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扇子,你可能想到广场舞阿姨手上的舞扇,姥姥手里夏天用来驱赶蚊虫的蒲扇,甚至印了小广告的宣传用的塑料团扇……你也有可能想到的是文人雅士手中绘有书画作品的折扇,《西游记》中铁扇公主手里的芭蕉扇,戏剧或相声表演时,演员手里的扇子道具……扇子就是这样一个兼具雅致与俗气,既有实用价值又极具审美价值的器物。
它可以是姥姥手里的蒲扇,随处可见;也可以是齐白石的扇面画,一扇难求。
更让人惊讶的是,扇子从古至今至少有2500年的历史。
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好的扇类实物,是春秋晚期的一把短柄竹扇。
扇子发展至今,长久不衰,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物质功能,更重要的是因为扇子作为审美符号、艺术载体,承载了几千年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生命力。
折扇神秘的扇子起源关于扇子的起源,众说纷纭。
但是从流传下来的有关扇子的传说故事中,你会发现扇子文化的创造和繁盛历史,与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是同步的。
民俗神话传说中,有伏羲女娲因是兄妹成婚,女娲羞怯难当,“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
在这里扇子出现在了创世神话中。
尧舜也有关于扇子的传说。
相传尧王在位时,有一种祥瑞之兆,叫“萐莆生厨”。
后世的记载中,萐莆本是一种草,可以做扇子。
而“萐莆生厨”是说,厨房中自己长出一种肉脯,这种肉脯像萐草一样薄,摇动时有风,肉脯自身寒凉、久置不臭。
可以看出传说中的萐莆已经具备了扇子的功用。
舜帝因发明了五明扇,也被后世认为是扇子的创始人。
“五”是指“东、西、南、北、中”,“五明”有广达圣明的意思。
相传舜帝视察东南西北中时,都会带着五明扇以视广开视听。
这里的五明扇便衍变成了后世王侯公卿的仪仗扇。
仪仗扇在创世神话和远古传说中都有扇子的身影,可见扇子的起源要远比我们认为的早。
沈从文也曾推测,扇子的使用最早可能在新石器时代。
其实,扇子的发明和运用在原始社会时期,可能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当远古人类感到炎热难耐时,自然会拿某一片状的物体遮阳避日或左右摇动扇风取凉。
如果某个东西被固定用来扇风取凉,也就意味着扇子的问世。
先秦时期,扇子的材质和工艺较为简单,多为萐莆、竹篾或动物羽毛。
这一时期的扇子多运用在礼制上,是贵族身份的象征。
编织扇到了两汉时期,有许多关于团扇的记载,可见团扇从汉朝开始盛行于世。
团扇在制作工艺、材质、造型上都有很大的突破。
东汉时期丝织业发展,丝织用品不仅品质优良,还可以织出花、鸟、虫、草、还有织字文锦。
这些丝织品用在扇面上,就变成了品质优良,兼具社会和艺术审美的精致团扇。
团扇延续到魏晋时期,团扇依旧深受当时女子的喜爱。
而且扇面绘画,也在魏晋时开始盛行。
隋唐是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扇文化也随之长足发展。
这时候扇面制作精美,无论是素娟纸帛质地都宜书宜画,在制作工艺上也有精湛的镂空雕漆技艺,而扇柄的制作材质也出现了象牙、名竹、白骨等。
折扇在两宋时期从日本、朝鲜传入中国,随着折扇的兴盛,书画扇、买扇、藏扇、玩扇也成为一种时尚。
唐宋时期,流传下来关于扇子的诗词歌赋、名人韵事,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明清时期,一方面水墨丹青、墨书住印,使扇面书画艺术达到了最高境界;一方面虽然世界形势是“西风东渐”,但扇子却呈现东风压倒西风的趋势,传入欧洲国家。
绘有水墨丹青的扇子中国古扇品种丰富、花色繁多,流传下来不再是一个个物件,而是一件件精致的艺术品,一种文化。
扇文化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管是在制作工艺、还是艺术审美上都与当时不同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阶段相一致。
五彩缤纷的扇文化扇子的艺术魅力与文化意义,使它在物质文明迅速发展的社会中,依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不朽的审美精神。
扇子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民间信俗中寓意美好吉祥;它也是文人雅士寄托情志的意象,抒发情感的载体;同时扇子与书画、戏剧、舞台等多种艺术形式相融合,展现了多姿多彩的审美艺术。
民间吉祥寓意魏晋南北朝习俗,女子出嫁时要手执一柄纨扇或花扇遮掩脸面,等到了新郎家举办仪式时,会有专门的“却扇”礼,为新娘拿下遮面扇。
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唐朝,唐朝统治阶层并不主张旧制,想要禁止却扇礼,但这一习俗依旧在民间十分盛行。
这是因为,“扇”音同“善”,并且女娲伏羲创世神话中,也有以扇遮面的传说,在民俗信仰中有祥瑞的寓意。
新娘以扇遮面在《本草拾遗》中记载“败蒲扇灰和粉,粉身止汗,弥败者佳”,蒲扇入药可以治热病。
扇子也就寓意驱邪避凶和力量,神话故事中八仙之一汉钟离的宝扇、济公手中的破蒲扇都有祛除妖邪的力量,《西游记》中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更是有通天的力量。
另外,扇子还寓意“孝”。
《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黄香冬天温席,夏天扇枕,因此后世也把扇子作为行孝的工具,与“孝”联系在了一起。
在民俗中,扇子一直被作为吉利、祥瑞的象征,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扇形窗、扇形图案。
扇子在人们心中,已经成为一种吉祥的符号,同时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文人雅士寄托情志扇子也是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意象,就像“五明扇”寓意舜帝广达圣明一样,在文学作品中,扇子寄托了文人雅士的情志。
最早以扇子寄托情志的,大约是班婕妤的《团扇歌》,此中的合欢扇被用作男女情意的意象。
在后世的诗词中也被借题发挥和广泛运用,例如,晋代陆机的“寄情在玉阶,托意唯团扇”,唐朝李白的“谁怜团扇妾,独坐怨秋风”等。
《念奴娇·赤壁怀古》里写道,“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里的扇子是睿智、是运筹帷幄。
描写诸葛亮时,总是离不开扇子,也是因为“摇扇子”有运筹帷幄这一意象。
羽扇纶巾江南一代管扇子叫“扬仁风”,语出魏晋时期的袁宏,“辄当奉杨仁风,慰彼黎庶。
”“扬仁风”寄托了名仕对执政者仁政廉洁的期望。
这一意象还被运用在建筑上,如颐和园的扬仁风扇面殿。
不起眼的扇子,寄托了文人雅士对真善美的向往,在他们眼中扇子是一种文化载体,有着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底蕴。
扇子多彩的艺术展现扇子从招风纳凉的实用价值到经久不息的审美价值,除了其本身作为“工艺之扇”的工艺艺术外,还因其作为“艺术之扇”与其它艺术形式融汇发展,形成多姿多彩的扇文化。
扇子流传至今有几千年的历史,从粗糙简单到工艺精制复杂,其中有许多值得考究的技艺,像汉代的七轮扇,开了机械扇的先河。
而扇面与书法、绘画,从魏晋时期便紧密结合在一起。
扇面画改变了原来绘画以长卷、卷轴为主要形式的大幅绘画体系,开创了小品绘画的先河。
这不仅是改变了绘画的形制,而是对书法、绘画的创作主题与创作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扇面画成为了书法绘画的一种主要形式,近代以来,任伯年、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诸多名家,都创作有大量优秀的扇面绘画作品。
扇面画扇子也是戏剧、相声等舞台表演的重要道具。
我们经常看到戏剧或相声演员手拿一把扇子作为道具,或者舞台布景是一把打开的折扇。
扇子在戏剧表演中几乎是不可或缺的,早在明清时期就有以扇子命名的戏剧舞台,例如明朝的《夭桃纨扇》、清朝的《桃花扇》。
扇子在表演中作为重要的道具,经常作为意象被赋予特殊的意义。
《梁祝》舞台中的扇子道具此外常见的扇子艺术形式,还有扇子舞、扇子歌、扇子功等等。
扇子可以说是综合性的艺术载体,与多种艺术形式融会贯通,形成别样多彩的扇文化。
而作为审美艺术的扇子,也正是扇子流传至今依旧深受人们喜爱的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内核。
随处可见的现代扇子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扇子作为夏季摇动生风的实用价值,正逐渐消失。
而扇子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器物,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扇语言和源远流长的扇文化。
这种文化或许时常被人们忽视,其实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
融入了扇子美学的家居设计,中式园林设计中时常见到的扇形窗、带有扇形靠背的椅子、客厅里常见的扇形装饰等。
上海世博会公园在设计时,也融入了“扇”的概念。
公园的整个基地呈现折扇扇面形,而乔木绿化仿照扇骨进行设计。
中国国家体育馆的设计灵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