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张图: 这是一个池塘,原本平静没有波纹,当向池里丢了一颗石子后,水面立即泛起层层涟漪,并且一直扩大到整个池塘。
事实上,在这个池塘中的任何一个点,都无法躲过这层层涟漪,无法逃避到影响之外,是不是?截取一个波段,可以预测出所有涟漪 假如,我们拦截住“涟漪”中的任何一个“波段”,从其行进的方向、速率、强度,是不是可以推算出下一时刻波会到哪里?也可以推算出上一时刻这个波在什么地方?通过计算,我们可以根据现在这个波,把以往所有波和未来所有波,全部地计算并描绘出来,就像下图一样: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北靠浙江,西接江西,南连广东。
依山傍海,海岸曲折,多港湾海岛,全省有1400个鸟屿,仅次于浙江,位居全国第二。
多山地丘陵,可分为闽西山区、闽中山区和沿海平原,主要山脉有武夷山、戴云山等。
闽江是境内最主要的河流。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秋多台风,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这样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对福建文化所产生影响,我个人认为总的来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多山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另一个方面是濒海多港湾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具有海洋文化的特征。
(一)内陆文化的特征。
福建的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自古就有“东南山国”之称。
西北有武夷山山脉、东北有太姥山脉、西南有博平山山脉、中部有鹫峰、戴云两山脉。
在古代外省入闽主要通过仙霞关、杉关、崇安分水关、福鼎分水关、诏安分水关,这五个关口入闽,而这些地方地势非常的险要,要入闽实属不易,史书记载“闽道更比蜀道难”。
再者,从福建人口的聚集地来看,盆地是居民密集的聚集地,例如浦城、武夷山、建瓯、邵武、顺昌、尤溪、三明、永安、长汀、上杭、漳平、德化、华安、古田和屏南等都是人口聚集的盆地。
因此,这样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古代福建交通的闭塞,不同区域的人们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这样对文化所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1.①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约中晚唐之前)福建文化落后于北方。
福建地处东南在古代是属于蛮荒之地,落后的交通使得中原的文化要传到福建变的非常的困难,而土著的闽越人自身文化又相对的落后。
同时福建相对的隔绝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形成不同的方言,而不同的方言却不利于人们口头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
②有明显的区域文化的特征。
福建是一个移民的省份,在两晋南北朝、唐前期、唐末五代、两宋之交、明清时期北方大量的移民涌入福建,由于移民的时间;与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的程度不同,再加上省内、省外交通不便等原因形成了福建不同的方言区,如闽东方言区、兴化方言区、闽南方言区、闽北方言区、闽客方言区。
而在不同的方言区又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信仰。
例如,闽东方言区信仰监水夫人和五帝;兴化方言区信仰妈祖;闽北方言区信仰扣冰辟支古佛;闽客方言区信仰定光古佛。
不同的民间信仰又促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
例如,有莆仙戏、高甲戏、芗剧等。
福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山,适合蚊虫的生长,蛇类众多,古代先民对蛇既害怕又崇拜,从而形成了蛇的图腾。
在古代使用干栏式的建筑也与这样的气候有关。
如果按河流的分布来看福建的文化可以分为闽江流域、木兰溪流域、晋江流域的三大文化圈。
所以,福建文化本身有很强的小地域色彩。
2.许多中原古文化在福建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①福建的方言中保存了大量的古音、古词。
一些古汉语中常用的词汇在普通话中已不用或少用了,但是在福建的方言中却被保存了下来并还在使用,仍然有它的生命力。
例如古汉语的“鼎”,也就是现代汉语的锅,在福建的方言中还清晰可辨,再如古汉语的“面”,也就是现代汉语的脸,也一样非常容易辨别出来。
②在福建的许多乡村中保存着聚族而居的传统。
聚族而居的传统原本起源于北方,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这样的传统在北方现在已经逐渐消失。
在南方的福建却保存了下来。
原因主要有这些,北方的移民利用宗族克服南迁途中的种种的困难;利用宗族同当地的土著进行抵抗;不同时期的移民利用宗族争夺生存的空间和政治利益;多山的地理环境容易形成聚族而居的村落。
③形成完整的理学体系。
理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