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历史上先明后昏的君主,大家都能说上一大堆,像汉武帝、唐玄宗、乾隆帝等等,但是如果我要问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先昏后明的君主,可能很多人都回答不上来了。
确实,这样的君主并不多,我们通常认为的先昏后明的君主也就只有太甲和楚庄王。
其实,我们一般根据《史记》认为太甲是因为昏庸才被伊尹放逐到桐宫,然后太甲是改过自新后才回来重新掌权的,但是根据《竹书纪年》的说法,太甲是逃出桐宫杀了伊尹才复位的,所以太甲有争议。
我们再来看楚庄王,楚庄王刚即位时特别昏庸,只知道贪图享乐,直到大夫伍举劝楚庄王,楚庄王才说出"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话,从此变成了一代明君。
然而事实上楚庄王刚即位的时候楚国的政局十分复杂,楚庄王不知道哪些人是忠臣,也不知道哪些人是奸臣,所以他很有可能是想假装昏庸来试探群臣。
所以楚庄王也很难说他是先昏后明的君主。
然而,中国历史上真正算得上是先昏后明的君主确实有,我们能找出一位,谁呢?楚顷襄王。
元曲中的楚顷襄王楚顷襄王是楚怀王之子,在楚顷襄王即位之前的楚国经历了由楚宣王、楚威王开创的楚国战国时期最强盛的"宣威盛世"到楚怀王前期的全盛,然后又盛极而衰。
楚怀王在位一共是30年(前328年——前299年),在位前期任用唐昧变法、击败魏国和越国,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甚至组织多国联军进攻秦国,使楚国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国家,这一时期的楚国的国力达到了鼎盛。
然而公元前312年,秦国派来的张仪欺骗楚怀王以秦国六百里商於之地换取楚国断绝齐楚联盟,楚怀王中计,并先后被秦国和齐国击败,失去了汉中等地,楚国因此开始衰落。
就这样一直到了楚顷襄王即位。
楚顷襄王即位那一年,秦国击败楚国,并取析邑及其周围十五城;楚顷襄王在位的第四年,楚国国内发生了饥荒。
当时的楚国可以说是内忧外患,而在战国时期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就注定了每一位君主都需要比后世其他王朝的君主更加强大。
但是这时候楚顷襄王在做什么?楚顷襄王基本上没有什么作为,除了重用子兰、安于享乐之外,后来又通过娶秦国宗室女与秦国暂时维持和平状态,剩下的就是修筑长城。
楚顷襄王即位时的楚国疆域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楚顷襄王没有利用好这段时间为楚国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也没有恢复楚国国力的作为,再加上当时楚国国内的风气并不好,所以此时的楚国正处于继续衰落中。
这时候有一位叫庄辛的大臣向楚顷襄王指出,郢都已经到了很危险的时候,当时楚顷襄王却完全看不清形势,反而认为庄辛老糊涂了,因此根本没有把庄辛的话当成是一回事。
然而,楚顷襄王很快就自食恶果了。
在楚顷襄王在位的第21年(公元前278年),秦国将领白起攻打楚国,夺取了楚国的都城郢都。
楚顷襄王的军队元气大伤,不得不将都城迁到陈都。
正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楚顷襄王就是这个浪子,经历了这样的挫折之后,楚顷襄王开始成熟了,历史记载中并没有关于他当时详细的心理活动的记载。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从迁都的那一刻时起,楚顷襄王就不再是之前的那个楚王了,他已经成为了真正的君主。
楚顷襄王在接受教训的同时开始了励精图治,这时候的庄辛在赵国,楚顷襄王赶紧派人到赵国请回庄辛,庄辛说:"亡羊补牢,现在还不迟。
"这就是"亡羊补牢"这个典故的出处。
楚顷襄王因此很深刻的意识到了眼前的局面是自己缺乏危机意识造成的。
于是楚顷襄王任用庄辛为重臣,设法收复了江旁十五邑,派黄歇出使秦国阻止了秦王攻楚,借伐燕国的机会拉拢韩魏。
虽然此时楚国国力衰退,但是在楚顷襄王的努力下保存了楚国剩下的实力,稳住了楚国形势。
楚顷襄王还有另一个谥号,也叫楚庄王,这个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