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清华简,李学勤先生曾幽默风趣地说,这次“挖到了一个历史学家”。
但清华简的拥有者可能不仅仅是“历史学家”这么简单——清华简的文献特色与墓主身份蠡测作者:刘国忠(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清华简是在2008年7月15日入藏清华大学的,在此之前李学勤先生曾看到了一些竹简的照片和摹本,发现其中有《尚书》的《金縢》篇,另外他还看到竹简上有关于西周和春秋历史的记载,十分振奋。
竹简入藏清华后,科研人员对竹简进行了长达3个月的抢救性清理保护,在此过程中又找到了《傅说之命》《程寤》《祭公之顾命》《周公之琴舞》等数十篇文献,使得清华简的重大学术价值得到进一步确认。
2008年10月22日,清华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了清华简入藏的消息,李学勤先生在会上曾幽默风趣地说,这次“挖到了一个历史学家”,欣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一概括曾因其生动形象的比喻而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转眼之间,13年的时光已经匆匆流逝,清华简的整理工作一直在卓有成效地进行之中。
当前,清华简的整理公布已经过半,其整体面貌已经更为清晰。
如何认识清华简这批文献的性质和特色,是我们这篇小文中想要讨论的话题。
另外,李学勤先生曾经多次指出,古代墓葬中出土的简帛书籍有助于我们了解墓主人的个人身份和思想世界,“书籍用来殉葬必然是死者生前读用或爱好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是死者身份和思想倾向的反映”(《马王堆帛书与〈鹖冠子〉》,《江汉考古》1983年第2期)。
因此,我们也想以清华简的文献特色为依据,进而推测墓主人的可能身份。
第一,我们应当说明,总数约为2500枚的清华简应当全部出自同一座墓葬,而不可能是来自不同墓葬的资料汇集。
清华简虽然是盗掘所出,缺少了最关键的原始信息,而且竹简原有次序也早已被全部打乱,但这种失序的情形应该在地下时就已经如此。
我们在清理过程中发现,尽管经过两千多年的浸泡,竹简已经非常糟朽,但属于不同篇目的竹简往往互相紧密地粘连在一起,很难进行剥离。
即使是保存异常完整并且成卷的《筮法》篇,也有个别的竹简散落出来,与其他各篇竹简混杂粘合在一起。
这种情况证明,这些竹简一定是从同一座墓葬出土的。
第二,我们可以看到,清华简没有一些先秦两汉墓葬中常见的遣册和日书之类的材料,其内容全部为古书,总数约有70篇左右。
这种以典籍来殉葬的情形,与郭店简、上博简、安大简等多批楚简材料非常相似。
第三,清华简的典籍丰富多样,如果依照四部的分类方法,其内容涵盖了经、史、子等各部;而且这些典籍内容非常艰深,像《封许之命》《摄命》《四告》等篇,皆为相关的原始文献,一般人很难读懂,也未必会有阅读的兴趣。
墓主人收藏和阅读这些典籍,说明其兴趣爱好十分广泛,而且具有极高的学术修养。
第四,清华简这数十篇文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