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生计划统计是非常复杂的,一般对外公布的,即考生查阅到的计划是各个专业的分省计划。
但高校有一些招生计划是没有分省计划的,例如特殊类型的招生,自主招生、艺术团体以及运动员类别的招生都没有分省计划。
但艺术类专业是有分省就计划的。
一般而言,这些计划是能查阅到具体人数。
但高校有一种特殊类型的招生计划,是无法查阅到具体计划数的。
近期,每年各大高校陆续公布最新的《招生章程》,里面都会提到一句非常重要的表述:学校预留计划不超过招生计划总数的1%。
表述方式不一样,但这个1%计划是恒定的。
意味这个1%计划是不在分省计划里的。
某大学招生总计划是5000人,其实,分省计划总数相加只有4000多人 ,总计划包含特殊类型招生的。
同时,有50个计划是预留计划。
在今年高校公布的招生章程里,我只看到一所大学没有“学校预留计划不超过招生计划总数的1%”,非常坦诚,而是预留10名计划。
事实上,预留计划源远流长,由于早年考前填报志愿,高考志愿大小年现象比较明显,大学招办为了协调各地生源报考不平衡,会用预留计划来调节。
比如报考人数多、高考录取分数高的地区,会适当增加招生计划。
这个预留计划,早期叫机动计划,没有在分省计划表里。
到了2003年时候,统称为预留计划,早期预留计划是总计划数的3%,一直到2005年之后才正式统一规范为总计划的1%。
现在高考录取技术越来越发达,早就没有过去纸质档案,全部计算机录取,监控非常严格,阳光高考。
其实这个预留计划不是来搞什么“暗箱操作”的。
就是为了调节生源不平衡的。
多年前,我就分析过这种预留计划,虽然现在全国各地大都市考后出分填志愿,大小年现象没有那么明显,但不平衡性还是存在的。
把预留招生计划放到阳光下,用来解决各地统考后,上线生源人数不均衡的问题。
在近几年的高校招生中,每年都会出现某个高校成为某一个省市考生的报考热门学校,高分考生蜂拥而来,特别是高考试卷难度在降低,区分度小,某一个高校分数段的位次人数多,都会导致报考人数剧增。
但由于受到招生计划的限制,一些考分很高的学生不能被录取。
各省市的招生办还要为这些高分落榜生安排出路,无疑增加了后期工作的难度。
由于上一年的“失信”,不少考生和家长在第二年转移了报考目标,又造成了该校出现招生“冷年”的现象,生源质量也随之下降。
一些高校用预留计划来调节。
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大学实际招生人数比计划数要多,往往就是用预留1%的计划来调节的。
高考考生是不是这个神秘的1%预留计划录取,其实考生一无所知,考生只知道他被录取到某个大学某个专业。
其实,要向知道是不是被这个神秘的预留计划录取,是能查到的。
最重要的是查阅当年录取人数和计划数是否一致,如果实际录取人数超过了计划数。
例如某大学咋某地录取调档线线是600分,考生高考分数是610分,除非断档了,否则不会被预留计划录取的。
一般高考分数是该校在某地的调档线,这样的考生被预留计划录取的可能性很大。