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土矿是深埋在地表下的粉砂岩,宜兴人把陶土矿统称为“泥”,他们又将“泥”分为三种:1,以灰白色为主,颜色单纯的粗沙铝土质黏土称“白泥”。
这类泥的原矿呈灰白,桃红,象牙白等,经过淘漂压滤以后,表面细腻有光泽,烧成之后呈象牙色居多,多用来制作砂锅,煨罐以及一些工艺陶器。
2,浅灰色,淡黄色,黄红色为主的杂色黏土称为“嫩泥”,接近地层表面的部分也叫作“黄泥”,原矿材质在风化前,软,嫩,细。
3,紫红、紫青、浅紫和棕红色为主的杂色粉沙质黏土称“夹泥”,俗称“石骨”。
原矿是深藏在地层里的一种页岩(未经风化),位于坚如铁甲的黄石岩板(宜兴人称为甲泥)下,材质在风化前硬、脆、粗。
夹泥和嫩泥矿,都富含氧化铁,少的不低于百分之二,多的可达百分之八以上,经过适当的炼制,这些泥料可以烧制成深浅不一的黑、褐、赤、紫、黄、绿等色的陶器。
紫砂矿和陶土矿的主要区别。
在夹泥和嫩泥陶土矿中,夹杂着一种特殊的泥矿,宜兴人将这种泥矿叫做“紫砂泥”,古时民间也称作:“龙肌”。
绿泥叫龙肋,红泥叫皮龙。
紫砂泥表现出和普通陶泥显著不同的特点:1、在上文中所说的陶土矿,夹泥矿层中隐藏着一个透镜状的夹层矿体,这个矿层厚度一般为数十厘米到一米左右,颜色为紫色或者紫红色,有些带有浅绿色的斑点,该矿层主要成分是水云母,并且含有不等量的石英,高岭土,云屑和铁质,这就是传说中的紫砂矿,古代成为青泥,可以加工成紫泥,该泥料可塑性非常理想,成坯强度高,干燥后收缩率小。
2、在紫泥矿中,偶尔会含有“夹脂”,当地说法叫“泥中泥”,这类夹脂分为两种,一种是单纯的绿泥料,可以加工为绿泥,质地细腻娇嫩,耐火性比紫泥低些。
一种是紫泥和绿泥的共生矿“团泥”,段泥壶就是用这种泥料做的。
3、在嫩泥矿的底部,有一些琐碎的,需要经过手工拣选的矿料,这就是红泥矿,可以加工成红泥,古称“石黄泥”,含铁量不等,烧成壶后呈朱砂红,朱砂紫,海棠红等颜色。
皖之寿县,鲁之博山,粤之潮邑,浙之长兴,晋之安泽、平定,多地都产质地优良,瑰丽朴雅的各色陶土矿,但实践证明,均难望宜兴和乡宁两地的紫砂泥项背。
乡宁紫砂陶产品分日用品及装饰品两种。
以茶具为最佳,造型古朴,形态端庄,文雅别致,自成风格。
沏茶能保持原有色、香、味不变,隔夜不馊,长期使用不起腻苔,不生异味,久之能使茶味隐蕴,余香暗藏,虽注入清水,犹有茶香,有“此时无茶似有茶”之谓。
清代列为贡品。
其耐冷热应变性佳,虽在冬日注入沸水亦不能裂,提携不炙不烫,使用愈久,色泽愈美。
所制汽锅,用于烹制鸡、鸭、鱼、肉,滋味蕴蓄不散。
所制的花盆植入花木不易烂根,以其型色俱佳,赏用兼备,益增花木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