证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改变了人们在中华文明起源的问题上中原地区一元论的认识。
这是河姆渡发现50年来最重要的意义和地位。
用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杨建武的话说,八个字:改写历史,颠覆认知。
“大哥”是50年前生的,但他并不孤独。
50年来,已发现的河姆渡文化遗址有数十处,经过发掘的遗址有15处左右,如慈湖遗址、名山后遗址、塔山遗址、鲻山遗址、傅家山遗址、田螺山遗址、下王渡遗址等。
他们都是河姆渡文化大家族中的成员。
最有名的,当然是田螺山遗址,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河姆渡文化中最完整的聚落遗址。
田螺山遗址这次大展,河姆渡大家族第一次约齐了。
一家人整整齐齐,我们才能看到河姆渡文化较完整的面貌——它是中国南方地区最重要的一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考古学文化,距今约7000年-5000年,以干栏式木构建筑遗迹、稻作农业遗存、夹炭黑陶器、象牙雕刻器、众多骨器、石器和木器,以及丰富的动植物遗存为主要文化内涵。
等等,还有一位大家长呢,他怎么能缺席?他也来了——井头山遗址,是河姆渡遗址发现近50年以来,在浙江沿海发现的又一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2013年,在河姆渡遗址13公里的余姚市三七市镇井头村,发现了一处地下5-10米深的遗址,出土了数量巨大的被先民食用后废弃的各种海生贝类:蚶、螺、牡蛎、蛤、蚝等,经过碳十四测年,确定距今8000多年,早于河姆渡遗址1000多年,被命名为井头山遗址。
井头山遗址放在整个中国沿海地区来观察,井头山遗址是埋藏最深、年代最早、保存遗物最丰富的贝丘遗址,为河姆渡文化的海洋性起源提供了实证。
也就是说,河姆渡人的“祖辈”找到了。
井头山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成果,初步探明了河姆渡文化的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