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对于用户体验设计师小白而言,在了解了用户体验设计这一概念及其与产品关系这些基本要素后,要想能更快地投入这个领域,那么就要了解其真实的行业发展现状,即除了优势外,还要研究其设计的缺陷及局限性,这样才能把握职业定位,更好地职业发展。
本文将对其进行相关经验分享,具体谈谈体验设计的局限性。
这篇来讲讲体验设计的缺点和局限性在哪边。
之所以单独写一篇,是因为长期以来搜索体验设计基本是一连串的赞美和重要性强调,完全脱离事物的真实发展现状。
所以适当泼一盆冷水,让想要投入这个领域的同学能具备更正确的认识,不会把持不切实际的期待,认不清自己的职业定位,从而在入行伊始备受打击。
一、体验设计在产品权重第一个问题,就是直击灵魂的核心问题,体验设计在整个产品的发展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
今天我们已经适应在网上看到任何有关产品的分析还是产品团队自己的声明,都会反复强调 “用户体验” 的重要性,听起来是不错,体验差的产品谁会想用呢?但前面我们提过,体验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命题,是用户使用产品前后积累下来的感受。
除了产品基本的交互、界面这些可视内容外,还包含了一大堆其它的因素。
比如一个电商产品,产品体验一定涉及到商品种类、价格、防伪、物流和售后。
如果商品本身价格比其它平台高,出现各种假货,客服态度极差,那么它不管 UI 还是交互做的再好,用户体验也是上不去的。
在这个场景下,核心体验几乎都和体验设计师关系不大。
最有代表性的产品就是拼XX了,它的设计、交互、功能只能在所有你听说过的电商产品里垫底,即使小米有品、造作、考拉、严选这些二三梯队的产品也比不过。
但是它成功了,成为和淘宝、京东竞争的巨头。
那么体验设计师在这中间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再比如音乐类产品,产品最重要的功能,必然是歌曲的丰富性和时效性对吧。
如果进去搜索歌手或歌曲,大半是找不到的,那界面和交互做得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呢?正因为如此,我最喜欢的虾米音乐才沦落到今日坟头草都三米高的结局,体验设计能挽救它的败局嘛?在互联网历史中还有非常多产品本身设计和交互非常优秀的行业老二老三,但……举这些例子,并不是单纯为了打击大家的热情,而是要客观认识体验设计的价值,就不能把它抬得太高。
一款可以成功的产品,它成功的核心原因大多和体验设计师可以负责的工作是无关的,是由产品经理或背后的管理团队决定的。
他们决定了产品是否具备成功的可能性,而体验设计的作用,就是缩短成功的速度,以及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竞品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所以,多数项目场景中,体验设计的权重是低于产品、市场、技术的,这是由行业特性决定的,只要自己作为用户的角度去审视一下就可以得出结论了。
那么就不存在用户体验对产品起到决定性影响的行业嘛?当然不是,在我看来,工具类产品就是主要由用户体验支撑的行业。
比如笔记应用,番茄应用,代办清单,思维导图,资源管理等。
大家功能都差不多,但是赢得用户推荐和真金白银支持的,只能是产品本身在体验上打磨到远超竞争对手的地步。
比如我在用的 AppStore 获奖和编辑精选应用 Things,作为一个非常简单的待办清单工具,它的 MacOS 买断价格是 328,iOS 买断 68。
还有我最喜欢的 Markdown 文本工具 Ulysses,非常简洁,没有太多花哨的功能,但是售价 ¥293/年(一直涨价,想骂脏话)。
工具行业是最 Old School 的行业,也是 UI、交互、体验最佳的实践场所。
奈何受限于国内比较畸形的软件消费观念,这类产品的市场暂时还太小,容纳不了大量的体验设计师进入。
二、体验设计的决策落实既然我们知道体验设计在多数产品中的权重并不是最高的,那么推导下来,产品决策中体验设计优先级不高也就成为了必然。
摆在体验设计面前的真正问题,就是我们的工作建议、产出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就是因为优先级太低,团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往往会选择其它的建议和选项。
除此之外,就是体验设计的整体流程太长成本太高,从前期确定问题,到展开用研,分析,输出,往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主要的障碍就是做研究通常是需要充分的样本量的,如果每次用研都是十个八个用户的访谈、问卷、测试,分析的报告能拿得出手嘛?就是想要做大范围数据测试,那么数据埋点和统计建模也需要开发团队做出大量的准备。
尤其是听起来很简单的 A/B Test、灰度测试,需要一整套开发框架来支撑,对于中小团队而言是一种非常沉重的负担。
即使前面这些工作全都克服障碍去落实了,还要应对一个最致命的问题 —— 研究实验不一定会有结果。
大学有做过复杂实验的同学,应该知道不管怎么设计整体流程,总会因为各种没办法控制的变量或外部影响,导致最终的实验结果是没有价值的。
体验设计作为社科,不可能脱离这种规律,所以不管你有多努力或者多专业,也会有不少的试验结果是错误的,更不可能推导出有效的结论。
所以严谨的团队,在采纳体验设计结论或者建议前,要经过大量的审核,再次确认实验流程合理,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