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宁县志》记载:“大同山石城俗呼西老城,周三里,东西二里内有天井、地井,天井虽旱不竭,旁镌“太平年造天井”六字,大如拳,地井则有时涸。
其中屋址尚存案,太平乃辽圣宗年号。
”大同山与羊头山上具有石城一直想去看看这个古迹。
昨夜雨,今晨阳光明媚,碧空如洗,心情舒畅,正好成行。
抵后明山村,村民热情指路,遂沿大同山南坡迤逦而行,且驱且高,大小石板铺路,颇有些古意,正好迎合访古探幽的心情。
因此山虽险峻,路虽曲折,阳光虽晒,无阻轻快步伐,海拔不到三百米的小山,显然不在话下。
市里文物保护单位山脚多栗树,目测树龄多百年以上,稍上,多橡树,不注意分辨,与栗树很类似。
因昨夜大雨,山泉出焉,清冽叮咚,有接饮欲望。
抵山之三二处,正多汗欲歇,恰路旁有桲椤树,树荫森森,遂歇息喝水。
回头往西北山顶遥望,见一巨石,矗立半山腰,绝类鸽子,又有野金银花生长路旁。
胖胖的鸽子石稍上,则一处采石遗迹。
再上,有二丈余陡崖,需手脚并用,攀缘而上。
突见路边石上,人工穿凿一石孔,孔约三指,显然有所用。
路旁石上有孔再上不远,豁然开朗,登顶矣。
石墙一道石墙,跃然眼前,不顾其他,極登墙四顾,则开阔异常,近有山脚下池塘湖泊,森林田地,稍远,低山峡谷,道路工厂,高楼农舍,再极远,大海!东南望,近有池塘,远有低山,再远,也是大海东南望,近有池塘远有低山,石墙西南端最高一番极目远眺后,再仔细审视石墙,长约数十米,宽约三米,巨石磊就,东南端最高,约二丈,西北渐矮,一丈余,随山就势,顶平。
石墙中部有一券门,高二米宽一米。
券门外侧(东)门内地上有石门槛,两侧地面和上部有安门的石臼,两侧石上上有安装城门插的槽孔。
石券门门内侧石臼,可能是放灯的,也可能是安门栓的。
这个洞有烟熏痕迹,估计是放油灯的。
城墙内侧不远约十米处,有一巨石,巨石南侧根部,有一石潭,梭形,长约丈五,最宽处约三尺,水深绿色,深未测,估计约三尺。
潭上石壁书:太平年造天井六字,显然此即天井也。
梭形天井天井石上刻字:太平年造天井沿天井巨石后继续上行,在茂密荆窼间有小路俨然,路稍向上行,此处已是山顶,接近平坦。
及顶西顾,则数十亩面积的平顶,东南高西北低,土地肥沃,推测具备耕种条件。
路旁可见多出平顶巨石,石上有孔洞、横槽等人工痕迹,又可见房屋地基,显然是居住房屋遗迹。
沿山顶平台环行一圈,又见多处形态各异巨石,类兔子,类雄狮,不一而足。
从这个角度看,像个蟾蜍这个角度,像啥呢?像雄狮巨石平台南西北三边皆峭壁,让人目眩,不敢临崖边。
唯东边稍平可登,但一道石墙横之,可称天险,此诚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览罢多时,不禁对此石城的来历展开联想。
《抚宁县志》记载,“(或云羊头山石城与)西老城盖赵各庄孙氏所筑,孙氏为金源著姓(大概意思是孙氏是源自金国的大姓)”。
按照这个记载,这个石城是民间人士孙氏所筑,用途未记载。
通过观察,修筑此城的巨石显然来自上山时遇到的那个采石场,而采石场上边路边石头上的孔洞,显然是穿绳往上运石所用。
不管修筑此城的是民间还是官方,但肯定不是土匪。
因为此城极小,此山也不高,虽险峻,但无长期扼守的条件,显然是用于短期避险所用。
推测是村民躲避土匪或躲避关外来的外族入侵者所筑。
通过实地考察,显然此城没《抚宁县志》记载的二三里那么大,如果按照山脚测量,还差不多,难道整个大同山都是石城范围?无论如何,不虚此行,推荐有兴趣的朋友前往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