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切换城市】欢迎您来到装修百科!
关注我们
我要装修

越剧“金派”创始人金采风:擅演名门小姐,和导演丈夫伉俪情深

发布:2024-10-06 浏览:53

核心提示:金采风是越剧"金派"创始人,出生于上海的一个普通家庭。她的戏剧人生始于一个童年时期的不经意的称赞。小时候的金采风,她的嗓音犹如婉转动听的音乐,邻居们常常称赞她的声音"像百灵鸟一样动听"。年幼的金采风还不明白这些赞美对她人生的意义,就这样懵懂地接受了这些。在祖父的引导下,金采风首次接触戏剧。当她看到舞台上的演员身着五颜六色的衣裳,唱出抑扬顿挫的戏曲时,她豁然开朗:这就是戏剧,这就是大家赞扬她嗓音的含义。从那时起,戏剧的种子在金采风的内心深处悄然生根发芽。1946年,金

金采风是越剧"金派"创始人,出生于上海的一个普通家庭。
她的戏剧人生始于一个童年时期的不经意的称赞。
小时候的金采风,她的嗓音犹如婉转动听的音乐,邻居们常常称赞她的声音"像百灵鸟一样动听"。
年幼的金采风还不明白这些赞美对她人生的意义,就这样懵懂地接受了这些。
在祖父的引导下,金采风首次接触戏剧。
当她看到舞台上的演员身着五颜六色的衣裳,唱出抑扬顿挫的戏曲时,她豁然开朗:这就是戏剧,这就是大家赞扬她嗓音的含义。
从那时起,戏剧的种子在金采风的内心深处悄然生根发芽。
1946年,金采风怀着对戏剧的热爱考入了袁雪芬的雪声剧团训练班。
她最初学习的是小生唱法。
那时候学戏没有教材和模板,完全依赖一对一的学习方式。
新进团的学员需要跟着老演员跑龙套,仔细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记住每个时段应有的表情和动作,然后在台下勤加练习。
刚开始学戏的时候,是最艰难的阶段。
既没有金钱,也没有机会登台表演。
这使得和金采风同期的很多学员纷纷选择离开。
金采风也有过退出的念头,她找到袁雪芬老师辞行,却得到了这样的回应:“采风啊,你既然已经来学了,而且学了这么久,放弃实在太可惜了。
不如就不要走,继续学习吧你有不错的基础,继续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收获的”。
这些真诚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金采风,她开始看清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她意识到自己对戏剧的热爱,于是下定决心,废寝忘食地投入到戏剧的学习中。
于是金采风开启了她的戏剧之路,朝着成为越剧名伶的梦想,坚定不移的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在雪声剧团的学习生涯中,金采风并非一帆风顺。
作为一个新人,她从最基础的跑龙套开始,默默无闻地在舞台边缘磨练自己的技艺。
然而,金采风并没有满足于做配角她用心观察每一个主演的表演,在台下反复练习,渴望着能有属于自己的舞台时刻。
好机会终于来临了,金采风获得了一个在电台演出的机会,参与了一档名为《戏迷传》的节目。
这个节目的特点是演员需要在一小时内完成八个流派的唱腔展示,包括范派、袁派、傅派、老生徐派等。
对于刚入行的金采风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然而,金采风的表现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她的唱腔优美华丽,刚柔并济,嗓音明亮,行腔自然流畅。
她特别注重念白的抑扬顿挫,为表演增添了独特的音乐性。
凭借着这次精彩的演出,金采风在戏剧界崭露头角。
1948年发生了改变金采风一生的事件。
在东山越艺社演出《王魁负桂英》时,主演傅全香突然嗓音失声,此时,金采风被紧急顶替上场,不仅实现了首次舞台主角的扮演,也为她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金采风抓住了这个重要的机会,她的表演及表演风格赢得了观众的强烈认可。
自那次演出之后,更多的人开始了解金采风,她的戏剧事业也因此开始蓬勃发展。
随后,金采风与丁赛君合作演出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她与吕瑞英、丁赛君一起被誉为东山的"三鼎甲",逐渐在越剧界崭露头角,成为了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1952年,金采风首次参演《桑园防妻》,并在第一届昆剧戏剧观摩演出上荣获表演三等奖。
两年后,她主演的《盘夫索夫》更是荣获表演一等奖,这一奖项奠定了她在越剧界的地位。
金采风,一个龙套演员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从默默无闻的小角色成长为备受瞩目的主角,谱写了一部生动的越剧演员成长传奇。
随着舞台经验的积累,金采风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她独特的唱腔被誉为"金派",这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结果。
金采风的唱腔融合了多种元素。
她在学习袁雪芬的基础上,借鉴了施银花、傅全香的音腔特点,并汲取了范瑞娟唱腔的醇厚。
这种集各家之长的唱腔,高雅得体,自成一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金派"风格。
金采风尤其擅长扮演大家闺秀。
她的唱腔连绵不断,吐字清晰,运气自然,运腔婉转流畅且刚柔并济。
再加上她个人独特的气质,使得她塑造的每个名门小姐都栩栩如生,散发出独特的人物魅力。
在《盘夫索夫》中,金采风对经典唱段"官人好比天上月"进行了创新。
她将原本的四工腔中板创新为四工腔慢中板,增添了唱腔的抒情性。
这一创新使得唱腔更加细腻优美,情感色彩更加浓郁。
金采风的代表作《碧玉簪》中的"三盖衣"唱段,堪称她艺术功力的集中体现。
这段长达70句的大型唱段,生动地刻画了李秀英善良的性格,充分展示了金采风感人至深的艺术感染力。
除了《碧玉簪》,金采风还成功塑造了《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形象,她的表演嚣张跋扈,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自那以后,她在《祥林嫂》、《三月春潮》、《鲁迅在广州》、《汉文皇后》、《西厢记》等一系列优秀作品中,都有出色的表演,每一个角色都被她演绎得栩栩如生。
金采风的艺术特色,不仅仅表现于她的唱腔,更多在于她对角色的深度理解和细腻表演。
她能够在众多名门小姐之间游刃有余,展现她们的悲欢人生,为观众塑造出一个个精彩的戏剧人物。
正是这种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使金采风成为了越剧界的翘楚,也为"金派"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金采风艺术生涯中有一位对她至关重要的人物——丈夫黄沙。
黄沙是著名的越剧理论家、艺术家和导演,在《中国越剧大典》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黄沙起初是个业余的戏剧爱好者,他曾经组织过业余话剧团,演出了《沉渊》、《四姐妹》等深受观众喜爱的剧目。
解放后,他正式加入了云华越剧团,担任导演,开始了他的越剧艺术生涯。
黄沙欣赏金采风在越剧方面的卓越唱功和始终如一的执着,金采风也对黄沙独特的拍摄越剧手法深感钦佩。
两人经常一起探讨越剧的发展,艺术上的交流逐渐擦出了爱情的火花,最终两人携手美好的婚姻殿堂。
婚后,黄沙成为了金采风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黄沙导演的东山"三鼎甲"的第一出戏《梁山伯与祝英台》是金采风成为第一的重要原因。
此外,《西厢记》、《碧玉簪》、《彩楼记》、《盘夫索夫》、《三月春湖》等金采风的代表作,都出自黄沙之手。
夫妻二人在艺术上相互成全,生活中互相扶持。
他们的关系超越了夫妻,而是知心的艺术伙伴。
黄沙的导演才能与金采风的表演才华相得益彰,共同创作出了许多经典的越剧作品。
然而,天妒英才,1988年,年仅69岁的黄沙因病去世。
挚爱的黄沙突然离去使金采风痛不欲生,她足足用了两年的时间才走出丧失挚爱的阴霾。
每当午夜梦回,金采风仍会想念丈夫黄沙。
为了纪念与丈夫的深厚感情,金采风在她的自传《越剧黄金》的副标题上郑重其事地写下了"我与黄沙共此生"这句话。
这既是对逝去丈夫的深情告白,也是对他们共同艺术生涯的最好注脚。
虽然黄沙已经去世,但他们共同的艺术追求和深厚的感情,永远留在了金采风的心中,也永远留在了越剧的历史长河中。
金采风的才华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也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认可。
一次,蒙古国总理访问上海,专门点名要看上海越剧院的《西厢记》。
然而,主演袁雪芬因外出参加其他活动不在上海正当越剧院领导为难之际,周恩来总理亲自给予指示:"你们越剧院有个金采风,我看过她两场戏,表演得很好,你们可以让她来演崔莺莺"。
在周总理的钦点下,金采风版的《西厢记》很快就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次经历深深鼓舞了金采风,她暗下决心要在越剧领域有所建树。
从那时起,金采风更加刻苦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
金采风的努力没有白费,她的作品《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碧玉簪》中的李秀英、《祥林嫂》中的青年祥林嫂、《彩楼记》中的刘月娥、《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汉文皇后》中的窦皇后、《庵堂认母》中的王志贞、《盘夫索夫》中的严兰贞等被改编成电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成为了越剧艺术的经典。
金采风的艺术成就不仅在国内备受推崇,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她曾代表中国赴德国、苏联、越南、朝鲜、美国等国家演出,将越剧艺术推向世界舞台。
更值得一提的是,金采风还获得了美国纽约美华艺术协会颁发的"亚洲最杰出艺人奖",这无疑是对她艺术成就的最高褒奖。
尽管成就斐然,金采风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
在《红楼梦》首演50周年的特别节目中,她坦率地表示:“我并非科班出身,功底不够扎实,因此在饰演王熙凤这个角色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这种对艺术永不止步的追求精神,成为金采风在越剧舞台上熠熠生辉的关键。
金采风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一直在她晚年的生活中延续。
她不仅还在演出,更是坚定地致力于培养新一代的越剧人才。
在2006年纪念中国越剧诞生100周年的座谈会上,金采风说:"青年人就是未来,希望年轻的越剧演员们能越开越鲜艳,越开越灿烂。
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自身努力和敬业精神之外,还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支持,同时也需要有像浇花人一样的人来培养他们"。
金采风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承诺。
在她的悉心指导下,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越剧演员崭露头角。
其中,谢群英、黄美菊、樊婷婷、史燕彬、董美华、张明惠、张杭英、应国英、裘锦媛等人都成为了"金派"的杰出传人。
这些弟子们在各大越剧团中担任要职,有的还获得了梅花奖等重要奖项,为越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即使年事已高,金采风仍然坚守在舞台上。
2009年,79岁高龄的金采风带着赵志刚、张国华一同表演了《汉文皇后》选段。
尽管她的嗓音不如往日,但她仍然全身心地投入表演,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越剧的热爱。
金采风对越剧的贡献及其艺术精神在社会各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然而,当她在2022年1月10日因病在上海逝世的消息传来,越剧界和众多戏迷都深感悲痛。
人们相信,这位将一生都献给了越剧的艺术家,终于可以与她深爱的丈夫黄沙团聚了。
虽然金采风已经离世,但她的艺术精神永留世间。
她塑造了许多经典角色,独特的“金派”唱腔,以及对越剧艺术的无私奉献,将永久铭刻在人们心中。
金采风培养的众多优秀弟子,正在接过她的衣钵,继续在越剧舞台上绽放光彩,让这朵越剧之花越开越鲜艳,越开越灿烂。

  • 收藏

分享给我的朋友们:

上一篇:越剧“金派”创始人——金采风(越剧名家金采风唱段) 下一篇:天燃气热水器选购注意什么 天燃气热水器的禁忌是什么

一键免费领取报价清单 专享六大服务礼包

装修全程保障

免费户型设计+免费装修报价

已有312290人领取

关键字: 装修报价 装修网 装修风格

发布招标得免费设计

申请装修立省30%

更多装修专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