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俗信中,人们常常使用一些文字符号表达自己的良好的心愿,这也却非迷信。
如:在新婚的洞房里张贴红纸黑字的条幅:张天师在此,诸邪回避。
又如,安家入住之时,就在门柱上张贴: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
包括现在的人们有时将“福”字倒贴,意为“福到了”。
这些方式,主要是传承传统习俗和求得心理上的安慰,无可厚非。
那么,“渐耳”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传在唐代时,有个叫冯渐的隐士,颇有奇术,和一位李姓的道士交往。
这李道士也高人,精通一些法术,但是和冯渐相比,水平差了几个档次。
李道士十分推崇冯渐,逢人便说:当今制鬼者,无过渐耳。
当时的人们闻之后,以为“渐耳”中是个神仙的名字,便纷纷将“渐耳”两字,竖写成“聻”,贴于门首,意在保佑家宅平安,家人安稳。
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了明末清初。
可惜的是,清代专家们不知道这其中的前因后果,竟然将“聻”收录到汉字字库,变成了一个新字,也就让“渐耳”失去了神秘的法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