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科研投入的增加和从业人员的增多,我国的科研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尤其是高水平论文的发表数量急剧上升,使得学术圈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2023年国内单位在CNS(Cell, Nature, Science),上发表的文章数量已达到351篇。
随着整体科研水平的水涨船高,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的申请难度也随之增加。
过去,只要申请书撰写得当,即使科研成果一般,也有机会获得资助。
但现在,由于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普遍化,仅仅依靠申请书的撰写已经难以脱颖而出。
面对这样的压力,青年学者如何自处?除了不断内卷鸡自己,是否可以考虑转换赛道,例如投身工业界?工业界提供了一个不同于学术界的环境,更注重科研成果的商业应用和实际效益。
青年学者可以借助自身的科研背景,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技术进步。
更重要的是,例如欧陆的工业界(大厂)只要过了试用期,同样能提供更稳定的职业发展(终身雇佣制)和经济收入。
然而,转换赛道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科研。
学者仍然可以参与到前沿技术的研发中,他们在业界的科研成果同样可以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更重要的是,工业界提供了一个更加多元和灵活的职业发展平台,青年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总的来说,自然基金虽然难,对于青年学者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但也是自身成长的机会。
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大家也可以考虑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包括投身工业界,或是当帽子无望时转实验或教学岗,尝试主业躺平、副业开花,以实现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平衡。
祝福各位学子们可以在科研和职业发展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实现个人价值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